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 写在80后“奔三”之际
一路磕磕绊绊当老板——一个年轻创业者的做人态度和做事风格 做老板的梦想,是1980年出生的夏永涛在1999年从常州化工学校毕业时定下的,但实现起来却是一波三折。开过水暖五金店,拿过武进第二张经营许可证开网吧,注册过装潢公司,还干过拆房子的事,没赚钱,但也没亏。 2006年底,夏永涛差点成了“讨薪事件”的主角,拿到手的5000元兜兜转转只剩下800元过年。2007年,夏永涛开始涉足建筑工程配套设备,办起了建筑工程配套公司,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00万。 公司要更新机器,一穷二白的夏永涛拿不出所需的10万元,兴致一来,“干脆DIY吧!”或许正是这种吃尽苦头后的创业渴望,配件生产厂家被登门拜访的夏永涛打动了,只要了张他的身份证复印件就发了货,还说“如果试用不合适,擦擦干净还回来就可以了。” 经过几个月的组装,夏永涛研制成功了{dy}批泡沫混凝土设备。半个月后,一台设备变成了现金6万元。{dy}桶金顺利积累。 2007年夏永涛卖出了{dy}台机器,北京空军某飞机跑道项目聘请他做关于特种涂料的顾问。“那时我整天混在一帮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和军事学院专家中,我是{wy}的儿子辈民营企业代表。” 夏永涛一扫7年的不自信,3年时间里相继申请了6项专利。据他说,研发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想放弃,但“困难,困难,想办法就不难”的信念支撑了他,“最苦的时候,我和妻子用2元钱过了4天,每天就扒拉冰箱里的存货解决吃饭问题”。 2010年,30岁的夏永涛目标是做行业内的{lx1}者。别看他笑呵呵的,但实际上压力很大,常常在深夜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夏永涛不想像老一辈的企业家那样,低调做人做事。他说,太低调有可能与客户见面都说不出话,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做个不损人的高调者又何妨呢? “考试大军”中的一员——一个三次考研者的心迹 下周六,阿良又要上“战场”了。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次参加考研,目标是倾慕多年的北京大学。 当大多数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同龄人,在为现实生活忙碌和焦虑时,阿良却怀揣着一腔热血和理想,告别温暖安适的鱼米之乡,来到心之向往的首都北京。这一走,就是整整3年,其间只回过一次家。 同学朋友们多不解,就一个北大,值得如此挥霍青春年华吗?阿良回答:北大是我找寻多年的精神家园。3年来,我并非一无所获。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恋人,明确了终生为之奋斗的专业方向,实现了一次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艰辛历程。前途未卜,我依然执着。因为我发现,国家是我的信仰体系,是我可以为之奉献终生的。所以,我将继续克服自身局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说起父母,阿良明显没有了谈自己时那样豪情万丈,声音不觉低了一些: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是我能坚持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我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父母,但我真的亏欠他们太多…… 如果仅仅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阿良大可不必苦行僧般辛苦。 “如果这次没考上,我就暂时不考了。三次都未能如愿,只能说明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我无悔‘奔三’途中这宝贵的三年时光。”阿良淡淡地说。 阿良不是这个时代的孤例,80后是每年参加各类“考试大军”的主力,尽管他们的背景经历各不相同,他们都在为人生幸福、为国家发展、为民族进步而奋斗,守望和期许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既立又未立——一个小有成功者的生活状态 一路走来,28岁的花佩银算得上顺利。大学毕业时,当其他同学还攥着简历,奔波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招聘会,他已经上班半年。 大学期间,他用功读书,在全班首批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大二那年,他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不久就实现了记者—副社长—社长的“三级跳”。从采访、编辑到排版、印刷、发行,他都是一把好手。 2004年年底,花佩银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则常州外事旅游广告有限公司招聘《旅游时尚》杂志编辑的信息。他闻讯赶去,得体的外表、沉稳的谈吐,给公司负责人留下相当好的印象。加上他还具备媒体经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等优势,应聘成功。 2005年,他在《旅游时尚》杂志做汽车栏目的主笔,2006-2007年,成为《常州晚报》车周刊编辑。2008年,在编辑车周刊之外,他和公司的3位副总组成精干团队,参与诸多汽车类活动的策划与执行。2009年,他成为公司旗下《青果网》的执行总监。 作为年轻人,花佩银也有过迷茫和焦虑。当了《车周刊》编辑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工作陷入了瓶颈期,每周一刊的采编陷入了模式化的泥沼。他没有消极怠工,也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和公司领导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敢说敢言的他得到了参与车展等大型汽车活动策划的机会。 他的烦恼也有很多:如今还租房“蜗居”在清潭新村;女朋友也不知道在何方。他的憧憬也有很多:比如有自己的房子和爱人,在将来的某{yt}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面对三十而立,我还在跋涉。”花佩银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