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世博会的由来及发展(1)_cxycs_新浪博客
    世博会是什么

  世博会是什么,这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当世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对这个问题的焦虑感就越来越强。

  当更多媒体集中报道世博会,把世博会的价值和意义阐述得越发清晰,越发重要时,不少人更加疑惑,如果世博会重要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我为什么在之前几乎不知道呢?

  世博会显然不如奥运会那样为人熟知,虽然奥运会本质上是民间团体主办、世博会是政府主办。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人们必须拿奥运会这个更明确的坐标衡量,才能稍微清晰地理解世博会——它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运会。

  为什么世博会不如奥运会那样深入人心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的语言是“体育”,而世博会的语言是“世界”。

  “体育”是一种超越的语言,超越文化、意识形态、经济状况。在中国重开国门之后,这种超越的语言杂糅着举国体制和民族主义迅速普及了奥运会。

  而“世界”语的通行,则是老老实实衡量一个国家与世界接轨程度的坐标。奥运会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世博会则很难如此。

  民间有这么一个类似笑话的说法。

  “世博会评xx吗?”

  “不评。”

  “升国旗奏国歌吗?”

  “不搞这一套。”

  “那有什么意思!”

  以世界普通一份子的身份理解世界,以世界共同的未来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确实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世博会肇始之时,中国尚远在世界之外。至今,世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只是个遥远的映像。

  在接下来的封面故事中,我们把焦点聚集在世博会本身,而非局限于中国、上海;把焦点聚集在历史的脉络,而非局限于当下。回到世界和历史,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世博会是什么。

  世博会,159年的xx

  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标上所有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你几乎可以得到一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史趋势图——西欧被标地密密麻麻,然后是北美和东亚,澳洲零零星星,南美和非洲xx空白。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1849年的{yt},英国人亨利·科尔向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提出一个问题:正在筹备1851年展览会是办成{gjj}的还是国际级的?

  阿尔伯特亲王想了一下,明确地说:“英国的展览必须包括外国展品;展览必须是国际性的。”

  亨利·科尔的问题大有深意,他刚刚从巴黎归来,在那里参观了五年一届的博览会。法国人“发明”了博览会,并把它搞得红红火火,但保守地将其限制为法国内部的盛会。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召开,这被认为是{dy}届世博会。

  为什么是英国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现今世界公认三大{dj0}盛事。三大盛事中,法国人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方丹在1958年世界杯中打进13个球至今无人超越。但是,世博会的光荣却属于英国人。负责筹办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阿尔伯特亲王被称为“世博会{dy}人”。

  事实上,在这件事上,法国人最有资格耿耿于怀——因为工业博览会这种形式原本就是法国制造。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率先经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工业革命的势头迅速推向整个欧洲。为了与讲究“艺学日新”的英国竞争,1798年,法国在巴黎设立{dy}次国内工业博览会,要求专门展出新产品,并下令重赏国内那些在制造新产品上能胜出英国的高手。

  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当时法国内务大臣奴夏多非常高兴地致函给各部大臣,认为这是对英国工艺的{dy}战争,对英国工业是一次{zd0}的打击。

  从此,法国频频举办各种产业博览会,1798年至1849年间,巴黎就先后举办了11届博览会。1851年之前,英国甚至都还没举办过全国性质的展览。

  1849年的法国第11届国家博览会为期六个月,已经具备世博会的很多特征,工业博览会上规定只展不卖的原则也已确定。

  法国在国家博览会上的成功让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820年的根特、1824年的图尔奈,1829年的莫斯科,1834年的柏林……

  1849年,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大型博览会的打算。这届博览会,由阿尔伯特亲王带领的皇家艺术学会负责筹办。

  身为德国王子的阿尔伯特亲王,自小就在欧洲范围内接受教育,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他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1849年,他派学会的骨干亨利·科尔到巴黎去观摩学习。法国从来没有邀请别国参展。有重商主义传统的法国,害怕竞争,他们唯恐这些展览失去本国特色。

  当科尔回来告诉他,法国因为害怕竞争放弃邀请其他国家参加,他回复科尔,英国1851年的博览会要办成国际级的。之后,他还专门书写了“国际”一词予以确认。

  亲王是有底气做这样的表态的。在当时,工业革命取得成功,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50%,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英国生产了当时世界上近一半的工业制品,工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工场”。

  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产品的极大丰富,让英国寻求开启新的市场成为一种必然。被乐观的进步思想支配的英国人自信满满,不惧怕任何竞争,而是亟需像世博会的舞台,向外展示甚至是炫耀自己作为工业革命xxx的实力,“教育”外国供应商,并给外国政府施加压力来减轻自己的关税,以达到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

  而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骄傲地说:“北美和俄国是我们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提供白银,南非提供黄金,印度和中国人为不列颠种茶,而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英国亦有能力召集“世界”前往伦敦。

  黄金时代

  伦敦世博会圆满结束,主办方宣布获得186437英镑的利润。

  英国在伦敦世博会举办的这一年,就占据了欧洲工业总产值的2/3,世界商业贸易的20%。

  世博会诞生于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英国,一诞生就取得巨大成功,这给后来紧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标杆: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举办世博会也会使这个国家更强大。

  于是他们也纷纷效仿英国举办世博会。心有不甘的法国就立即赶上,从1855年起开始在巴黎举办世博会,并决定,每11年都要举办一届世博会。

  世博会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它们敏锐地捕捉工业创新,无意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促进技术、工艺、产品的传播。这个时候,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代,人们对进步的信仰伴随着世博会进程。人们相信科技发展可以让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生产力水平可以无限提高,可以无限地创造财富。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世博研究专家乔兆红告诉《中国周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十年,是世博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切始于世博会”,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这句简单的话,蕴涵着人们对世博会的由衷赞叹。

  从xx的埃菲尔铁塔到电影的发明,到爱迪生的白炽灯、留声机、到柯达胶卷;甚至人们吃的蛋卷冰激凌、乘坐的奥蒂斯电梯、使用的固特异轮胎、吹奏的萨克斯风等等,它们都从世博走向世界。

  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现了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zx1}成果。

  除了传播技术,世博会还循循善诱,起到教育作用。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就明确表达出教育意向。1889年巴黎世博会成为“为成年人开设科普常识的大课堂”。

  博览会在那个时候深入人心,在20世纪的{dy}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参观者,创造了那一时期的{zg}纪录。

美国强国之路在世博会伴随之下往前延伸


 

美国强国之路在世博会伴随之下往前延伸


 

美国强国之路在世博会伴随之下往前延伸


 

美国强国之路在世博会伴随之下往前延伸


  世博路线图

  早期的世博会,多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举办。从欧洲大陆出来,世博会{dy}个登陆的就是美国。

  1876年前,美国还被看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但1876年费城世博会后,美国被视为一块进步的土地,被形容为大胆、现代、富有生气和讲究实效的国家。

  那是美国第二次举办世博会。1853年,美国就已经赶在欧洲其他老牌强国的前面,紧随伦敦首届世博会,在纽约举办了一届世博会。

  自1776年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外国移民。到了19世纪中叶,西进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加利福利亚的淘金热规模空前。1848年到1851年,美国的金币铸造增加了20倍;1851年至1855年,黄金产量占全世界的45%,美国迅速崛起并寻找机会向世界表达和推荐自己。

  事实上,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之时,这个新大陆的主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成就了。5000余名美国企业家携带500多项产品漂洋过海到伦敦。

  在首届世博会上,美国的收割机和左轮xx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xxx敏锐地意识到世界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发生转移。他在伦敦世博会闭幕后两天写信给恩格斯,提到了美国人的成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了自己。”

  美国的强国之路也几乎是在世博会的伴随之下往前延伸的。尤其是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的举办,美国被公认从此走上强国之路。次年美国就坐上了世界GDP的头把交椅,此后的20世纪,它也一直保持了全面{lx1}。

  北美之后,世博会的第二站是澳洲。

  一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新闻引发了史上规模{zd0}的移民潮。1851年至1861年的十年间,62万多移民从英国来到澳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澳洲的繁荣以及澳洲与世博会结缘的机会。

  到了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羊毛和黄金出口地,在政治上也进入了由英属殖民地向xx国家转折的时期,文化上则因大批移民的涌入,形成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这一切都为澳大利亚举办世博会创造了条件。澳大利亚渴望了解世界也希望被世界了解。1880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几乎同时举办了世博会。

  英国的发展显然影响了他所属的殖民地或英xx国家。1883年,世博会就罕见地来到了南亚的印度加尔各答。

  日本很早就关注到世博会的存在。1873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dy}次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在派往维也纳的77人代表团中,有66人是工程师。这些专家在“世博会的工厂和车间”中专心致志、从容不迫地学习研究。回到日本后,他们撰写了一份96卷的报告。

  1877年,日本开始在国内举办相当规模的工业博览会。后来又筹划在1940年举行以庆祝日本帝国成立2600年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流产。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国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国际展览局申请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调和”。

  而此时,世博会的创始国——英国和法国,已经与世博会拉开了一段距离:英国于1938年在格拉斯哥举办了不列颠帝国博览会之后,没再举办世博会;法国自1937年巴黎博览会后,在“综合类世博会”的举办上也始终保持沉默。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之后,它在欧洲的反响日渐式微,直到1992年塞利维亚博览会才重现昔日的辉煌;不过北美洲迅速接过博览会的接力棒,然后再传给远东地区。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和1970年大阪博览会从容地举起博览会的火炬,表明,继“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后,发轫于泰晤士河畔的这个盛会并不是“老欧洲”的专属领地。

  在过去20年中,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等新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开放,更是让世博会逐渐向新的地理领域扩展。

  在欧洲大陆的情形则是,中小城市开始力争这一殊荣。1992年,西班牙塞利维亚世博会是首次在一个中型城市举办的世博会。

  过度“繁荣”

  在1931年国际展览局成立之前,混乱的世博会举办机制,降低了世博会的影响。

  首届世博会,即为一国自行决定举办,这一传统也被延承。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各国互相攀比,争相举办世博会。到了19世纪末期开始竞争不断加剧。1888年甚至出现同一年有四个国家同时举办世博会的历史纪录:西班牙巴塞罗那、比利时布鲁塞尔、澳大利亚墨尔本、英国格拉斯哥。

  再看看1900年之后:190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1903年德国汉诺威、1904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圣路易斯;1905年比利时列日;1906年意大利米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1908年英国伦敦、西班牙萨拉戈萨等——都在举办世博会。

  如果人们愿意,他几乎可以在各种世博会上度过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

  频繁举办的世博会,让参展国非常痛苦:无论展品临时进口还是实际仓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建筑标准参差不齐,以至于在某些场合,预防火灾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税收和专利使用费也经常造成不愉快……

  过度竞争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已经开始让世博会受损——频繁无序地举办,增加了费用,提高了成本,反而严重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这个时候,国际间合作被摆上议事日程。1928年11月,法国在巴黎汇聚40个国家召开会议,10天后,31个国家签署了《国家展览会巴黎公约》,并决定成立协调和监督《公约》实施的国际组织——国际展览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又使先前的一切努力化为灰烬。在这期间,国际展览局差点销声匿迹。

  国际展览公约和国际展览局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利益格局的不断修改中。1948年,1966年,1972年,1988年就分别签订了4个修改公约的协议。国际展览局为权衡各方利益,不得不多次修改奠基者们的作品。

  但就是这样,美国在1964年没有得到认可,也在纽约举办了世博会;1996年布达佩斯世博会因为更换执政党和政局变化而取消……

  直到2005年,日本的爱知世博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dy}届注册类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严格按照五年间隔举办的第二届注册类世博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折腾,世博会由过去的无序举办总算走上了制度化发展的正轨。

  过时论

  很快,更致命的问题摆在国际展览局面前——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大进步,让世界成为一个平面。人们开始怀疑,世博会,这个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古老物种”,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1983年到1995年期间曾经担任过法国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加洛潘在《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一书中提到:“自国际展览局成立和1935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以来,观察家或者颇有影响的评论家们不止一次地预言,即使不说博览会漫长的xx行将结束,至少也要宣称上一届博览会是该类博览会的绝唱。”

  加洛潘说,在1992年,世博会重回欧洲,并在西班牙塞利维亚取得巨大成功后,这种论调仍然余音未绝,反而变本加厉。鉴于主办国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许多展馆的高额预算投入,有人发出声音,断定着这样的世博会无法再次举办,随着20世纪的结束,世博会也将寿终正寝。

  美国是目前世界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一共举办了13届。但二战后,美国对举办世博会意兴阑珊了。1941年到1961年期间,美国没有举办一届世博会。

  1957年苏联发射了{dy}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发奋直追,要在空间领域抢占主导地位。于是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举办世博会的热情又膨胀了二十余年,到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后,失去了积极性,淡出了世博会的舞台。

  其他国家对世博会也不再积极,1958年布鲁塞尔举办了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后,直到12年后,亚洲新兴强国日本大阪才接过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棒,接下来又是22年的沉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接棒。

  2001年,美国声称,随着信息和通讯的发展,世博会已经过时,已经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必要了。美国提出退出国际展览局,声称不再在美国境内举办世博会。

  1993年3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召开的题为“全球图像的发展与国际博览会的前途”的研讨会,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博览会这个“濒危物种”的生存问题。在美国,甚至已经有人倡议,从以往博览会取材,利用合成图像制作理想的、占据一盒录像带的博览会。

  1996年,美国人还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独特的网上世博会。人们一度认为世博会是包罗万象的,法国人也曾以为他们当初设计的是“全世界的博览会”,但互联网目前所做的看来已经远远超过法国人在战神广场(19世纪法国巴黎多次举办世博会的场地)所取得的成就。

  现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Vicente Gonzalez Loscertales)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尽管一再强调“没有什么可以和世博会相媲美”,也不得不承认:世博会过时论的说法在西方一直存在,经常有人对他说,世博会已经是旧时代的事了,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人人通过信息技术沟通,为什么还要举办世博会?

  重生的火凤凰

  其实,答案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给出。

  1893年,世博会诞生不过42年,史密森学会({wy}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机构)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G.Brown Goude)就预言:在将来,博览会将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那个时候,欧美各强国正乐此不疲地利用世博会的舞台,展出着他们的{jd0}科学技术和产品,用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实力击败他国。

  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专家吴建中说,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破坏性远远超过一战的二战使人类对技术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战争的破坏力,使得人们的认识从对人类成就的骄傲演变到对发展前景的焦虑;另方面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从技术主义层面的思考转变到人文主义的忧患。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瑞切尔·卡尔森发表了轰动世界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这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吴建中说,书中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给人们极大的震撼。“以至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过去的进步方式到底错在哪里,科技是否能解决一切问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常说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从过去注重展出科技和展品,转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尤其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个转向最明显的就是1974年在美国斯波坎举行的国际环境博览会,1972年联合国展开{dy}次人口与环境大会之后,世博会转身。

  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印证了世博会的这种转身。

  早期的世博会是激励竞争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dy}”而闻名。而激烈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评奖。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背离了世博会转向后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世博会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于是,评奖热逐渐消退。从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之间,世博会评奖体系中止了近40年。即使是爱知世博会重新推出评奖,也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爱地球奖”和“自然的睿智奖”。

  吴建中说:“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就是进步,只不过,过去时追求{jd1}的进步,而现在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进步。”在这个理念下,吴建中和他的同行们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选择了崭新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了城市与人类的关系:“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加洛潘说:“尽管种种迹象表明,在下一个世纪(21世纪)曙光来临之际,博览会仍然安然无恙,但是严重失控的风险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而这一次,重生的火凤凰与它的原型就会貌合神离了。”

改变世界的6届世博会


  改变世界的6届世博会

  “每一届世博会,不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901年美国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上如是说。这是对世博会的精辟总结,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适用。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已故英国作家约翰·阿尔伍德在他1977年出版的《伟大的博览会》中列举了17届“重大盛事”。在159年的世博会历史中,制作一个排行榜无疑是个困难的事情。甚至到底一共举办了多少届世博会,研究者也有分歧:有57届说,有92届说,也有200多届说……

  以下的文章中,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挑选了6届对世界具备重大影响力的世博会,讲述它们的故事。

  当然,至于它们是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仁者见仁。

  1851年伦敦世博会

  水晶宫里的童话

  1851年5月1日,人类历史从没有过的盛大体验的开始。它让每个去过的人都极度震撼。一个来自泱泱大中华的中国商人,在开幕式上情不自禁走出人群,独自向维多利亚女王行了标准的绅士礼。

  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忍不住在当晚的日记中事无巨细地描摹:“……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每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

  那天清晨,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深爱的丈夫——盛会的筹办组织人——阿尔伯特亲王就坐着马车,赶往海德公园的水晶宫。

  这是一座xx用钢铁和玻璃构造的“功能主义”建筑,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庞大、笨重的建筑风格,不管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非常透亮,人们因此称它“水晶宫”。它占地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规模。

  为英国贵族服务的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了这座当时欧洲最宏伟最有想象力的建筑。他的灵感来自于王莲叶片。水晶宫耗去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

  所有的这些都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这一切,在当时,只有英国才能做到。

  18世纪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让英国在世界上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这个“日不落帝国”在女王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到达{df}:约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这样霸道的底气,让阿尔伯特亲王有{jd1}的自信决定,1851的伦敦博览会不会像保守的法国那样只是国家性的,要是国际性的。

  事实上,水晶宫一直被认为是这首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尊为现代建筑的典范和资产阶级精神的象征。以至于世博会结束后,它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它作为伦敦的娱乐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

  它的设计思想对世博会建筑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末。两年后美国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的展馆,拷贝了水晶宫,但由于设计及施工不良,纽约“水晶宫”严重漏水,毁坏了一些展品,观众也被淋湿。这再次证明了在19世界中叶,新大陆上的美国人还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dy}座标志性建筑,也开创了世博会的建筑时代,从此之后,所有的世博会都非常注重建筑艺术的{jz}体现,很多xx时代潮流的建筑风格正是从世博会上传扬开去。

  水晶宫里面的世界和水晶宫也是匹配的。这次博览会展出了10万多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它们由世界各地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国厂商。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成就和先进的工业品让人们目瞪口呆: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

  同时,工艺美术设计也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为了展示这些时代最前沿的发明成果以及最精妙绝伦的工艺品,阿尔伯特亲王亲自策划出以展示进步为指导思想分类框架,并请普赖费尔按照他设定的“原材料、机器、制造和艺术”等四大板块编制了4个部门、30个类的分类表。普莱费尔创建了等级体系分类法,也建立了标记符号。

  从1851年开始,分类体系一直持续到1933年。那一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放弃分类法,开启主题展示的新模式。

  历届世博会在分类法的编制上都有独到之处,如从19世纪下半叶重视产业与艺术的关系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重视大众教育,再到20世纪重视科学技术等,都反映了主办方的价值观念。

  美国世博学者莱德尔(Robert Rydell)对早期世博会的分类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世博会分类法是博览会主办者对世界史{zd0}的贡献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而且确定了如何把这个世界展现出来。”

  世博会分类表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那就是为现代图书馆分类体系贡献了等级体系分类法和十进制。

  十几年后, 敏锐的狄更斯在《双城记》一开篇就说:这是{zh0}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被这个时代严重污染的泰晤士河,此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整治,也依然回不到从前。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为{dy}次世博会而陶醉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

  电气时代的意外到来

  对于本届世博会来说,“意外大集合”简直可以算是它的另一个代名词。意外,让它成为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世博会,也赋予了它伟大的因子。

  {zd0}的意外是由“粗心”的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创造的。这位年过半百“大老粗”因为一次接线失误,成就自己为“电动机之父”。

  在1870年,格拉姆已经制成了性能优良的发电机,铆着劲儿等着去维也纳世博会展示。世博会当时已经成为展示和激励创新的平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这一平台来发布{zx1}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对工业发明应用的影响,以及举办世博会来提高国家地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870年奥地利政府宣布举办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表面上为纪念约瑟夫皇帝执政25周年,实际上是为驱散1866年普奥战争失败给奥地利笼罩的阴霾。

  这也开创了以重大节庆为由开办世博会的先河。比如,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就是打着纪念美国建国100周年的旗号。1889年法国世博会是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

  但是,一连串的意外发生了。

  奥地利政府公布举办世博会后,维也纳就吸引了大批股市投机者和生意人。世博会开幕后的第九天,维也纳股市全面崩溃。经济危机悄然笼罩欧美的天空。即便如此,维也纳的旅馆、饭店胡乱涨价,连富有的游客都被吓跑,社会不满情绪滋长。

  另外,奥地利政府利用世博会举办时机,对维也纳旧城区实施大规模改造,并疏浚多瑙河。

  可筹备期间,多瑙河突然洪水泛滥,影响了工程建设。后来又连降暴雨,破坏了不少世博会的建筑。更要命的是,1872年,维也纳暴发了一场流行性霍乱,这场流行病吓退了许多准备来维也纳的参观者。

  {zh1}财务的统计表明,这届世博会收益仅是其开支的六分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甚至是世博史上遭受经济损失最惨的一次世博会。

  但这一切的天灾xx,并没有阻止维也纳世博如期举行,格雷姆也如约前往。

  也许天灾xx让格拉姆有些分神,这天,这个熟稔的老工匠居然把自己带去的发电机的电线接反了!奇迹发生:{dy}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 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

  这是人们多年来连做梦都在寻找的廉价电能!这意味着电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这是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时刻,格拉姆被后世誉为“电动机之父”。他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被证明性能优良,得以大规模生产使用。关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技术马上被产品化投入市场,或应用到新的产品中。有轨电车(1881年)、无轨电车(1882年)、电梯(1880年)、电气火车(1879年)、电动汽车(1898年)……人类电气化时代的序幕拉开。

  这次世博会注定是意外的大集合。在这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世博会,“意外”地产生了诸多“{dy}”:对多瑙河的疏浚开通和对维也纳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至今仍是世界城市改建成功的典范;{dy}次开始举行科学家国际论坛;{dy}次展示的学校样板,树立了近代公共教育的模式;举行了{dy}届专利大会……

  在这次世博会上,还有一个看起来颇有些浪漫的意外:当时36岁的皇后——xx的茜茜公主的美貌,让来访的波斯国王大为失态。他绕着茜茜不停走圈,口中惊道,真主啊,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美!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美国崛起

  尽管美国是历史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但要说对美国意义最重大的世博会,当属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正是这被称为“改变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的召开,宣告美国跨入世界{yl}强国的行列,并从此一跃成为GDP世界排名{dy}的国家。

  美国的崛起意味着世界的重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世界的格局由此全然改变。美国从此深远影响着世界。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系教授、xx亚洲问题xx杂志《亚洲研究杂志》的主编Jeffrey Wasserstrom(中文名字华志建),在2008年9月2日《芝加哥论坛报》上把1893年世博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了对比,说那届世博会把全世界目光聚焦到美国,并形容今天美国人看中国人的目光就像当时欧洲人看美国人崛起时既震惊又怀疑一个样。

  当年,美国有4个城市向国会申请举办新大陆发现400周年纪念世博会:圣路易斯、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经过激烈辩论和8次xx,最终的胜利者是芝加哥。

  芝加哥在1871年刚刚经历过毁灭性火灾,整个城市资产缩水1/3。30万人口中9万人无家可归。仅22年后,芝加哥就能凭借明显优势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且远比以往世博会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也说明美国巨大的生命力。

  世博会的展厅的设计者丹尼尔·伯纳姆团队,在大约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计了近两百个古典的建筑物、运河和泻湖。其主要建筑均刷上白色的西班牙殖民地风格的外墙漆,为建筑群带来“白城”的称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zd0}的一次建筑群规划。

  “白城”的建筑风格对美国建筑,尤其对华盛顿、旧金山和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市政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延续到1930年代。尽管从1933年开始,建筑界已经开始对“白城”进行大范围抨击,但这种风格也深远影响了世界。在中国的今天,都可以看到不少这种风格的各种建筑,包括厕所。

  不过,这届世博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菲力斯摩天轮、爆米花、口香糖、麦片还有穿着黄色广告服的柯达小姐。这届世博会也被认为是最娱乐、最美味的世博会。

  19世纪末期,跻身世界强国的美国开始兴起消费主义,流行文化逐渐在社会盛行,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向娱乐享受倾斜,由此产生的娱乐业经营阶层也迅速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在世博园区有经营空间。

  于是,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引入了给世博会涂上浓重娱乐色彩的“大道乐园”。大道乐园将各种流行的美国娱乐形式,包括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流行音乐、马戏表演、真人秀乃至模拟战争游戏都集于一身。

  大道乐园运营后,为世博会迎来大批参观者。每天的参观人数从3万变成15万。后来,这种游乐园模式逐渐成为世博会的正式活动项目之一,被认为是“世博会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

  世界{dy}座摩天轮矗立在大道乐园中央。这是可一次性容纳2160人的特大摩天轮,从此,现代摩天轮风行世界各地,成为许多游乐场和狂欢节的重要标志。

  大道乐园也启发了米老鼠的设计者沃尔特·迪斯尼。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想就来自这座乐园。

  美国饮食文化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发现一种新食品,对于人类的福祉,其作用甚于发现一颗新星。”今天流行的多种美食都是这届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明星”:爆米花、蓝带啤酒、麦片、口香糖等。 

  1893年世博会举办之前,美国的形象是自由女神加石油老板与钢铁老板。无论是托克维尔还是狄更斯,都对美国的文化状况进行过批评,美国人总是以暴发户的形象出现在欧洲。但世博会后,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进步与人类

  科学是不是xxx类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都开始反思,科学不能解决一切。

  从布鲁塞尔市中心驱车北行,便可来到风光旖旎的比利时国王北郊行宫拉肯宫一带,一座奇特的建筑很快映入眼帘:九个互相连接的巨大金属圆球在空中熠熠发光。这便是专门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而建的xx的原子球。

  它高约102米,重达2200吨,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分子的结构。每个圆球直径约18米,分为上下两层。{zg}的圆球里有一个xx游客观赏风景的观光区,游客在此可以俯瞰布鲁塞尔市全貌。

  比利时建筑大师安德烈·瓦特凯恩是原子球的设计师,他精心构思,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正巧当时欧共体成员国有9个,比利时也共有9个省。因此,原子塔的9个球体成为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圆球内举办科学展览,球与球之间用自动扶梯连接。原子模型塔底部接待大厅首先展示的就是比利时的核能工厂。

  二战中,人类亲眼看到自身毁于用{zxj}科技创造出{zj1}毁灭性的武器。二战后,全球传递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原子球的设计表现了人类对金属和钢铁工业的尊崇和对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人们开始关注“人类和平、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人文精神内涵,开始对偏重技术的展示思想进行反思;试图探索为什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会出现科学与精神失衡、人性丧失等问题。这届世博会的主题“科学、文明、人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形成。

  在欧洲,比利时虽然是一个独立建国历史短暂和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但凭借在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兰地区特有的商贸活动传统,自19世纪中叶起,它举办过多次世博会。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97布鲁塞尔世博会、1905列日世博会、1910布鲁塞尔世博会、1913甘特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二战前的{zh1}一次大规模的世博会就是193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这届世博会,比利时呼吁用技术和经济竞争代替军备竞赛,实现“用竞争获取和平”,避免战争——失败了。

  二战后,世博会遇冷,多数国家都对举办世博会意兴阑珊,比利时主动打破沉默。

  1958年世博会上,在“科学、文明、人性”的总主题下,47个参展国各自打出自己的副主题:美国的人文主义,德国的生活与工作,法国的“为人类服务的技术进步” ,英国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和1970大阪世博会形成了对进步反思的这一条主线。强调现代社会应立足于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和奠定和平基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解析世博会的由来及发展(1)_cxycs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