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交友不慎”
避祸趋利是人生的两个关键词,却也会因此而稍不小心容易适得其反。
  阿强惹上麻烦了。让他卷入麻烦的是他一直当成兄弟的人。于是,饭桌上的朋友就戏侃:阿强,你这是典型的交友不慎啊。看来,一辈子要远离麻烦过踏实日子,何止是追求什么,要紧的恐怕还是远离些什么。的确,人很难靠一己之力营造幸福感,因此需要有所交往。如此,问题就来了。交往是一件需要小心再三的事,否则就会成为另一个阿强,尽管形式不同。这里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情形。
  那么,在不与真人交往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就能彻底避祸了吗?不然。我一直觉得读书也是一个交友过程,谨慎态度不可或缺。之于我,书本绝不只是印有墨迹、装订成册的天真无邪的东西,阅读也断然不是无伤大雅的消遣。不经意间,白纸上的黑字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施展法术和魔力。若是负面影响,作者固然该受到谴责;而作为读者的你,却负有不可推卸的甄别责任,并为吞进的恶果负责。
  较之于生活中与真人真事的互动,精神交往渗透出的后续影响更加不可小觑。读书就是如此。


  一个难破的等式:学校=读书?


  这些年,我愈发觉得自己对书这件事上生出了不少情愫,自然地,对与书相关的一切,包括记忆,登上到一个回忆、反思、感受和展望的台阶。的确,我们自小就听到师长不厌其烦地传道说法,千言万语无非围绕着一句话:要爱学习多读书,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或者是因为师长顾及到孩子年少不更事,有意无意地简化了人生的复杂多面性。童年心中,成长艰难漫长,未来遥遥无期。要将成人都说不清楚的未来人生之要义用几句话来说清楚,且能让尚未开智的学童理解,对于师长而言,实在是难言的艰巨。然而,话总是要说,责任总还得尽到。于是,就采取了简化法。我所记得的师长的简化法,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不管说什么、干什么、吃什么,一概直截了当:应该这么说话,吃这个好,做那个好,当然多
  读书{zh0}。
  平心而论,我小时候从未听师长说过爱读书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最早对读书这个词的理解,要比长大后的理解范围更广。在我老家,学龄前儿童报名进小学,邻居大人会说:孩子长得快,都要读书了。上学路上遇到邻居大人礼貌地招呼,然后大人说:去读书吗?意思也就是去上学吗?或者一个从没见过的亲戚上门来,总得与孩子说上几句,其中会有这句话:读书了吗?…… 听明白没?读书就是上学,上学就是读书,去学校不读书,那还去学校干什么?要读书,不去学校读书,难道还在家里读?因此,我从小就有了难破的等式:学校=读书。因为我爱上学,所以也就爱读书。凡是那些想着法子请逃课不上学的同学,在我心里就是些不爱读书的人。我小时候就是这么理解的。
  长大后,因为我爱读书,所以也就爱学校。不管到哪里,无论国内国外,凡到一个地方,首先关心打听的,就是附近有没有大学。或有人问了,为什么非要大学?中小学不行吗?这个你要知道,国内大学的校门通常是开着的,对于涌入涌出的人一般不会盘问,除非是贼头贼脑或心存胆怯举步犹豫者,没见过大学校门整天紧闭的吧。到了美国,情况就更开放了,压根儿连围墙都没有,进出自由。这就是道理所在。而国内中小学的门,除了早晚两次,其他时间通常是紧闭的。这就是我问周围有没有大学的原因。只要有,就一定要亲身踏入走走,不只是重温校园曾经的青涩,更是一种对书和知识的情怀,这就是我儿时等式的作用。
  我老家将读书和上学等同的说法,现在回味起来,真的颇有道理。那么,什么时候才用到不读书三个字呢?现在想来,大概就是下面三种情况,{dy}是学校放暑时,隔壁阿婆问了:阿强,不读书啦?阿强答:阿婆,不读书了,放了。第二种情况是中途辍学,阿婆问了:阿强,不读书啦?阿强答:阿婆,不读书了,不想读了,早点工作挣钱补贴家用。第三种就是毕业了,邻居阿婆又问:阿强,不读书啦?阿强答:阿婆,不读书了,毕业了,要工作了。你看,在阿婆心里,读书总是和学校紧密关联的。这或许就是本土文化中,总是觉得毕业了就无需再读书了,难怪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位美国八九十老太太还进大学读书。

郑重声明:资讯 【读书的“交友不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