当代中华最感人的xx慈孝故事候选事迹展播(三)_刘先锋_新浪博客

 

7个民族1个家 22个少数民族孩子的父亲蒋行远

 

蒋行远,男,59岁,汉族,贵州省六盘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10年来,蒋行远工作之余熬夜加班打工冒着危险挣钱资助边远贫困山区22个少数民族孩子生活、求学,自己宁愿居住在不足50个平方的房子里、宁愿自己欠下债务承担着贵州西部贫困山区7个民族的22个孩子成长的重担,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一棵慈父般的爱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亲情的大家庭。

“7”个民族“1”个家

1999年11月8日,被确定为六盘水市文联“朝霞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的蒋行远,为寻找真正具有艺术天赋、但因贫困就学困难的少数民族儿童,他自带干粮、自带手电、自备备用布鞋,穿行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密林、高山和深谷之间。当他打听到六枝特区梭嘎乡陇嘎寨的长角苗族(苗族的一个支系)女孩杨明珍不仅民歌唱得好,而且擅长吹“三眼箫”,因家庭比较贫困,正面临辍学,蒋行远马上出发。直到深夜11点,满身泥泞的蒋行远终于找到杨明珍家。可杨明珍的父亲执拗的拿起一壶酒,说要把这壶酒喝了才让蒋行远进门。为了取得杨明珍父亲的信任,患有胃病的蒋行远把酒一口气喝下。可当天晚上,蒋行远就病倒在杨明珍的家里。

彝族吴娅琼、吴丽娅、石孝军,苗族竺晶晶、竺金燕,长角苗族杨光兰、仡佬族刘喷、罗芸,布依族王丹、王良倩、伍开艳等少数民族儿童相继接受“朝霞工程”的资助,蒋行远成了由7个民族的22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的“父亲”。

蒋行远决心要把孩子们扶助成人,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文化,改变她们的命运。

“拔针止愚”感动人

蒋行远自当上了22个孩子的义务“父亲”后,他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在他一本翻破了的小本子里,记满了与孩子们有关的联系电话。他要定期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与孩子们的班主任沟通,要鼓励和督促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利用本民族生活和语言环境努力学好本民族的传统和乐器。有的时候,他还要解决孩子们家里因愚昧而带来的一些问题。

2002年,蒋行远接到杨明珍为拒父母给她订的娃娃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的电话时,当场就昏了过去。经医生抢救过来后,他拔掉输液的针头,直往杨明珍的家里赶。可赶到杨明珍家里,杨明珍不在,与杨明珍同寨的杨光兰却跑来哭诉:她的父母已收了4000元的彩礼,要逼着她嫁给比她大10岁的残疾人。她不从,父母就拳脚相逼。

蒋行远非常生气,这两个孩子才13岁不到啊!他当即表态愿承担这4000元钱,终止这场“愚昧”的婚姻。

“熬夜打工”筹资金

2002年,这些受资助的孩子,有的已初中毕业。按中国文联“朝霞工程”有关规定,这批学生接受资助只能是9年制义务教育。但这些孩子毕业后才15岁左右,她们对蒋行远说:“伯伯,我们还想再读书”。

蒋行远急了!在他的这22个孩子中,除3个男孩之外,其余19个女孩都是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果让她们就此辍学,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习惯,她们只有选择早婚的道路!

为了给孩子们筹集资金,蒋行远利用自己善写美术字的特长,在工作之余,替别人出专刊、办板报,赚钱为孩子们筹集资金。2002年6月,蒋行远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完成了“南昆铁路通车仪式”8个8米高的大字,挣到了800的劳务费,全部用在孩子们身上。

蒋行远依靠不断投稿得来的稿费、不断在工作之余打工挣到的劳务费和单位上应发的工资,让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基本保障。

分两批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自2003年孩子们陆续到市里上高中、中专和大学后,孩子们的生活成了一道“难”题。蒋行远采取用“朝霞工程”款项扶助一点,争取民政部门、民宗局和团委扶助一点,好心人的捐款拿一点,自己的工资拿一点,每个xx来家里改善一点,“基金”里拿一点,孩子们家里尽量想办法拿一点“七个一”方式,使孩子们吃饭问题得到解决。

在衣着方面,蒋行远则要求孩子们把好心人捐赠的旧衣物洗干净后,穿在里面防寒过冬。然而,这些学生都已十六、七岁了,正是穿着的年龄,尤其是从边远贫困的山区来的,要让她们的心理得到平衡。蒋行远又让妻子拿出一点工资,增加给孩子们买过夏的衣服和买滑雪衫过冬的费用。

由于近年来蒋行远把精力和经济都放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蒋行远一家至今仍然住着不足50平方的老房子。由于住房太小,每到xx,他只好把学生分为两批来家里改善生活。

每个xx和寒暑假,蒋行远和妻子什么地方都不去,她们的任务就是守着等孩子们的电话,就是在家做饭、做菜等着孩子们到来。

就是讨饭也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们的健康,蒋行远采取预防为主的方式,在要求孩子们把好心人捐赠的衣物洗干净穿在里面防寒过冬的同时,拿出自己和妻子的医疗证,买成药发给孩子们,使她们少生病。如果生病了,蒋行远总是想办法为她们治病。2007年6月,就读于六盘水市{dy}中学的张志飞患病后,蒋行远带着张志飞跑遍了六盘水市医院后,{zh1}在省医确诊为乙肝。

家住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的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的张志飞家人,听到这一消息当场就哭了起来,她们根本就没有能力为张志飞xx!面对张志飞家人焦急的心情,蒋行远一边对她们进行安慰,一边四处找朋友帮忙打听能够xx乙肝的人。

张志飞的病情还未稳定,正在六盘水市一中读高中的王良倩又突然晕倒,不放心的蒋行远立即把王良倩送到了医院,原以为只是低血糖或是贫血,没想到六盘水市医院给了一个惊人的诊断结果——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蒋行远在听到医生给的诊断之后懵了,一个18岁正值花季的孩子,怎么就得了这么厉害的病。看着正在接受xx的孩子,蒋行远的心都碎了,而爱人刘根娣更是心疼地痛哭起来。从不信邪的他带着王良倩辗转去贵阳、北京看病,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蒋伯伯,我舍不得死啊!我还想读书!”下颌溃烂不能言语的王良倩用笔在纸上写出心声后,靠在蒋行远肩头无声地流泪。

如今,蒋行远费尽一切心思筹集来的10万元xx费都已花完,他不得不开始又四处寻求善款……

硕果让他感到欣慰

世界上{wy}的一种乐器——贵州省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大花苗族特有的“大筒箫”经蒋行远努力,大花苗族民间老艺人终于打破“传男不传女,无男就失传”的传统,把{dywe}“口吹、手脚并按箫孔”的大筒箫吹奏技艺传给女孩杨兴娅、杨兴惠和王咏。通过从小学至中学6年的学习,“大筒箫”得以传承,并在“贵州第三届少数民族汇演”和贵州省“朝霞工程”成果汇演上受到了好评。2006年,“大筒箫”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节目里成功演奏之后,国内外有关专家纷纷致电询问和祝贺。

苗族女孩杨明珍,在2004年“世界博物馆日”大会上,不仅被选为“长角苗形象大使”,而且她用“苗族、汉族”两种语言主持贵阳主会场、六枝特区梭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分会场的会议,深受来自世界各国代表的赞誉。苗族女孩竺金燕在“西部苗族芦笙王争霸赛”上,{wy}一个女生获“优秀芦笙手”{zg}奖。2007年10月,苗族女孩杨兴惠、张才珍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金奖”。两个孩子一回到贵州就直奔蒋行远家里,心酸的抱着奖牌流下热泪……

10年来,“朝霞工程”资助的这22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学历不仅是本民族学历较高的,而且有的学生还是至全乡的{zg}学历。

杨光兰是六枝特区梭嘎乡陇嘎苗寨长角苗族学历{zg}的人。这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她让苗寨里每一个人都很羡慕。1996年以前,陇嘎长角苗寨还处于刻竹、结绳记帐的原始生活方式。而今出了一名医学系毕业的中专生,并且在乡医院工作,为四乡八邻的苗族同胞治病,并且用苗、汉俩种语言沟通苗族病人和汉族医生之间的障碍,深深地影响了整个陇嘎苗族同胞。现在陇嘎寨的姑娘们,都纷纷走进学校读书,希望像杨光兰那样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2008年年底,贵州省六盘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蒋行远被评为“贵州省助人为乐模范”。

慈孝心语:只要把孩子们扶助成人,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文化,改变她们的命运。才能保证“朝霞工程”完整性,才能使“朝霞工程”已产生的深远意义的影响力延续下去。才是对民族文化真正意义的保护。也只有这样,中央提出的“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孩子们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让我感到欣慰。

 

 

 

洪战辉:为亲人撑出一片蓝天

洪战辉,男,25岁,河南省人,中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全家人重新团聚。 他,就是中南大学学生洪战辉。

洪战辉的家庭是一个不幸的家庭。1994年,洪父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洪父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妹妹的家庭重担。

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

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xx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

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了心血。晚上睡觉的时候,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不仅照顾妹妹的起居,而且将妹妹送入附近的小学。在怀化读大学的日子里,无论学习有多忙,他都坚持清晨带妹妹跑步,早饭后送妹妹上学,下午接妹妹回家,晚上辅导妹妹功课。

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四处求医。2002年10月,他将患病的父亲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跪求xx。2005年,河南第二荣康医院在洪战辉先进事迹的感染下,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爱心无疆。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看望困难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洪战辉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更加绚烂。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120多万册。他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xx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他以闪亮的人性之美,正成为xx时代风尚的一座精神路标!

10多年来,他克服种种困难,勇挑家庭重担,赡养患病的父亲,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获“全国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第17届“中国xx杰出青年”称号、2007首届全国道德楷模称号。

慈孝心语: 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中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

 

 

 

困苦家庭有真爱 换回幸福写真请

傅维,女,27岁,满族,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石厂村村民。

6年前,傅维从河北丰宁嫁到怀柔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后,便含辛茹苦照料年老体弱的奶奶和智障的公公、婆婆,抚养孩子、操持家务,以热忱的孝心和柔弱的双臂撑起了这个贫穷困难的家庭。2003年,21岁的傅维嫁到了怀柔镇石厂村。丈夫家可谓“东拼西凑”。丈夫是奶奶从小抱养的,就在丈夫10岁时,智障的婆婆才从外地改嫁给已近50岁的公公,家里只有年迈体弱的奶奶和丈夫能正常生活和劳动,一贫如洗,困难重重。初为人妻的傅维看到家里如此窘迫的景象,面对奶奶和丈夫期待的眼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坚定地对丈夫说:“你放心吧,我相信真正的爱可以超越一切,既然缘分让我们走到一起,就让我们携手共同撑起这个家吧。”

从此,傅维家里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用行动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孝老爱亲之歌。由于年近六旬的公公、婆婆都有智障,且公公患有偏瘫长年卧床不能自理,照顾老人的负担很重,傅维就改变生活习惯,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为全家做饭、洗衣服到照顾老人,一直要到晚上全家人都睡了她才休息。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为年近八旬的奶奶减轻家务劳动压力,傅维还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务中。她每天给公公和婆婆端水喂饭、敷药xx、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从不嫌弃。

傅维和奶奶、公婆生活了这么多年,即使老人有严厉过分的言语行为,她也只是用真诚的爱心,去换得老人的理解。婚后第二年,公公因突发脑梗塞住进医院,已经怀孕的傅维在医院精心陪护老人两个月。脾气暴躁的公公腿脚不好,又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医生建议他少吃油腻食物。但当傅维好心提醒公公少吃点儿肉时,公公却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我不吃了,死了得了。”听到这话,她一边流着委屈的泪,一边耐心地向公公解释:“不是怕您吃,而是为您身体着想。”

近80岁高龄的奶奶身体越来越弱,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傅维把年仅两岁半的儿子提前送进了幼儿园。秋冬时节,奶奶因xx病住进医院。白天,她不但要给奶奶端水喂药,还要照顾家里的公婆。傍晚,从幼儿园接回年幼的儿子,一边带孩子,一边操持家务。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3位老人转,虽然嫁到怀柔6年多了,但对怀柔还是十分陌生。

6年的含辛茹苦,傅维牺牲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换来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幸福,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美,被评为怀柔区xx道德模范。

慈孝心语:真正的爱可以超越一切!

 

 

爱润人间

曹伟,男,商丘人。辽宁省葫芦岛市傻子粮油超市老板。他是127名贫困学生的"父母"长辈,更是全市200余名孤寡老人的"儿子",每当"儿女"们需要学费了,"父母"们缺少生活必需品了,他都及时送到。他"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见危解困"的爱心善举,获得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青年"五四"奖章和辽宁省道德模范。

诚信经营 铸就"傻子"情怀

曹伟出生在河南商丘,小时候家里穷得连5分钱一碗的盐都买不起。12岁时,曹伟读完小学3年级便辍学了。他从家里拿了2角钱,开始出外独闯天下。由于年龄太小,曹伟一时找不到工作,{zh1}商丘市一家饭店收留了他,当晚,好心的厨师薛宝军把剩菜剩饭热了热端给曹伟吃,那一次,曹伟吃到了生平最香的一顿饭。此后曹伟跟着这位善良的师傅学起了厨艺,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心助人的种子,尤其是师傅"与人为善,见危解困"的善举铸成了这个善良纯朴的年轻人帮人所难的人生准则和信仰。此后,曹伟又四处流浪,海南、广州、北京、大连等地都曾留下他学艺的足迹。学艺期间,每到一座城市,怀揣感恩之心,曹伟都要通过当地媒体,结识当地因贫困而艰难求学的学生。

2003年9月,打工有了一点的积蓄,曹伟和打工时相识相爱的姑娘刘阳回到了刘阳的老家--葫芦岛,并以曹伟的乳名"傻子"开了一家"傻子" 粮店。自从开业以来,小两口坚持"不卖黑心粮,不挣黑心钱,让老百姓都吃上放心粮油"的原则。对待老年顾客,夫妻俩更是热情有加,总是详细询问老人家有几口人,如果人少,就只肯卖小袋的米面,想多买都不行,并且不管老人住多远,只要留下详细地址,再高的楼层,他们一样送货上门。曹伟还坚持在每年节假日,都对社区内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免费供应米面。

诚信经营,使得顾客盈门,这时曹伟又对妻子说出深藏内心的想法:"咱家开粮店,赚的钱也够花,我想资助一些贫困的学生读书。"妻子听后笑了,她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我一定支持",这就更增加坚定了曹伟做好爱心事业的执著信念。

2003年11月8日,"傻子爱心捐助站"正式成立了。曹伟把一个捐助箱放在粮店正中央,并主动把捐助箱的钥匙放到社区保管,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定期开箱。从此,夫妇俩每天都要向捐助箱内投入当天纯利润的10%,几年来从未间断。在社区,有一个6、7岁的小姑娘,每次和妈妈来买东西,都会踮起脚尖郑重地向捐助箱里投入一元钱,她说要向曹伟叔叔学习,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对于逐渐积累下来的这笔捐助款,曹伟夫妇一分不少地捐助给粮店附近胜利小学的贫困学生。2006年8月,曹伟获悉有一个叫杨娇的大学生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消息后,便承诺每个学期资助2000元, 直到她完成学业。

助困善举 串起爱的链接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对于这种说法,决心一辈子做好事的"傻子"曹伟有着自己的理解:"做一件好事和一辈子做好事其实都不难,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每天,曹伟穿着工作服和店里的伙计们一样忙碌着。虽然他穿的衣服没有一件超过50元钱,鞋子也是不过10多元的普通布鞋,但是帮助别人做有价值的事,使他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充实。

"傻子"曹伟一次又一次的爱心行动,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xx。通过媒体报道,"傻子"曹伟的事迹在辽沈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是在曹伟的"傻子粮油"店里,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傻子粮店"附近住着一个年过五旬的男哑巴,每天早中晚三次都会来到曹伟家门前,曹伟也会准时拿出一些吃的来招待这个"哑巴爹",至今已经有4年多。

2007年6月中旬的{yt},一位神秘的中年女士走进了"傻子粮店",询问了几种大米的价格后,这位女士将目光移到了"爱心捐款箱"和墙壁的锦旗上。于是和曹伟夫妻俩聊起了爱心捐助的事。她问曹伟,想不想把爱心事业做的更好更大。一周后,这位女士再次出现在曹伟的粮店,并开门见山地说,她可以帮助曹伟投资做大粮油买卖,{wy}的条件是要他们养活一些贫困的孤寡老人,资助一批失学儿童和困难大学生。随后,这位女士提出可以先拿出300万元供曹伟无偿使用,如果曹伟一旦不做善事,所有资金都要收回。当初曹伟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更怕这是一个陷井,但经过多方考证、考察,才感到了这位女士同自己一样,不仅有她爱意的真诚,还有善举的实力,他这才接纳了这份心意。

这位女士带领曹伟到山东、河北、吉林考察了十几家粮油生产厂家,{zh1}帮助曹伟选择了几家面粉和大米生产厂家,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又让他去选购了10台送货车,统一喷涂了爱心助学标志。当年,这位女士已先后3次为他的爱心事业注入资金,总额约70万元,她嘱咐曹伟扩大规模增加利润后,不能忘记承诺,一定要资助贫困的孤寡老人和学生,她本人则不要任何回报。

正当曹伟在那位女士的帮助下筹划着怎样将爱心事业做大做强时,又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好事降临在他的身上。2007年11月2日,曹伟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说他想帮助曹伟为社会多献爱心。他叫燕际红,是盘锦一家米业公司的老板,从报纸上读到曹伟的爱心行动和那位不肯透露身份的女士的善举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加盟曹伟的爱心事业并帮助他扩大扶贫助学的范围。在当天的见面商谈中,燕际红表示愿意每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为曹伟提供10000袋优质大米,以零利润卖给低保户及贫困家庭,同时每月免费为曹伟提供2500公斤大米,由曹伟送给贫困残疾人。到目前,这位燕老板已经免费提供了7500公斤大米。

在"傻子"精神感召下,葫芦岛本地的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他的爱心事业。葫芦岛爱心车队、葫芦岛市南阳校泵有限公司、如意袋装水公司、滨岛茶城、葫芦岛电台雷锋车队、葫芦岛恒宇吊运公司、五粮液葫芦岛代理公司等多家单位负责人,纷纷加盟"傻子"曹伟的爱心接力,共同做大爱心事业。

社会共融 汇成爱的暖流

接二连三的好事,让曹伟对发展爱心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无论是神秘女士慷慨解囊,盘锦老板的倾情相助,还是众多好心人的后援支持,都让曹伟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暖和爱心的力量。他更加坚定信念,要把"傻子"爱心行动打造成一个大家参与、共献爱心的慈善事业,使其成为葫芦岛市一个充满魅力的公益品牌。

2007年10月20日,"傻子"曹伟义卖了1万袋(每袋25公斤)大米,所得2万元利润全部捐出,又资助了10名贫困小学生和1名贫困大学生。

2008年元旦期间,"傻子"曹伟拿出4万多袋优质大米,以每袋低于市场8元的价格,赔了30多万元卖给低保户和困难户。

2008年1月17日上午,由"傻子"曹伟倡导发起的又一次大规模爱心捐助活动,如期举行,来自龙港区北港实验学校的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正式与葫芦岛如意袋装水公司、麻辣风酒店、交警冯大英结成了帮扶对子,并当场接到了每人每学期300元的爱心捐款。资助方承诺,这种结对帮扶将一直持续到6名学生大学毕业为止。同时另有100名孤寡老人也各自收到了大米、袋装水、xx茶叶等礼物,并全部由"傻子粮油"运输车送货上门。

68岁的任九贵大爷这样评价"傻子"曹伟:"诚信经营,扶贫济困,而且长期坚持,难得呀,曹伟真是现实中的雷锋,不是亲儿子可胜似亲儿子。"

葫芦岛市交警支队一大队民警冯大英,作为多次参与"傻子"爱心捐助活动的志愿者,他说:"曹伟作为外地人,不仅为我们葫芦岛市的爱心事业尽心尽力,而且还做出了规模,我作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人民xx,向曹伟学习,做曹伟一样的'傻子',我觉得十分光荣!"

2008年4月,受葫芦岛团市委和葫芦岛市青年联合会邀请,曹伟还先后来到辽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分院和葫芦岛市一高中,给那里的学生们演讲,受到数千名学生的"追捧"。更让曹伟感到意外的是,数百名学生要争抢着当他的爱心志愿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灾害,曹伟义卖大米25吨,并先后捐款21850元钱给灾区,作为一名爱心志愿者为地震灾区重建贡献了一份力量。

几年来,每年到了节假日,曹伟都会准时给200余名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而每次送这些生活必需品,感动得这些老人们逢人就夸"傻子"是他们的亲儿子。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曹伟和妻子也都是给贫困的学子们寄去一些学费和生活费,好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目前,"傻子"曹伟与50余家自愿资助单位和600余名志愿捐助个人,已经成功资助了127名贫困学生和200余名孤寡老人,捐助款物超过40万元。如今,"傻子"曹伟已成为了葫芦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爱心品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曹伟诚实守信的苦干实干及其慈善胸怀,感动了很多人,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获得葫芦岛市公德建设标兵、葫芦岛市优秀青年、2007年辽宁教育年度人物殊荣;2008年又被授予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青年"五四"奖章和辽宁省道德模范;被团省委和省青少年教育保护委员会聘为"辽宁省青少年权益代表"2009年又被葫芦岛市推荐参评辽宁省第二届"感动民心人物"人物。

慈孝心语:"做一件好事和一辈子做好事其实都不难,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30年如一日播孝心 好人大妈曹翠花

曹翠花,女,54岁,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镇人。

曹翠华,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说她平凡,因为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说她伟大,因为她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她一诺千金25年,把一对孤儿兄妹抚养成人,直至大学毕业;她3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多病的婆母、公爹毫无怨言;17年内,她为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今年54岁的曹翠花,家住建湖县近湖镇神台社区。作为一位普通女性,她一直就有这个信念:好事做了就做了,不图别的,就图个尽责任、尽义务、尽孝道,让所有的孤寡老人的日子,都过得幸福安康。

30多年前,曹翠花还待字闺中,当邻居小夫妻同年生病去世,丢下一双嗷嗷待哺、无人照料的儿女时,人们主张送孤儿院的声音使曹翠花心酸泪下。正是眼睛里的泪水激起了她心灵中的彩虹,曹翠花不顾世俗偏见,主动劝说父母,承担领养责任。行善不凭一时冲动,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从此,曹翠花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直至把这对小兄妹培养到大学毕业,成家立业。当初的千金一诺,她践行了整整25年。

人生舞台上,曹翠花尽情演绎着别样的精彩。1975年,她嫁到刘家。婆母患老年气管炎、肺气肿,常年药罐相伴;公爹年迈,生活难以自理;丈夫在水泥厂工作,几乎无暇顾家。几年后,曹翠花生下了两个孩子,加上领养的一对小兄妹,"一大家子"8口人,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白天,安顿好公爹和一群孩子吃饭后再去上班,晚上,到医院给婆母治病,侍候老人吃药打针,自己饱一顿饿一顿,年复一年,服侍婆母、公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街坊邻居都说她是少有的大好人。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曹翠花在关爱他人中体现出自我价值。1991年秋,公爹自言自语:"皮鞋太硬,把脚磨得生疼,走路不稳重。到街上找了半天也买不到一双布底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年已八旬的老人没有合脚鞋穿,但曹翠花当时又不会做布底鞋。怎么办?当晚,她就向邻居老奶奶"拜师学艺",心灵手巧的曹翠花一学就会。穿着新鞋,公爹的脸上乐开了花。心细的曹翠花想:有儿有女的老人有人为其做布鞋,没有儿女的五保老人又有谁来给他们做鞋呢?想到这里,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全县的每一位五保老人免费做一双布底鞋,向他们献上一份爱心。那年11月10日,曹翠花到建湖镇敬老院,看到11位老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胶底鞋,83岁的陆老太缠着小脚,穿着16公分的解放鞋,很不舒服。她当即量下了老人的脚码,在回家的路边店里,买了40多元钱的鞋面布和白粗布,抽时间"糊底",纳鞋底,粘帮子。晚上,孩子们睡了,曹翠花忙完家务,就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纳鞋底,老公心疼地说:"翠花呀,街上不是有机器纳鞋底吗,花点钱,省点事算了。"她想,机器纳鞋底针线脚容易松散,再说,每双鞋底花费两元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如省下这些钱来为老人们多做一些鞋子。就这样,曹翠花抽闲补空,做布鞋成了她每夜"必修功课"。年复一年,天长日久,她的右手腕和手指被来回抽动的线拉起了道道红痕,有的手指已经弯曲变形。但她从不言弃。17年内,曹翠花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买了1856双袜子,无偿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通过新闻报道,曹翠花名声在外。外地老人来信求鞋,她均满足要求,先后为他们做了39双布底鞋,并一一邮寄上门。2004年,曹翠花还为周克玉将军定做了2双棉布鞋,赢得将军的啧啧称赞。有人曾经为她做过统计:一双鞋底要纳3400多针,1856双布鞋底,需要纳6310400多针。需用白线36公斤,用布320公斤,耗费钢针无法计数。长期坚持下来,曹翠花表现出超人的心力。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这些年来,随着年龄上升,曹翠花视力减退,精力也大不如从前,但她为老人们尽责任、尽义务、尽孝道的想法没改,做法没变。在维持基本家庭生活的同时,曹翠花省吃俭用,总想多挤出点钱来,多买些鞋材,多为老人们做些布底鞋。曹翠花把为老人们义务做鞋当作一件xx快乐的事,并在有生之年坚持不懈,为的是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坦。

春色宜人,只缘百般红绿争芬芳;秋光爽目,皆因万类霜天竞自由。世间万物,因和谐而妍美,家庭社会,因和谐而温馨。曹翠花,这个普通的爱心大妈,为建设和美家庭、和谐社会发光发热,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如同一块红煤可以引燃千万块煤,一颗红亮的心可以引红千万颗心。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和曹翠花一起,精彩上演生生不息的爱心接力,共同建造生机盎然的美好人间。

曹翠花被评为市县"xx文明新事、文明新风家庭、养生堂百名孝星、五好文明家庭",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江苏省敬老之星","盐城市首届道德模范" 等殊荣。文|程干峰 肖兆力

慈孝心语:"为老人们义务做鞋对我来说是一件xx快乐的事,为的是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坦。"

注:寻找当代中华最感人的xx慈孝故事公益活动候选人事迹展播由本博客xx,有相关事宜及合作请联系QQ:542213500 01067109309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xx慈孝故事候选事迹展播(三)_刘先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