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产品质量监管从事后被动应对转变到事前主动预防,是当前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重点。广东汕头市质监局实行每季度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和向地方政府及企业通报制度,做到了产品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3年来,通过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和产业质量安全问题。2009年,玩具质量抽查批次合格率从2007年的44.5%提高到96%;食品质量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0.8%,比上年增长6.7个百分点。
玩具店
汕头市的玩具和食品产业是该市重要产业,玩具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达3000多家,终端产品企业有600多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企业有近千家,相当一些属于潮汕地区的传统食品企业,尤其是酱腌菜、蜜饯制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玩具行业大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质量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食品加工企业也是规模小、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高。这两个行业都曾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过信誉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汕头市质监局开始尝试改变工作方式。自2007年以来,该局对每次的产品质量抽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起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市质监局每季度、各区(县)局每两个月做一次辖区内质量状况分析,并及时将分析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通过对玩具产品质量状况分析,该局找出了无标生产和技术标准落后的突出问题,通报地方政府和企业,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质量整治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抓企业采标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全面推行强制性技术标准,帮扶企业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指导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审定,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将{zx1}的标准要求和行业动态提供给本地企业,使企业少走弯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玩具企业的质量品牌意识明显增强,玩具企业从原来的不规范、低档次逐步走向规范化、品牌化。 通过对食品产业质量状况分析,该局找出了相当部分食品只有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缺少具体的产品质量标准,尤其是酱腌菜行业生产环节分散,食品质量难以规范,监管难度大。该局通报地方政府,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并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和食品科研单位共同起草了具有潮汕地区传统特色的4种食品“标准范本”,将小型传统食品加工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将“标准范本”转换为企业产品标准,消灭了无标生产。围绕质量安全分析中发现的区域性质量问题,该局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专项整治,采取“分段生产、分类”的新模式,对不具备终端产品生产条件的食品加工场,进行劝退或转变成仅为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从而实现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的有效监管。 目前,汕头市玩具和食品质量总体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第11届中国澄海国际玩博会上,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协议贸易总额达12.3亿元,在危机中实现转“危”为“机”,出现了出口、内销两增长的良好势头。通过在食品行业推行“标准范本”,全市酱腌菜、蜜饯生产企业采用并转化为企业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占全市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70%以上,不仅促进了地方传统食品产业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食品小加工企业的有效监管。 “过去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只是结果的判定,对抽查结果也很少进行质量状况分析,对行业的质量状况更是心中无数。通过质量状况分析,深入剖析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参与企业质量追溯,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实现了质监工作从判定型监督向分析型监督的转变。”汕头市质监局局长罗晓勤认为,正是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才使全市玩具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