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曾经江南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片模糊的烟雨。漫天春雨如丝,青瓦白墙夹于河道两侧。波光桨影中,越女歌声空灵软糯。而当我渐涉收藏之路后,江南或许还是那个江南,但在我心目中已成了图中之物。
模压是江南一带银饰里最常见的工艺。手工制成钢模,再将金银熔化,入模成型。因为模压制品可以批量生产,初时总以为模压之物一定好仿,故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模压的首饰颇不以为然,直到我见到江南的精致首饰才蓦然惊觉,原来模压的制品也可以如此美丽。这种韵致是现在的工艺难以模仿的。渐渐的,江南地区的模压首饰也就成了我收藏的目标之一。
这是一对简单却典型的江南模压耳环,直径约在1.5厘米左右。耳环呈圆环造型,银胎上淡淡鎏金。耳钩的衔接处为三叶花草,下面细密的珍珠底上则是一个斜飞的寿字。寿纹的两侧则各有一朵小花。这可说是再寻常不过的造型,却一眼就打动了我。
记得那时刚给朋友看过几对旧藏耳饰,恰好都是鎏金点翠京工耳坠。坠上流苏摇摆,富
丽堂皇。朋友评价说,你看来只喜欢华丽的东西。我笑着辩解,我并不是只爱华丽之物,其实也很喜欢那种质朴的圆环式耳环,只是总遇不上满意的,以致蹉跎至今。
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就在说过这话不久,我便与这对耳环相遇。物虽小,却极精致灵动,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经历了许久等待,终于有了这短短一刻的心动。我欣然将它们收入囊中,时时陪伴。
在卖家拍的一张图上,我依稀看见过它们背后的银楼款记,只是不甚清晰。它们抵达时,我翻过耳环,见上面的款记赫然是“盛福昌省记”。
旧时大大小小的银楼多如牛毛,却没有系统的资料。除了几个老银藏家耳熟能详的名楼,大多数银楼都已湮没在岁月中,几不可寻。我手上所有不过是一些藏家自己整理的零星资料,所以我并没有期望能够找到出品这对耳环的银楼。可事情就这么巧,我曾偶然在资料中看见过盛福昌这个名字。
资料上出现的款记是“青镇盛福昌”。我搜索了一下青镇的资料,这原是浙江北部的城镇,为湖州、苏州和嘉兴地交界地,旧时以车溪为界,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1950合为乌镇,隶属于嘉兴桐乡县。省记应是这家银楼的分号之一,大约也在嘉兴附近。
得悉它们的故乡仿佛令我们的联系更为亲密,让我更好奇它们背后的故事。耳环虽然灵动可爱,但胎体轻薄,设计简单,终不是稀罕之物。这一类型的耳环是很适宜平时佩戴的,但我细看耳环,却鲜有使用过的痕迹。据说以前家境再贫寒的女子也会打造一两件属于自已的饰物。我想或许我已找到了故事的开端。
她出生在水乡,集江南灵秀于一身。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她须终日劳作。但是她毫无怨言。一日父母告诉她,亲事已经定下,是同镇的一位青年,家产不丰,倒也有两间房,与他们家门当户对。她细细思量,记起在河边洗衣时见过那人,相貌普通,但是有一双巧手,为人又老实勤快,于是暗暗点头,认可了这门亲事。
母亲说,女人出嫁不能没有件像样的首饰,所以陪她去镇上颇有名气的银楼挑选首饰。进了银楼,xx贵重的首饰她一眼都不看,只在一堆价格低廉的饰物里挑挑拣拣。母亲轻声说,那边有几件更漂亮的,要不要去看看?她知道母亲为了她体面的出嫁,出门前揣上了所有的积蓄,所以轻轻摇头。然后她发现了它们,轻巧精致,价格也可以承受。于是她将它们买下戴回了家。
出嫁那天,她戴着它们,踏进了夫家的门。盖头掀开,新郎仔仔细细的打量着她。虽然已不是{dy}次见面,她却仍羞涩的转过头。新郎的目光落在她的耳环上,忽的一笑,说:“你今天真好看。”
他的赞美诚实而质朴,她含笑,默默低下了头。
他们辛苦劳作,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生活倒也安稳。一年一年,他们逐渐老去,他们的儿女也在渐渐长大。这对耳环伴在她身边多年,她却从不舍得戴。他们的长子迎娶新妇,她将这对耳环包好,做了给媳妇的见面礼。
媳妇知道这是她珍视的耳环,也细心的保管着。多年后,当年那年轻的媳妇也熬成了婆,耳环又落在了另一位年轻媳妇的手中。
耳环在家里一代又一代的女人手里流传,终于某{yt},家里的年轻女人经不起诱惑,将它们卖给了被前来搜罗首饰的铲子。它们从此辗转于不同的卖家与藏者之间,直到我迎回了它们。我将它们留在妆盒之内,偶尔佩戴把玩。
我想,在我这里它们是可以静渡岁月的。只是我百年之后,不知它们又将流向何方?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