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_小熊_新浪博客

 

日期:2009年3月23日 作者:首席记者 刘德英

 

       ——陕西省榆林市探索实施“校地合作”纪实

   引 子

    这是一块博大而又雄奇的土地。

    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艺术之魂”——陕北民歌、信天游、大秧歌、民间剪纸;有“大气磅礴的长城黄河之魂”——蜿蜒东流的黄河、横贯全市7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长城烽火台;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魂”——留下了几代英雄的不朽功绩和光辉足迹……


    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这块厚重的土地叫榆林,是陕北革命老区、“东方红”的故乡。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和极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49种。 随着我国能源工业“战略西移”的目光聚焦到榆林,从此,这个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于一身、历史悠久的边塞古城,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这里,正在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国家21世纪能源接续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这里,正在实施“科教xx、创新转型” 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榆林市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陕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国内{yl}、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的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三大目标,提出了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四大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新思路。

    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加速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步伐,榆林市科技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于是,这块厚重的土地,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铸造出一把锋利xx的“科技跨越发展之剑”——要发展、要振兴、要跨越的新理念已经在榆林大地蔚然成风,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校地合作,如普罗米修斯采来“神火”

    如何解决榆林人才不足、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如何在发展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呢?

    这是一盘棋,是一盘在他们心中早就胸有成竹的棋。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

    他们明白,站在学术{df}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开展校地科技合作,就是借用高校、院所的科研能力,与特色产业和企业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从而推动区域优势项目产业化和当地企业增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采火者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温暖去取采撷火种,他们敞开改革开放之心胸,毅然打开了校地合作之门,为350多万榆林人们采来了科学技术之“神火”。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层们,在跨越之路上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xxxx变化的领导层们。他们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提出要挣脱传统的束缚,真实地面对现实,走向榆林的未来。

    2006年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校地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凝聚智慧、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形成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落实、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力推进校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局面:

    ——政府主导,主动与相关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市科技局将收集到的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汇编成册后提供给各高校、科研院所;同时,将高校、科研院所的{zx1}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回来,反馈给企业选择参考,积极为校地合作牵线搭桥。

    ——制定出台政策,鼓励校地产学研合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规定》等十多项相关优惠政策等。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现代农业和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和专家工作站,在顶层设计、严格评审基础上,优先安排合作项目等。

    ——广泛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作为评委,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成果的咨询、评审、鉴定等,把方向保质量。

    在此背景下,校地合作得到了很好地推进,在校地开展起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催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榆林的产业化。

    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榆林,从此走上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

    双方携手,科技领域成果丰硕

    榆林市把开展校地合作的重点放在“围绕中心,项目带动,技术突破”上,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项目为载体,以重大关键瓶颈技术难题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榆林市与高校双方达成共识,采取重大举措,积极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了校地对接与合作。

    宏观战略研究方面——

    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与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展“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社会系统工程研究” 及“榆林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提出了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社会系统工程基本架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人才、民生和安全系统工程等。

    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展“榆林工业强市战略研究”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高效管理模式研究”等,为优化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加速以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战略对策建议。

    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榆林经济开发区和科技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提出了榆林经济与科技开发园区的产业集群策略、品牌战略与招商引资策略、差异化定位与战略联盟策略等。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新农村等提供了良好的对策建议。

    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和“轻工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yl}”的、具有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能源化工基地探索了跨越发展思路,为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等提出了科学建议。

    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能源、资源性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通过校地合作开展宏观战略研究,为榆林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现代农业方面——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杨凌节水灌溉技术工程中心等合作,实施了“旱地节水技术示范”、“山地、坡地滴灌、微灌技术示范”等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功。米脂县孟岔枣园实施的580亩红枣山地微喷、滴灌技术,每亩省水45%,省工80%以上,平均优质果产量提高30%,收入5000多元。2008年8月25日,“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和“坡地枣树高效灌溉技术研究与工程”两个示范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并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lx1}水平,科技创新支撑了“孟岔模式”。 2008年9月17日,陕北山地红枣节水灌溉现场观摩会在榆林米脂县召开……2008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撑计划资助1000万元重点研发与推广。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的“榆林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规划研究”,将使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通过校地科技合作集成创新,2007年榆林市马铃薯百亩示范平均亩产5136公斤,玉米{zg}亩产达到1234公斤,创两项全国单产{zg}记录。

    通过校地合作联合攻关,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能源化工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方面——

    校地合作,解决了能源化工产业重大关键性难题,促进了产业升级换代。
 
    榆林的兰炭产业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了。过去,由于榆林市原有兰炭产业起步早,生产装备技术落后,布局分散,产品单一,造成了资源很大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针对兰炭生产企业技术落后,企业伴生产品回收率偏低、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的严峻形势,榆林市采取省市科技部门联动立项的办法,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13115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与神木县三江煤化工公司合作,完成了国内xx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年洁净兰炭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生产线项目,并设计推广了60万吨/年生产线,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环保水平,带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兰炭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了国内外的创举,走出了依靠科技创新使兰炭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信息化、现代化、规模化的路子。

    为了推动兰炭成果产业化,原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市委书记李金柱(时任市长)、市长胡志强等领导大力支持推动工作。
 
    目前年产能已达到2000多万吨,实现年产值愈100多亿元,成为全市{zd0}的煤炭转化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漫长的艰辛之旅,如今,榆林共有新审批兰炭生产产能3500万吨,实际产量1015.7万吨,煤焦油产量101.57万吨,实际转化原煤1726.69万吨,占当年原煤转化总量的63.5%;从业人员1.2万,成为榆林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榆林开创了兰炭(亦称半焦)科技的新纪元。

    2007年榆林市委市政府贯彻陕西省委、省政府调整兰炭产业结构、“清洁兰炭生产成套技术与装备”新技术的突破,有力支撑了“关小上大”的决策。先后关闭了百数户小兰炭炉,并按照“关小上大、等量替代”的原则,通过重组整合,在全市新建22个装备优良、技术先进的兰炭产业集中区。设计产能达2520万吨,单套生产线装置规模大于年产60万吨;焦炉和配套建设的备煤、贮焦系统将采用封闭设施,并有除尘装置;煤气也将配套建设净化回收装置,使焦油回收率达到95%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可实现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

    榆林市与北京煤炭科学总院、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起草了国家兰炭标准(草案),与陕西省技术监督局研究所、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炭化工集团公司和神木县三江煤化工公司等合作起草了陕西省兰炭标准,抢占了兰炭行业制高点,并为市政府出台市级兰炭行业准入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撑,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该成果已被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列为2009年部、省会商重点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兰炭等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竞争力高度重视。

     2008年,陕西省委赵乐际书记、魏明洲常委等领导深入榆林市调研,对榆林科技创新促进兰炭等产业升级换代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六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榆林召开,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等到现场考察,袁纯清省长亲自宣布了兰炭“关小上大”工程的启动。

    各级领导重视、依靠科技创新,榆林兰炭及其焦油等附属化工产品全部实现了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榆林兰炭产业已经走上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发展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省科技厅厅长张炜主持的“2008中国兰炭产业科技发展高层论坛”会上,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静芝,对榆林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兰炭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榆林兰炭在技术创新方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一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内{lx1}、国际先进水平,为做大做强兰炭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技部陕北科技扶贫团团长、计划司副司长刘玉兰代表科技部对陕西省科技厅、榆林市科技局多级支持、校地合作开展兰炭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也给予了高度赞扬。

    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胡志强表示:“兰炭产业作为榆林以地方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煤化工产业,承接原煤生产和载能工业,是一种新的‘煤转化提质产业’。发展兰炭产业,对促进煤炭的转化利用、带动地方经济、扩大就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兰新哲在“2008中国兰炭产业科技发展高层论坛”会上,就“榆林兰炭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换代”作了主题报告,并同与会专家代表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作为榆林市政府分管科技的领导和陕西省洁净兰炭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他介绍了榆林通过产学研校地合作,开展兰炭新技术攻关研究、中省标准起草、实施品牌战略、进行产业政策研究等情况。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
 
    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姚强教授、国家煤炭协会标准化分会秘书长姜英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李金峰研究员等8位专家,围绕兰炭产业发展的技术、产业链和国、省级标准起草以及准入条件等问题作了重要报告,对推动兰炭优化升级、创xx、成果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榆林市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清华大学蓝资公司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攻克了用侏罗纪煤生产优质冶金型焦的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并在陕西省率先利用发电产生的炉灰、炉渣等废料生产凝石水泥,达到了同行业国内{lx1}水平。与国家煤科总院合作开展的“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课题,预计成果推广实施后,可在现有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高煤炭回率10-20%,按照已探明储量1460亿吨计算,远景规划年产煤2亿吨计算,可延长矿区服务年限70年以上;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的“利用煤系固体废弃物制备生态胶凝材料研究”项目,已开发出煤矸石低温活化煅烧脱碳技术和粉煤灰超细磨活化技术,利用煤系固体废弃物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无熟料生态胶凝材料。

    创新体系建设方面——

    在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启发下,榆林市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6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xx产品;重点支持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建设10个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现已建研发中心6个,各种农业示范基地9个、农林科技产业示范园2个,正筹建能源化工科技产业园2个。

    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校地合作“61211”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地合作“一区五园”科技创业工程也在积极推进。

    呕心沥血,磨砺“跨越发展之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6年,省、市科技部门合作,启动了由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研究”和“榆林能源化工重大技术应用研究”这两大专项、xx课题,对榆林“十一五”跨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科学发展,榆林市积极支持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同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断拓宽科技合作项目的领域;支持由单纯农业到宏观战略、能源化工和社会事业,由单个项目合作延伸到共建研发中心、产业基地等创新体系,由单一品种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由初级产品开发延伸到深加工和“深度转化”等。

    能源化工“xx课题”在省、市科技联动资助下,全部通过校地合作实施。相关课题共安排经费6627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安排300万元,市财政安排350万元,神东公司、神木县、府谷县等配套160万元,相关企业自筹5817万元。通过资源整合,校地、校企联手,省、市、县多级联动,项目绩效空前。

    2007年,市政府投资500万元,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陕西省工业研究院,围绕榆林四大资源、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开展战略合作研究。此外还计划与西北工业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陕西轻工业研究院等全面合作,将榆林的需求、市场等优势与院校的科技优势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在校地科技合作的推动下,榆林重大关键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技资源整合与科技成果积累、科技成果推广与科技创业、人才培养与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平台与信息化体系建设等,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榆林与全国2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4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榆林合作交流,共实施校地科技合作项目150多项,其中宏观战略研究约20余项,合作开发新产品30多项,难题攻关50多项,面上项目50多项,合同总金额1500多万元,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诊断160多次,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难题,取得了150多项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在宏观战略、现代农业、能源化工、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校地科技合作,带动了本土化人才培养,促进了科技创业,加速了成果转化。

    榆林市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榆林市开办工程硕士、MBA等研究生班给予积极支持,为榆林培养出高层次人才200多名;支持联办数期大专、本科班,为企业培养人才1000多名;支持校地合作的农业科技站、培养现代农业技能人才近万名。上述各类人才在榆林的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像是得到阿里巴巴的咒语,科技宝库之门终于洞开,榆林人尽情品尝到了科技发展的甜头。

    不断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地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展开国际合作交流,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榆林人一种惯性。他们站在世界化的高度,充分国内外的科技优势,促进榆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赢互利”,共创美好的未来。与以色列合作实施了“开心果引种示范推广” 项目,与加拿大合作实施了“燕麦生物法改良盐碱地”项目,与澳大利亚开展了“农林用太阳能”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在2007年杨凌农高会期间,榆林市还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在杨凌会展中心,举行了“榆林——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座谈会”和“榆林加拿大农业科技合作座谈会”。会上,科技局长韩宇平还介绍了合作交流的经验。

    脚踏实地,构筑榆林美好未来

    地绿起来了,天蓝起来了,城市美起来了,经济活起来了,生活富裕起来了……

    这是榆林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xx榆林走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等校地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见证。

    为挖掘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总结经验、探索和谋求更大的发展,近年来,榆林举办和参与了一系列的科技座谈会、校地合作会议和科技博览会。如:“2006年榆林科技座谈会议”、“第四届西部国际煤博会暨2006’西部能源化工科技论坛”,“2008年陕西省兰炭科技论坛”、“2008年陕西省校地合作座谈会” 、2006、2007、2008年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

    在连续三届的杨凌农高会上,来自榆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展示,特别引人注目。尤其在第十五届农高会上,榆林在A、B展馆共设置了33个标准展位,其中A馆的3个展位,全面展示了现代农业概况,B馆的18个展位,集中宣传展示了全市现代特色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另外12个展位,充分展示了12县区的农业高科技成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国家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纪允石、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袁纯清、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等亲临榆林展区参观视察,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9月18日,陕西省科技厅主办的“陕西省校地科技合作座谈会”在榆林召开。会议由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主持。会上,榆林市市长胡志强致辞,主管科技副市长兰新哲介绍了榆林校地合作的情况,市科技局韩宇平局长陪同与会代表参观了校地合作的成果现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校长感慨的说“开展校地合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院士也指出:“校地科技合作要坚持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要为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创造校地合作新经验而共同努力”。省科技工委书记、科技厅厅长张炜在座谈总结时说:“榆林在校地合作工作中为全省做出了示范,这对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和代表们对榆林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地科技合作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肯定,他们将此称之为“榆林模式”,并且建议要在全省推广这种“榆林模式”。

    在可喜的成绩面前,榆林市委、市政府领导层们心里明白,深化校地科技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相关性强,需要不断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校地合作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才能使校地科技合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为此,榆林市科技发展新的五大举措酝酿而生,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榆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间交相辉映——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领导,构建良性互动科技合作机制。

    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方式,保障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选准难题,项目带动,加大新技术引进转化力度。

    进一步开放合作,不断营造互惠双赢的新环境,提升合作水平。

    进一步广纳贤才,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2008年10月28至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xxx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市委书记李金柱 、市长胡志强等陪同下,入农户、进企业、登沙丘,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深入调研。

    总书记的双手和榆林百姓朴实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充满深情地强调现代农业和能源化工基地都要建设好,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相交融的这片高天厚土,见证了这一切,也记录下了这动人的一幕幕,每一个人的心地上,都被植入了一粒充满诱惑的种子。

    曾经在梁峁沟岔间赶牲灵的榆林人,曾经写满对古老黄土地雨水渴盼的榆林人,如今,在蓝天和黄土地间又扭起了热情奔放的大秧歌,唱起了淳朴激亢的信天游……

    2009年初,当{dy}缕春光洒向榆林大地时,又传来新的捷报:榆林市科技局荣获了科技部“全国科技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勤劳、勇敢、智慧的榆林人,面对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如今又在想些什么呢?

   “科教xx创新转型,和谐有序跨越发展”,这是2009年2月15日刚刚结束的榆林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主题。

    市委书记李金柱强调:“我们已经迈上了跨越发展的新征程,要实现宏伟蓝图,切实肩负起新时期跨越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xx、创新转型’战略,这是市委科学判断发展形势,在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当前,榆林已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主要是抓好经济和社会两大方面的转型。”

    是啊,榆林人认准了——“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才是生命线。”他们将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在未来十年走在全省前列,成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一极。到2012年GDP达到3000亿元,四年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总投资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比2008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展蓝图,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集万众之智、举全市之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四年后的榆林必定又是一番新景象、又是一番新天地!”

    与其说是目标,倒不如说是宣言书。

    三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短短一瞬。相信三年之后,榆林——定会是一张中国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部分照片来源榆林网站)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三期)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科技创新:榆林铸就跨越发展之剑_小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