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纳米材料技术热潮,引起了农药制剂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
1.抗紫外光辐射。
对某些光敏性的农药活性物(如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xx除虫菊酯、印楝素等),将30-40nm的某些金属氧化物纳米微粒分散到农药制剂中,从而对400nm波长以下的紫外光起到较好的屏蔽效果,以达到延缓降解的目的。例如我们用这一方法所制得的xx除虫菊素微囊悬浮剂,显著地延长了xx除虫菊素的药效。
2.光致催化作用。
某些纳米材料如TiO2、TiO2/Ag等在光照下对有机物的光降解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在制剂中用以缩短药效期,这对某些由于降解期过长而影响下茬作物的农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有的研究成果还表明,能减少农药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
3.xx作用。
将具有光致催化分解作用的某些纳米材料直接制成悬浮剂喷施到作物上,有些研究结果表明能起到显著的xx作用。
4.将固体农药直接制成纳米级微粒并制剂(真正纳米级的非炒作)的研究未见报导。
5.将液体农药制成的纳米尺寸的微粒并制剂,如微乳剂、纳米级微囊等。结果表明,并不能呈现具有纳米材料特征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等,即没有出现农药活性物某一性能的突变现象。仅呈现出单纯的几何尺寸变小的效应(例如:在过量的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下,能提高药效5-15%,能透光等)。因此,此类制剂并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纳米材料。
目前,全球对纳米材料制备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固体材料(尤其是晶体结构的材料)这一范畴。由于一般情况下,液体是流动的,尺寸再小也呈球状,并有表面光滑的液膜包裹,不可能象晶体纳米材料那样表面起伏并富集着大量的晶格缺陷。故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液体材料尚不具备制成“纳米材料”的可能。
目前,纳米材料技术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尽管离产业化仍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但相信不远的将来定会在某些方面得到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