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特产崛起之路在何方?_创业在路上_百度空间

      今年9月份,“首届山西名优特产节”将在平遥举行,业界企业将首次参加“2006莫斯科国际食品展览会”,一向沉寂的山西农特产市场顿时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
  山西农特产在全国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总产量达25亿公斤,苹果、(、核桃)等特产在全国排名居前五位,然而出口额却只占全国的1%%。我省农特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8%%,也一直未显现出规模效益的势头。
  山西农特产,苦苦守着皇天后土,若隐若现于日益开放、统一的国内外市场。山西农特产的崛起之路在何方?
  散沙与微利
  太原市水西关水果批发市场内,一位女士在一家山西农特产经营店一次性购买了200多元的特产,店主张老板说:“这一笔生意,我只挣个辛苦费。说实话,这里陈列的好多特产我甚至只收回成本,目的是拉住固定客户,靠卖新鲜水果赢利。因为业务我走遍了中国水果市场,山西特产可惜呀!好东西落了个低价格,小利润。港台地区、韩国都有商人来我们市场订山西特产,价格相当可观,可惜这是杯水车薪,不能让整个市场得利。广州商人秋天拉走山西的苹果加工包装,腊月又举着高价杀回来,我们真是哑巴吃黄连。”
  位于太原市双塔西街的一家山西农特产专卖店内,店主张师傅指着沁州黄小米说:“仅5%%的利,汾酒10%%,只有宁化府醋礼品装能赚20%%,我们经销商苦哇……开阔、大气的经营场所谁不想有啊?可凭这蝇头小利,经营者自己没有能力建大型商场,即便有大商场,费用高昂,我们能进得起吗?”多家农特产经营者表示:因为利小,山西挣大钱的老板,也不可能拿出钱来投资一个大型农特产品商场。
  据了解,省城农特产品的经营店,大都是10平方米、20平方米的规模,隐藏在小街小巷之中,处于散沙状态。目前山西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特产品集中交易场所。
  附加值托起高利润
  面对省内经营企业5%%的微利,北京某农特产经营公司的李林高总经理说:我的利润在50%%以上,因为我打的是品牌,卖出了特产附加值。李林高是山西人,因省内利润过低到北京经销,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开了14家连锁店、加盟店,预计到今年年底销售额达700万元,他说:这起码说明北京市场是需要山西特产的,市场也愿意回馈我们丰厚的报酬,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做。
  业内人士指出,低利润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卖出品牌效益和地域特产附加值,创建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是提高利润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山西一些优秀品牌特产的利润还是可观的,比如平遥冠云牛肉,它的品牌效益与特产附加值体现比较充分,但这是企业多年持续、精心经营品牌所得的回报。我省许多特产以散装形式供应市场,根本没有品牌,有些虽然有简单的包装与名称,可是不能称其为品牌。
  相关人士指出,品牌创立与建设,都要从品质、分类、安全、包装、广告宣传、服务等等xxx去运作,综合形成的无形附加值,往往大大高于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这种高的附加值实际上是品牌产生的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上的折射。
  据了解,地处偏僻地带的农特产生产者,同时也是经营者,很大一部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坐在地头等待买主。事实上,只有走出去,认识市场,了解市场,才能占有市场,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不断引进新品种,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卖出高价,赢得高利润。
  另外,走横向联结的道路也可以提高利润,比如,与旅游、交通、会展等等在市场中相对强势的行业活动联合起来,利润也可以被带动起来。
  “共同体”改变小规模
  北京的李林高总经理说:我在,感到特别杂,生产商各自为主,谁给钱就给谁货,根本不讲渠道,没有计划、营销意识,结果是互相压价,造成供货不持续、不充足,他们失利,我们失信。
  多家生产加工商则表示他们受着夹板气:一方面是农民的原料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市场售价基本平稳,利润变得越来越小。
  据了解,我省的农特产生产者大多分布于边远山区,中小规模居多,其产品各自定级、各自定价、各行销路,实行单打一战术,结果是力量分散,形不成规模与拳头,不能持续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山西省名优产品开发中心主任王学苏指出:“要走‘共同体’的道路去解决问题。”共同体就是将涉农特产企业、产品集结、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去面对市场。比如对生产加工商进行整合,就要从产品和产地两个方向去运作,以枣业为例:对晋南、柳林、临县、太谷等地区的,运用统一的标准去进行综合分类、加工、整理、包装、定级、筹划分销、规模入市,形成一种枣业定势,让客户永远明确到哪里去寻枣,这样就可以实现农特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以势、以质持久地赢得市场和利润。
  王主任进一步说:超市无疑是产品{zh0}的终端销售渠道,可是众所周知,大超市门槛高,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进入并且坚持下来,以“共同体”“大户人家”的身份进入就比较容易。
  还要多轮前行
  后稷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卢女士说:我们的生产能力不低,可是省内没有大型交易平台,我们只好频频辗转于国内外的农特产博览会,精力、财力、时间消耗相当大。
  业内人士说:缺乏大型交易平台,使山西特产业经营不成规模。山西急需建立面向全国、全世界的大型农特产品集中交易场所。
  8月10日,省农业厅等政府六部门在太原市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9月16日---10月8日在古城平遥举行“首届山西省名优特产节”,同时宣布:特产节在山西名优特产展览·交易中心举办。这就意味着山西自此有了1.7万平方米的农特产交易场所,并且,这个交易中心将要长期存在、发展下去,成为山西农特产持久面向全国、世界的大窗口。
  相关人士表示:山西农特产业在省内、国内发展只是一条腿走路,还需要扩大视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行两条腿、三个轮、多个轮的前进模式。
  省农业厅左义河副厅长介绍:近几年我省每年都组织名优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农产品博览会,今年9月份,将首次参加莫斯科国际食品展览会,同时,农业厅每年下拨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优新产品的开发。
  特产节大跨步
  9月份的“首届山西名优特产节”的主要内容是展示、展销和贸易洽谈。
  农业相关人士表示:这无疑是山西农特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实质性的大跨越,是农特产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活动,山西农特产产业一跃而崛起,这一步非常关键。
  为了成功跨出这一大步,主办、承办、协办三方合力组织了强大的阵容:由省农业厅等六个政府部门主办,省名优产品开发中心、平遥县政府承办,平遥县峰岩集团协办,在1.7万平方米的山西名优产品展览·交易中心设360个展位对山西农特产品进行整体展示;有意与“200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同期举办,再与“2006·平遥民间工艺美术节”、“平遥经贸洽谈会”为伴,因而至少有300万人的客源保证。   
  至于选择平遥而非太原作为农特产的对外窗口,左副厅长表示:首先是平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其次平遥作为世界名城,有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同时当地有作为市场主体的峰岩集团的实力支撑。
  据悉,特产节将有200家企业参展,这些企业在活动期间享受免场地租赁费;省外一个30多家采购大户组成的采购商团引人瞩目,这个团体包括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及港澳采购大户。
  山西{sg}大型名优产品展览·交易中心的出现,无疑是特产节的巨大亮点,无人投资农特产大型交易商场的历史至此画上句号。该中心不仅用于本次特产节,今后的特产节仍然在此举行,而且还将作为山西农特产交易的长期平台,节后中心将保留60~80家xxxx长驻继续展销。该中心计划将参展的产品集结成产品“共同体”,通过专门构建的流通渠道,迅速打入国内外主要消费地区的主流超市和主要集散市场,它还将帮助所有企业办理产品资质认证、仓储、运输、终端配送等等事项。据初步计算,中小企业借此窗口进入超市,可以节约123的费用。交易中心的二期、三期工程还将继续,山西农特产的硬件设施将日臻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希望以此中心为支点,撬动山西农特产业市场。
  俄罗斯寻渠道
  9月26日~30日,借“中俄文化年”的大背景,由省农业厅、商务厅牵头,我省农产品加工xxxx组团40人,首次赴俄罗斯参加“2006年莫斯科国际食品展览会”。业内人士表示:国外市场给予农特产的利润大大高于国内市场,这一块蛋糕一定要追求。
  据省名优产品开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与会企业将在8个摊位上,展示我省上百个品种的名优农特产品,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展销产品,实现出口成交额1000万美元,同时要建立国外直销渠道,寻找当地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将山西农特产扎根在俄罗斯及东欧市场,并将国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引进山西。
  王学苏主任说:与山东农特产品出口率近70%%相比,我省农特产品的出口水平低,国外市场开拓能力差,借国际展览会的平台,企业及其产品可以直接步入国际市场,以取得国际市场中的高利润;这种介入还可以引导企业向外向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意识。
  实施“走出去”战略
  9月份,山西农特产业紧锣密鼓地在国内建立大型的交易平台,在国外创建直销渠道、生产基地,山西农特产产业,多年来的沉默、积累,化作一朝的惊醒、发力。
  对此,省农业厅左义河副厅长指出:这些对内、对外的举措,是在一个战略构想下的分步骤,它们的本质只有一个——“走出去”!“走出去”是农特产产业崛起的根本路线,最终实现农业产业整体“走出去”。左副厅长进一步指出:这些对内、对外的过程,就是将农特产品推出去的过程,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大宗农产品走出省门、国门,让山西的农业产业整体为国内外市场所认同,这种整体的认同,又将是农特产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后盾。“入世”后,国际市场要求我们的各项产业必须开放,必须“走出去”,冲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高我省农特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最终实现我们的核心目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左义河副厅长还表示:农特产产业市场运作属于市场行为,企业始终是主体,是企业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的角色是启蒙者,引导者,政策、资金、技术推广的扶持者,是个服务者。

  编稿手记
  现如今,在国内不少大城市的商场里,都能见到来自山西的农特产品了,这既得益于市场整体开放的趋势,也是我省企业及有关部门多年来不懈打拼的结果。
  但能走出去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还有数不清的农特产“宝贝”,或藏在深闺无人识;或在低水平的营销平台上裹足不前。面临着“微利”与“散沙”的局面,原本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却不得不借道行船,丧失了特色又失去竞争实力。一言以蔽之,小农经营方式可以说是令农特产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特产节大跨步”、“俄罗斯寻渠道”,这篇稿件传达出的信息令人振奋。拓宽视野,横向联合,走出去,的崛起指日可待。(原作者:xx)



郑重声明:资讯 【山西农特产崛起之路在何方?_创业在路上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