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肴溯源

一、 菜肴溯源

1、 先秦时期 中国菜肴起源很早。约五千年前,中国已有烹饪技艺。并已出现了烤肉、烤鱼、羹等食品。商周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动植物性原料、调味品的增多,铜制炊具的使用,烹饪技艺的提高,中国菜肴的品种已迅速增加。据记载,当时的主要品种有【1】炙:即烤肉;【2】羹:为烧肉、肉汁、带肉汁或肉菜制作成的浓汤;【3】脯:为加盐腌的干肉片;【4】修( ):为加姜、桂等制作的条形干肉;【5】醢(hai):即肉酱;【6】菹(zu):为整腌的蔬菜或鱼、肉;【7】齑(ji):为切碎的腌菜;【7】脍(kuai):为细切的生肉丝或生鱼丝。而每一类菜又可以派生出若干品种,如“醢”就能做出近百种菜。

春秋战国时期,菜肴的品种又有所增加,这在《左传》、《孟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而在《楚辞》中更是记载了20多种楚地名菜。这一时期菜肴制作夏天菜肴,中国菜的制作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古籍《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等书中对菜肴的选料、配料、火候、调味等均有精辟的论述,如选料,《周礼》中指出家常菜肴,选用动物性原料要求是无病的、无特殊腥臊(sao)气味又肥壮的。在配料上,《礼记》中指出,做肉丝,在春季要配葱,秋季要配芥。在火候上菜谱,《吕氏春秋》指出夏季菜肴,要文武火灵活运用特色菜肴,以达到“灭腥去臊除膻(shan)”,使菜肴味美的目的。《吕氏春秋》中还主张五味调和,做到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觉腻。这些都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秦汉时期 菜肴在大类上基本和先秦时期相似,但各类菜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羹”的品种就多达20多种。据《史记》记载家常菜肴,汉代有一种叫“胃脯”的菜相当出名,系用羊胃煮熟后菜谱,加姜、椒、盐腌制,晒干而成。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用新的烹饪方法制作的菜肴菜肴图片,如据《西京杂记》等书记载,汉代有一个名叫类护的名医美味菜肴,发明了一种用鱼、肉等原料混合烧煮的菜,叫“五侯鲭(qing)”夏天菜肴,实际上是一种杂烩(hui)菜,很受食客的欢迎。这一时期的菜肴制作技艺也有提高,这在《淮南子》、《盐铁论》等古籍中都有所记载。

3、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菜肴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相当丰富,风味也趋多样。由于佛教盛行,素菜也开始独树一帜。少数民族菜中也出现不少名品。

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菜肴烹饪方法已达20多种,主要有烧、煮、蒸、煎、消、绿、炙、腌、糟、酱、醉、炸、炒等。尤其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烹饪方法的出现,对中国菜肴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书记载,当时用上述方法制作的菜肴已达200多种。此时菜肴的制作已比较重视造型,出现了灌肠、肉丸、圆形鱼饼、烤肉圈等。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加之梁武帝的提倡菜谱,佛教斋食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并和中国固有的素食结合,从而使素食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很多新品种,如《齐民要术》中就有《素食第八十七》篇专记素食,共11个品种。

4、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菜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主要特点是:【1】名菜增多。在隋谢讽著的《食经》、唐韦巨源著的《烧尾宴食单》中均记有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的名菜数十种。【2】花色菜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冷菜、热菜中均出现花色菜。冷菜中名品有五生盘、八仙盘、辋川小样等,热菜中的名品有玲珑牡丹鲊等。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四川还出现了素菜花色菜。【3】食疗菜发展较快。这在唐代的孟冼( )著、张鼎补的《食疗本草》和昝(zan)殷著的《食医心鉴》中多有反映。如《食医心鉴》中,用动植物食物制作的食疗菜肴达数十种。【4】菜肴的制作技术有所提高。在选料、刀工、调味、火侯等方面均有特色。如制鱼脍(kuai),唐代杨晔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说,用鲫鱼为原料{zh0}。鳊、鲂、鲷(diao)、鲈次之;鲚(ji)、鮇、魿、黄、竹五种再次,其他的鱼均不太适用。制鱼脍的刀工极为出色,能将鱼片批的极薄,所以杜甫有“饔(yong)子(厨师)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之句。五代时,孟蜀宫廷中还用红曲煮羊肉家常菜肴,可以增色、添香、防腐美味菜肴,这在菜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菜肴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菜肴的主要烹饪方法大体具备,品种激增,各类菜肴均有发展,风味多样,早期的菜肴流派已经出现。

宋代的烹饪方法已达30多种已近现代水平。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市场上的菜肴五花八门,数以百计。在汴京、临安的市场上,还出现了素菜馆,专卖素菜。宋代还出现了素食专著《本心斋疏食谱》、《山家清供》美味菜肴,书中收录有数十种素菜的制法,在中国烹饪史上较有影响。

各地菜肴在宋代均有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为北方菜、川菜、江浙的南方菜。苏东坡、陆游等人的诗文中也屡屡写到川菜、南烹。可见,中国菜肴的重要流派在宋代已初步形成。

元代菜肴的主要特点是:【1】少数民族菜发展较快。如《饮膳正要》中就记有许多蒙古菜、回族菜以及畏兀儿菜、瓦剌菜等。制法均较精细菜肴图片,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2】各地菜肴出现许多名品,如婺(wu)州(浙江金华)腊猪、江州(江西九江)腊肉、无锡烧鹅等,无论在烹饪方法上或风味上均有鲜明特色。【3】食疗菜肴也有发展。如《饮膳正要》中有“食疗诸病”一节,収食疗方61则,其中近半数为菜肴。

6、明清时期 菜肴进一步得到发展,烹饪方法更加多样化,菜肴品种数以千记,各地方菜肴的特色更加显著,已经形成了重要风味流派。其主要特点是:【1】数量多,制法精。据记载,这一时期的名菜多达数千种,烹饪方法多大30多种。如明代《宋氏养生部》中收录的菜肴就有几百种,书中以原料结合烹饪方法分类,收录了许多江南和北京名菜。再如清代食谱《调鼎集》,仅菜肴就收录有1600多种。【2】各地各类菜肴风味特色显著,主要的菜肴风味流派已经形成。如北京烤鸭、满汉全席、山东烧海参、扬州葵花肉丸、淮安鳝鱼席菜、南京鸭菜、苏州松鼠桂鱼、浙江火肉(火腿)、广东鱼生、四川麻辣豆腐等已在全国闻名。其风味或咸鲜特色菜肴,或咸甜适中,或清淡,或麻辣辛香,各具特色。至此,中国菜肴的主要风味流派已经形成。【3】菜肴的制作理论有所发展。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论蔬菜之美在清、洁、芳馥、松脆上。顾仲在《养小录》序言中强调清、洁、卫生是菜肴制作的“大纲”,均极有见地。《随园食单》中有“须知单”、“戒单”,分别阐述了做菜中选料、配菜、用火、调味、装盘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应克服的弊端,是对当时菜肴制作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清朝末期,随着大批华侨外出开餐馆谋生,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夏天菜肴特色菜肴,中国菜开始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尤以品种多,制法千变万化,口味佳美而受到称赞。与此同时,西洋饮食习俗传入中国,上海、北京等地出现席菜馆家常菜肴,中国一些食品研究者也开始以现代科学研究食物营养、饮食卫生。有些人还融合西菜的某些做法,改良宴会,这些均促使了中国菜肴的进一步发展。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菜肴溯源】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