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商学院
2008级MBA学位论文
从化工医药企业合并看国际兼并
骆萌
学号:0803084
联系电话:0731-84391932
通讯地址:长沙市华夏路75号
邮政编码:410008
电子邮箱: 744107068@qq.com
现在,国际并购迅猛增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各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加。经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努力,虽然还存在区域性的市场分割,但很多因素正促进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各主要国家在国际平台上的角逐和较量已转向经济领域,通过竞争来争取和占领逐步开放的国际市场。
几十年来,大型国际化工企业的兼并与合作频频发生,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将以“资本”为主题拉开帷幕。我国的化工和应用界也紧跟而上,整个化工市场风起云涌,产业结构改革步伐加快,从而拉近了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
本文通过世界化工和应用领域,企业合并的很多重大事件案例的分析和保合研究,认为中国乃至世界将出现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持续的兼并活动作用尤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圈地运动”,导致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产业结构变革,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其突出点是:1、合并风越演越烈,大企业占主导。几乎所有经济行业,似乎把规模看作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2、这种兼并风的特点可以用“1+1>2”表示,对6000多个合并案例研究发现,实现战略联合的投资收益年平均超过16%,大大高于以往公司从事经济活动的平均收益。3、对世界企业兼并浪潮进行分析,发现有几个显著的特征:①强强联合,规格巨大,为企业兼并的新趋势。②兼并之风波及各个行业。③中小企业并购活跃。④跨国兼并浪潮迭起。当今世界兼并风给我们的启示是,构筑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思维方式和迎接新经济挑战的知识结构,形成适应未来竞争的产业布局,制订占领国际市场经营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对化工及有关行业的合并举例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主要不是通过自我的资本积累,而是通过企业兼并联合,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扩大规模,增强生产实力来实现的。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或特大型企业,加速实现兼并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大力实施xx战略,集团战略,支柱战略及高科技战略,将效益欠佳的企业的优质资产分离出来,注入优势企业,使存量资产向大企业、大集团,xx产品,支柱产业转移,从低回报领域向高回报领域转移。
资本市场的流通已经造成各种购并手段的空前活跃。比喻矿产业,由于石油价格相对宽松,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加快,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正在加剧,而随着市场对外资开放效果的进一步的体现,其他行业的外资并购并将会进一步加深。这里可以考虑两个主要因素。{dy}是行业整合,同一种产品有几百,几千个品牌的情况正在改变,在过去几年里,可说是“集中度和整合”在主导购并市场。另一个因素是资金。私募基金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进入购并市场,并创造出新的购并形式及规模。
本文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化工及其他行业的购并活动进行概括分析,可知主要分为几类,购买式,承担债务式,控股式,吸收股 份式和杠杆式(举债式)等,我们用国际资本经营理论加以解释,较好地说明了当今经济生活中的购并现象。
本文对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从企业并购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zh1},对全球医药市场资本浪潮进行了鸟瞰式的搜索,因为近年来在该领域里的大型兼并频频发生,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行业,而我国正形成世界上{zd0}的医药制造基地,对医药资本市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国际兼并理论及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骆萌,中外医药业资本市场风起云涌,(J)《化工中间体》。2003年第23版,P2-3。
[2] (英)马里恩·迪瓦恩著,韩蒿译,(B)《成功并购指南》,电信出版社,2004年{dy}版。
[3] (美)Robert.J.Borghese等著,王芳译,(B)《并购:从计划到整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dy}版。
[4] (美)帕苇·汉森,(B)《并购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dy}版。
[5] (美)大卫·J·本丹尼尔等著,赵锡军译,(B)《国际并购与合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dy}版。
[6] 郭修申,(B)《企业商标战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7] 李荣融,(B)《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 杨晓嘉,(B)《并购绩效与优化》,湖南大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9] 程惠芳,(B)《民营企业投融资与风险管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 马胜,(B)《企业破产制度重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1] 刘开勇,(B)《企业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2] 干春晖等,(B)《企业并购理论与务实》,立信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13] 胡峰等,《跨国并购对R&D投入影响的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P301-305。
[14] 王月宝,国内外稀土企业购并动机浅析,(J)稀土信息,2005年第12期,P16-17。
[15] 蔡军辉,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J)西部财会,2005年第6期,P10-12。
[16] 翟玲承,企业并购成功的条件,(J)首都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P38-39。
[17] 邓羊格,2004年跨国并购的三驾马车,(J)中外管理,2005年第1期,P49。
[18] 张志伟,企业购并(文献综述和案例),(J)中国物流采购,2005年第22期,P6J-64。
[19] Frank Galioto,CFO:扮演好成功实施并购的角色,(J)IT时代周刊;2005年第11期,P21-29。
[20] 游达明, 成宇 君,企业并购绩效的二次相对评价法,(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24卷第9期。P37-38。
[21] 刘铮,中国利用外资目的将改变,新华社,11月9日。
[22] 罗东秋,资本运营战略对企业兴衰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P156-157。
[23] 吴伯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机会与价值,(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8期,P36-37。
[24] 川化,世界巨头安格公司并购南化催化剂厂,(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3期,P15。
[25] 刘冀生,(B)《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