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_徐勇徐一凡的空间_百度空间

罗平一中 徐勇

xx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也许很多的老师和我一样在满意地欣赏自己的弟子取得的骄人成绩时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实,从而辛勤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高足”。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以为应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们天生好动手和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动手条件,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注意到了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开展随堂小实验:手脑并用,激趣益智。

“随堂小实验”就是将教材中以住不受重视的认为无足轻重的小实验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品就能方便开展的实验。内容如新教材上的“说一说”、“做一做”或习题中的实践性的内容,凡是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完成的,就尽量让学生当堂完成。如:在学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后,要求学生同桌为一组合作完成“自制打点计时器”的小实验,通过实验测出纸带速度并判断纸带运动情况。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热情高涨,实验结束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解除了被动连续听课的困乏,以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在完成《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分组实验后,我又把“用实验所得纸带做直方图”这一活动搬进课堂,在学生认真的剪裁、粘贴、作图及分析、探究结论的过程中,增强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完《自由落体运动》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手边能找到的物品 “测定反应时间”。学生们用到的器材除了刻度尺外还用上了课本,铅笔、匙链等各式各样长条形的东西。实验中爆发了阵阵开怀的大笑,那情不自禁的笑声里释放了多少长期压抑的单调学习而积累的苦水呀!即便这实验让他们少做了几道题,但换回的却是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何况,实验完了他们也笑够了,现在正埋头计算自己的反应时间呢!

课堂小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容易,通常就地取材。在学完《重力》之后,我让学生自找物品用“悬挂法”测其重心。学生们用书代替“薄板”,没有细线可供悬挂就用两指甲轻轻夹住课本并让书恰好能自由旋转而不掉下,任取两个位置做实验并画下重力作用线,即可根据两线交点粗略测定课本重心位置。学生们颇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洋洋得意。

也不是所有的“小实验”所需器材都是垂手可得,为高效开展随堂实验,有时也需要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在开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之前,我要求学生每桌同学准备一根橡皮筋备用。上课时要求他们从身边取出一物件挂在橡皮筋上,先观察静止时皮筋的长度,然后当手突然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再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体会手受到的拉力大小的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然后请一两组同学来说明自己的分析和结论,其他组的同学补充说明。 这就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超重”、“失重”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准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演示实验:学生任主角,教师当“导演”。

演示实验是高中物理课堂中最常用的能够直观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吸引学生进入相关物理情境和展开物理教学的重要前奏和有力武器,历来受到师生欢迎。顾名思义,以前的演示实验多数情况下就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导自演,学生只要坐直身子伸长脖子瞪圆眼睛竖起耳朵就行了。但这样做“演示”学生是很被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调动的仅有感官而难以激发深层的求知热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深入的刺激其求知欲,笔者尝试由学生来“主演”实验,自己从旁指导,当上了“导演”。例如在用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的实验,首先从学生中召集志愿者上台来摇动抽气机抽气,连这样“苦差”也都应者云集。然后由学生持牛顿管向其他学生演示管内有空气和无空气时羽毛、软木塞和铜片的下落情况。有幸成为“主演”的同学固然倍感荣幸,能够客串一下配角的也很体会深刻了,即使是客串也无缘的观众也是群情激动。同伴的演示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拉近了学生与物理学之间的距离,xx了他们对实验现象可能是老师特意操控的结果的怀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手的愿望,效果自是非同凡响。

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演示实验中,笔者没有直接用弹簧测力计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而是准备了一根短绳,然后从班上选出两名体重悬殊的学生来了一次“不公平”的小型拔河比赛,在学生的笑闹声和加油声中几乎就在瞬间胜负已决。然后请学生思考两名拔河的同学施加于对方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等?结论自然迥异。接着请这两名同学各持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同时施力,其余同学观察测力计示数变化,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在一阵喜悦与嗟叹混杂的讨论之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被悄然引入并牢固的进驻学生头脑。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两人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还有胜负之别呢?”稍加引导之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等概念被轻松的区分开来。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在“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中,笔者先是召集志愿者到讲台演示,一人操作玻璃管使管慢慢的匀速的水平移动,而另一人则每过几秒就记录一次红蜡块的位置,{zh1}连接这些位置,从而得到红蜡块的运动轨迹。接着向学生提出要求:“大家能否自行设计一个实验,在纸上画出类似红蜡块的运动轨迹?”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纸做一个比铅笔略粗的圆筒并套在铅笔上,同桌的两人合作,同时匀速的移动铅笔和圆筒,并定时记录圆筒的位置。这样,一个自创的小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就新鲜出笼了。

笔者兴之所致,套用了一句名言:学生缺少的不是创新意识,而是缺少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在长期的长篇累牍的灌溉式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和传承了知识,但没有多少机会在探索知识上举一反三,反复练习的只是解题方法和模式即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对获得知识的过程的认真探索和实践。

三、分组实验:为学生的思维松绑,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机会。

曾以为“学生分组实验”只是考试的需要,只要根据考试要求和考试模式设置好程序,让学生像做广播操一样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以便学生在考试中考到该实验时增添几分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内心{zd0}的满足就是无愧于学生。所以在每次实验前必有关于“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和注意事项”等的详细讲解,甚至连记录数据的表格都设计好。学生胸有成竹的走进实验室,很快就“顺利”完成系列任务满载而归,交来的“实验报告”如出一辙,赏心悦目。但回报的却是每次考试后实验题得分率{zd1}、学生提实验就头大的黯淡结果。事实证明以前的实验教法是事倍功半、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方法。高效的实验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新课标和新课程给低迷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曙光,给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指出了一条明路:为学生实验松绑。不要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不要过早的让学生预知通过实验将要而且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在实现目标之前保留着对未知结果的那份好奇与期待,并在探究的路途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能够体会最终不辱使命的完成实验任务时的那份满足和骄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获得的成功产生的成就感和效能感会激发出学生更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物理当然也包括其它学科的教学进入顺畅的良性循环。

当然,“松绑”不能等同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不加督导的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是以更合理的方式组织学生实验。笔者认为要做好两点:

{dy},为使学生进入实验室不至于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要充分预习实验,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以前由老师包办的内容并以作业的方式上交实验预习报告。实践表明,虽然这样做让学生感觉不如以往按老师讲的照葫芦画瓢的做实验那样“轻松”,但实验结果却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实验报告中有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和观点,有了不同的想法并能提出一些以往被老师包办替代了没有机会提出的问题。例如“研究平抛运动”的分组实验中笔者采用了让学生自行预习的方法,右图是学生预习实验报告。事实说明,学生xx有能力完成那些老师们以为太困难而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完成的任务,而且还能做得很好。

第二,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新教材中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搬到实验室或在教室里进行分组探究的。例如必修1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求演示的实验,但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在要求学生预习并对实验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必修2中“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也改成了简便易行的随堂分组实验。此外像“弹簧与形变量的关系”在新教材中并未涉及,但笔者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加入了分组实验之中。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锻炼,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会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的。

四、课外实验:延展课堂,学以致用。

课堂内的实验激发的实验兴趣、方法和所学知识应及时引申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石块估测井深”的实验方法同样适用于测量河流上的拱桥到水面的高度或估测山谷的深度等。为观察物体的微小形变,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空玻璃瓶自制实验装置,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流,做得{zh0}的将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展示自我的动机,所以鼓励其课外制作各种小玩意是学生们十分乐意的事情。

五、自制教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利用手边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自制的教具尽管粗糙简陋,但却有别出心裁,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在演示效果上往往也不亚于那些冷冰冰的正规的实验仪器。由于是自己的老师亲自制作的教具,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会使学生更注意实验想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启发学生:在必要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是可以发明创造的。这也拉近了物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制教具的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智慧和灵巧,奉献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物理知识,而是一个勤于思考并敏于行动的良好榜样,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一时找不到小球的情况下可以用细线拴上钥匙演示圆周运动;在描绘抛体运动轨迹的实验中,我用注射器喷水的方法显示轨迹,收效良好。在演示“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的实验中,我用一个旧光碟将在教学用的圆规角上,再在上面放一块橡皮,这就构成了一个“转盘”,利用这个装置学生很直观的就明白了向心力的来源。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须先培养教师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习惯,使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榜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创造力。

作者信息:

罗平高一物理教师    徐勇   

联系电话:13466048498

邮编:(655800

邮箱:1090757906@qq.com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_徐勇徐一凡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