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_蒙古文化_新浪博客


盛 

蒙古族自古以游牧为主,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历史状况,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由于各部落所处地域、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服饰种类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蒙古靴作为蒙古族服饰中的一个组件,呈现出蒙古族热情、彪悍、豪放的民族个性。

由于蒙古族的生活区域多为草原、高山草甸、荒漠、丘陵、沼泽、戈壁等,自然环境复杂,气候温差大,这就为蒙古靴的穿着提供了条件,式样也趋多样化。由于蒙古靴能适宜牧区的生产生活需要,骑马时可以护腿,勾踏马蹬;行路时防风防沙,减少阻力;冬日里又可御寒,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男女老幼,蒙古族人都喜欢穿靴子。

蒙古靴制作的历史渊源

蒙古靴的流行地域较为广泛,鄂尔多斯、阿拉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以北、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大部、包头以北、兴安盟,还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蒙古族聚集省区,人们都普遍穿着。

传统蒙古靴的制作可追溯到古老的年代,一个民族穿着习俗与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历史上,在漠南、漠北辽阔无垠的草原地带活动的许多游牧民族,他们都曾是靴子的制作和使用者。据记载,青铜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涉草以防潮湿和虫蛇,就采用动物皮革制作高筒皮靴,冬季里再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靴套以便保暖。公元11、12世纪,蒙古族已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靴子的面料与样式也逐渐多起来,穿高筒靴子已相当的普遍,样式有尖头、圆头之分。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种类、风格、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这一时期,蒙古靴无论样式、用料,还是款式,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朝靴、乌靴、花靴、旱靴、钉靴,后又有络缝靴、云头靴(皮面,帮嵌云朵,头作云纹)、毡靴等。到了清朝,蒙古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政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族、旗县间的自由往来,部族之间出现了分趋制,这就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靴子的穿着也有了多方的选择。

呼和浩特地区蒙古靴制作业始创于清康熙年间,鼎盛时有加工作坊几十家,从业人员达三、五百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永德魁、义生泰、长义永、兴盛永、元升永、泰和德、元和德,被称为“蒙靴七大号”,都设有自己店铺。制靴工匠大多是来呼经商的外地人。那时,皮毛制革、加工作坊相对发达,做靴子用的皮革原料供应充足,也促进了制靴业的发展。除了销售给周边地区外,也逐步地向牧区草原扩展,以至漠北蒙古草原的牧民都有穿着。解放后,蒙古靴业从私营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成立了民族用品厂,专门生产蒙古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传统手工制作蒙古靴,也部分的由机器生产所代替。呼和浩特吴家一直手工制作蒙古靴,他家{dy}代传人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在府衙里专门给官员们做朝靴,到了吴润达已是第五代了。现如今在乌拉特、科尔沁民间作坊里,手工制作蒙古靴还是主流,做一双靴子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在靴靿上绣花,时间会更长一些,当然价格也不菲了。

造型精致做工考究

蒙古靴造型精致,做工考究,种类很多。根据季节的变化有皮靴、布靴、毡靴几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羊皮制作,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头、圆头几种。布靴多以布帛、平绒布面料制作,中靿和矮靿居多,靴帮绣以图案,轻便柔软,舒适美观。毡靴多以羊毛、驼毛擀制而成,保暖耐磨损,一般多在隆冬时节穿用。蒙古靴类型又根据靴靿的高矮,分高靿、中靿、矮靿几种。皮靴一般采用特殊工艺把所需图案,如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云纹、回纹、草纹、万字、蝴蝶、花卉等图案轧、贴在靴靿或靴帮上。布靴的靴帮、靴靿大多刺绣或贴绣精美的花纹图案,穿起来美观大气,庄重实用。

目前流行在民间的蒙古靴式样有七、八种,主要有军样靴(大板尖)、抓地虎、皂样靴(鸡蛋头)、武步员(朝靴)、大仙靴、三抱靴(小板尖)、八宝靴(童靴)、皮马靴(高靿、半靿)、布绣花靴(半靿)。军样靴(大板尖),尖头,帮靿接口处稍微上翘,靴尖上翘弧度在几种样式中是{zd0}的,靴尖上翘高度距靴底平面可达9公分,靴筒较高,里面可以装饰毡靴套。三抱靴(小板尖)尖头,帮靿接口上翘弧度比军样靴略小,靴尖则略为上翘。抓地虎靴,靴身较瘦,底小帮大,靴头要长出靴底3公分,属于半靿靴,靿上或绣或贴有各种图案。皂样靴,靴帮、靴靿接口上翘弧度不大,靴尖形似鸡蛋头。武步员靴,靴的帮靿接口上翘类似于皂样靴,靴尖则略为下挑。

制作一双传统工艺的蒙古靴子,要经历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排靴子4大工序和50多道工艺方可完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帮、靿和靴底的样式。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两部分组成,靴筒由帮子、靿子、云子、楞子、口子、镶条、溜根、座条等部分组成;靴底由盖板、千层(40层布)和皮底三部分合成。其中八宝童靴是用8块皮子做成的,其余都是4块皮子做的。蒙古靴的靴帮、靴靿一般采用香牛皮,羊皮、猪皮做内衬,靴底是熏牛皮,云子是用股子皮(驴皮),口子是羊皮,楞子是猪皮做成的,座条是股子皮(驴皮),溜跟用牛皮(或羊皮、猪皮)。制作过程,一是靴底制作,主要是做千层、盖板和粘皮底,以及纳底子。二是靴筒制作,这一步骤主要制作帮、靿和云子,以及将云子契在帮、靿上,并将帮、靿缝合在一起。三是上靴子,靴底、靴筒做好后,对这两部分进行缝合。四是排靴子,靴子上好后用楦头填充好,然后在靴筒外面敲打整型,一双靴子就算完成了。

不同的穿着习俗

蒙古族由于部落的不同,靴子的穿着有着不同的习俗。鄂尔多斯不论男女都爱穿军样靴和抓地虎靴,军样靴多为皮靴,抓地虎靴一般是布靴较多,靴靿绣有云纹和彩条,靴内套布袜子,女子穿的抓地虎靴,靴靿较矮,靴帮绣的图案较丰富,或贴或绣,蝴蝶、梅花等各种图案跃然靴面,花色也多,显得蕴容大方。乌拉特男子穿长筒圆头马靴的比较普遍,还有大翘尖的军样靴、小翘尖的三抱靴,女子穿布靴的比较多,在平绒面料上用绿线勾勒图案,阴山以北则多穿翘尖的军样靴,阴山南部多穿香牛皮的圆头马靴,毡袜有美丽图案的靴边装饰。蒙古族穆斯林、和硕特人穿牛皮矮靿靴子,靴帮镶三棱鼻梁,秀气大方。喀尔喀人由于地处戈壁大漠,为了适应环境,骑驼、骑马行走方便,穿大翘尖靴子的比较多,达尔汗、茂明安人也同样如此,男女区别不大。土尔扈特人穿的靴子为小尖头,和蒙古袍搭配起来很英俊。杜尔伯特男子穿的蒙古皮靴,尖头和圆头都有,靴帮、靴靿镶彩色压条。放牧骑马时爱穿靴靿高瘦圆头的马靴。乌珠穆沁、苏尼特以及东部地区,因冬天气候寒冷,一般牧民们放牧时都喜欢穿毡靴,毡靴是用羊毛和驼毛擀制而成,俗称毡疙瘩,毡靴轻便保暖,不沾雪又结实。科尔沁、翁牛特、巴林女子穿的矮靿靴子,是蒙古靴子里最漂亮和鲜艳的一种,靴帮、靴靿绣满各种花卉,与服饰搭配,十分的养眼。

传承和保护

蒙古靴作为蒙古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它不仅融合了诸多民族手工技艺和智慧,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它是游牧民族在其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顺应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它的演变见证了蒙古族服饰发展的历史,对维系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蒙古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的细腻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鞋类生产无法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见证蒙古族文化传统的独xx值,需要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由于牧民传统的游牧生活及穿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脚上的穿着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穿蒙古靴的人越来越少,蒙古靴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再则是受现代因素影响,制作蒙古靴所需要的原材料短缺,手艺娴熟的工匠群体已荡然无存,年轻人不愿意拜师学艺,技艺难以传承,蒙古靴销售市场萎缩。如今购买蒙古靴的人主要是用于婚礼或喜庆场合,或拍摄电影、电视作道具使用,或作为礼物馈赠亲朋,或作为工艺品展放。另外,蒙古靴的手工制作也逐步由机器所替代,使传统的手工技艺不再受人青睐。所以,保护这份手工技艺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蒙古族服饰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试点项目以来,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项目进行了全区的田野普查,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保护计划,落实专项资金,完善传承人等项保护制度。通过上述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恢复蒙古族服饰艺术的历史原貌,使服饰的传承成为社会的自觉意识,使重点传承人的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_蒙古文化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