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专用汽车信息网 2010-4-17

    (1)集困化发展渐趋明显

    80年代初期开始,汽车行业经历了“六五”、“七五”十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三大、三小、两微”、“四轻、二中、三重”基本型汽车生产基地的格局,由分散走向集中、联合、集团化。 
    随着汽车工业的联合、改组,专用汽车企业按使用汽车底盘的不同也曾分别形成了一些联营公司,也有一些地区,组建过一些专用汽车集团公司,但这些联营公司、集团公司其组织大多是松散的。近几年来,一些大汽车集团在尝试组建资产一体化的专用汽车集团公司,如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即是其中一例。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中确定在全国组建2至3个百万辆汽车集团后,专月汽车企业集团化的趋势更趋明显,专用汽车行业也由分散趋向集中.走集团化道路。各大集团公司都设立了专用汽车的管理部门:如一汽集团的联营工作部改装车组,东风汽车集团的改装车处,重型集团的汽车改装公司,南汽集团的改装车部,北京汽车改装工业协会,上海申联专用汽车联合公司,天津市汽车工业总公司组建的专用汽车厂等等。一方面是大集团在生产汽车的同时,把发展专用汽车作为不可缺少的部份,同时又兼并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专用汽车企业,如一汽兼并四川专用汽车厂。 
    (2)专用汽车产品正向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向规模化趋势发展。

    专用汽车的生产集中度增加从1992年的专用汽车产量看,主机厂生产的专用汽车占专用汽车产量的53%,已超出一半,另一半是由五六百家专用车厂生产,生产集中度明显增加。从另外一方面看,生产分散仍较突出,据初步统计,全国生产自卸车的厂家130个,但绝大多数厂家产量均在200辆以下。以青岛专用汽车厂为例,该厂从日本引进技术生产自卸车的举升缸、液压元件等专用装置,自卸车年生产能力已达3000辆,但每年只能生产800~1000辆,形成“吃不饱”的局面。由此看来,调整组织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也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红火背后含隐忧 
  产业集中地问题多 
  市场是把双刃剑。近十年来,当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专用汽车产业基地纷纷出现,大量资本急速涌入的同时,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问题在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时间比较长、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如梁山、随州、十堰等地,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没有资质的小厂大量出现,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些小厂投入少、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一些小厂往往是有活干就开门,没生意就关门上,产品质量无保证,员工生活没无保障,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由于这些小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价格低,对正规企业的产品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冲击。

  二是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由于企业数量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在山东梁山,虽然有资质的企业有近20家,但这些企业大多数以生产普通半挂车为主,产品成本差异并不大。为了争夺市场,各企业之间相互压价,价格战不可避免。一家企业的老总曾无奈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半挂车的利润是越来越低,钱越来越难赚,卖半挂车还不如卖大白菜。但又不能不做,企业要运转,工人要有活干。

  三是技术进步较慢,企业研发投入热情不高。

  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根本赚不到钱,也就无心无力在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影响了技术进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家专用汽车企业的老总向记者“掏底”,不是他们不愿意投钱搞研发,而是“心有余悸”,每次新产品面市,往往不出一月,其他企业的同类品就跟着出来了。无独有偶,在第三届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期间,不少企业认为把新产品拿出来参展无异于“把衣服脱光了给人看”,同行很快就会拷贝出同样的产品。而一些有实力、有发展眼光的企业想引进或开发先进产品,有时又顾虑重重,担心自己花了大量资金和时间研发出来的产品被同行廉价拷贝。

  四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明紧暗松,导致很多小企业一哄而上。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专用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非法改装企业进行过几次集中整治。可每次整治之后,非法改装又很快抬头。对于个中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是因为一些地方谙熟其中的“奥妙”: 中国地域广阔,专用汽车企业众多,国家根本就管不过来,治理力度有限。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就业等现实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做好安全问题,不出事,不“出格”,没有人举报,“民不举官不究”。其结果是不仅浪费资源,导致恶性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地方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是中国专用汽车行业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中国专用汽车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两难境地。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王焕民表示,面对专用汽车产业热,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慎之又慎。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公告内企业已有800多家,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如果投资专用汽车行业,投资者要充分研究和了解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标准法规,充分了解世界及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充分了解即将投入的专用车项目的技术现状、市场行情和同行实力;充分估计进入专用汽车行业要面临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另外,投资者还要充分了解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撑力度究竟有多大,土地可以批,税收可以减,但公告的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

  同样,地方政府要充分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充分了解投资企业的实力和目的,尤其要考察企业是否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切不能因盲目招商引资而后患无穷。这样的例子在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不胜枚举,应引以为诫。

  如果投资专用汽车行业,在选择项目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焕民表示,我国专用汽车行业普通自卸、半挂、罐式、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产能已经饱合,行业竞争激烈,不建议再投资或引进此类生产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产品,如铝合金罐车;或者可以{tmgnkb}的产品,如常州佳卓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的运马车;或者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高等级公路养护车等。  
  产业新政:给专用汽车热泼冷水。 
  对这些已经形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王焕民提醒,近期工信部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实际上是在给专用汽车热“泼冷水”,“从严管理”的信号十分强烈。主要有:

  改革了原有的公告管理流程。从2008年10月份正式接管公告工作开始,工信部就开始改革了原有的公告管理流程。首先,原公告审查组专家绝大多数回到原单位,所需专家重新聘用。其次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管。从2009年有月份起,工信部对检测机构发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对检测机构的能力进行全面核查。三是新成立汽车产品技术委员会,解决“疑难杂症”,即解决那些随着市场的发展出现的新产品没有标准可依,或者是有标准可依,但是标准法规的条款不满足现实产品的要求等问题,由技术委员会讨论,由检测机构执行。

  探索新的专用汽车管理模式。为了改变目前公告管理工作量大、周期长、同类产品重复申报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工信部正积极探索新的专用汽车管理模式,提出了“授权管理”的初步构想,并委托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进行调研,有望在专用准入管理办法里体现。

  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专用汽车企业数量。在今年3月底,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一是现有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和车用发动机生产企业自筹资金扩大同类别产品生产能力和增加品种,包括异地新建同类别产品的非独立法人生产单位,其中汽车生产企业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由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经委、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等工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工业主管部门)或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直属企业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二是投资生产专用汽车的项目由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准后报工信。这意味着,从2009年4月1日起,专用汽车企业异地生产、设分厂,只能兼并重组原有专用汽车企业,不能重新申报新企业;新增专用汽车企业除了原产业政策所设定的门槛外,审批会更严。

  业内专家指出,2004年新的产业政策出台后,五年内新增专用汽车企业300多家,散乱差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工信部从严管控,就是希望改变现在行业散乱、研发实力不强和产业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趋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