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文心荟萃周年志庆
   

 

 

宣城之纸

  彼得罗

   

    到了安徽不去宣城那是不可以的,因为那里是中国{zh0}的文化用纸的生产地,谁都是知道宣纸为纸中精品。

    宣城古称宣州,据历史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皖南重镇,雄踞江南,为世人瞻目。早在公元前109年的汉朝,此地已经建郡,扼守江南门户,商贾云集,农业发展,是国家的重要产粮区之一。

    宣城还是历史上xx的文人热衷寓居之地,xx的诗人李白、韩愈、杜牧、白居易均来过宣城,并写诗讴歌宣城。另外文天祥、沈括等人还出任过宣称太守,为后人称道。宣城的南北交会的地理环境和包容兼收的文化气质,使得这里方言众多,互相交融,南北贯通,堪称一绝。


    宣城最值得为世人称道的还是宣纸,那是宣城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宣纸是唐朝了不起的发明,是发明之后的艺术创造。面对一刀无字的宣纸,轻揭慢翻之际,它所透出的东方艺术情调,古典中国韵味,以及它特有的混合植物的清香,就足以让人着迷;更何况,史唐以来的大量名家墨迹,古籍珍本,几乎都完好地保存在宣纸里。

     在中国文人的眼里,宣纸是水乳大地,可以巍峨高山,可以逶迤河流,可以绚烂云霞,可以缤纷花朵;宣纸是缪斯女神,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文人终究找到了寄存灵魂的所在,他们可以穷其一身,将自已的才情操行,甚至生命的精魂,喷射在这片雪白的素纸上。我不知道,还能找到别的什么物品来替代宣纸。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文藤精细,久藏不腐的特性,古人誉之为“千年寿纸”。白如春云,滑如春冰,说的是宣纸;抖似丝绸,密如蚕茧,说的是宣纸。宣纸所凝聚的智慧和美,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有了宣纸,读书人不再遭受汗牛充栋的繁重,万言诗书,不过盈盈一握。

     想象那个发明宣纸的唐人,他绝不可能是一个山野村夫。如果他不是临池泼墨的画师,就该是吟诗痴文的雅士,因为他深知文人倾诉的无奈,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吞吐人间歌哭,吸纳自然万象的载体。宣纸的品质和脾性,正好契合了文人摇曵多姿的性灵。两相交融,遂化为万端变幻的纸上烟云。

     古人作画讲究“墨而五色”,而这浓、淡、干、湿、黑五色,惟有染晕于宣纸之上,方能xx地呈现。磨墨临纸,如御大敌。画笔几经犹豫,当墨汁蘸落的一刹那,一张等待已久的宣纸,就顷刻灵动起来。或渭城朝雨,灞桥柳烟;或胡马塞北,老树昏鸦;或杏花江南,流水人家;或枫桥夜泊,雁落平沙。所谓力透纸背,那是用生命的能量和气韵来推动的。

     至于将太极书法作用于宣纸,则更是神乎其神,妙不胜妙。宣纸悬空张挂,薄如轻纱,无风而动。不是书家临纸,而是宣纸引诱书家。垂露在手,清风入怀。锋颍似游龙惊走,墨迹如仙娥弄影。一静一动,刚柔相济;一虚一实,阴阳互抱。如是空灵派的书写,以心行毫,以气运身,以意送力,一个个汉字,竟然真正如疾风中的狂草了。想不到,老庄禅道的精髓,竟蕴涵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之间。

     文章是竖写的格式,才华是横逸的姿态。宣纸不只是丹青高手的专宠,更是诗人词家的{za}。诗唐词宋曲元文清,一歌一阕一首一章,无不靡丽纷繁,风流千年。唐朝的胭脂粉浓,薛涛点染在浣花笺上;南唐的春花秋月,李煜收入了澄心堂纸;宋朝飘落的瓣瓣梅花,范成大剪裁成了梅花笺;清金陵十二钗,钗钗都被曹雪芹刻印在雪浪笺上。

     诗文已传世,宣纸亦尽然。一张上品的古宣,不可复制,价值连城。它是物质的一种,更是精神的一亿。宣纸轻似于无,却不胜其轻,一个民族的文明辉光,闪烁在这种不可思议的纸上,并且历久弥新。我们除了仰慕,还是仰慕。

 

郑重声明:资讯 【祝贺文心荟萃周年志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