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我们难忘,因为曾经的苦涩和磨难! - 芙蓉花的日志- 网易博客

引用 我们难忘,因为曾经的苦涩和磨难!

2010-04-19 09:19:50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引用


 引用

 

我们难忘,因为曾经的苦涩和磨难!

 

       1968年,那是个什么年代?“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三个年头,那几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人类文明遭受耻辱、无数中国人民蒙受苦难的年代!政治精英们热衷于“革命”,你争我斗,今天你上台,明天我下台,今天在台上姿高气扬,不可一世,明天却成了阶下囚;“革命”潮如涌,国民经济却已到了到崩溃的边缘;人民为此承受着沉重的苦难,“两报一刊”却还大唱赞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大学连续几年不招生,工厂多年不招工,商场很多商品凭券限量供应,市场一片萧条,一届又一届的中学毕业生接踵而来,怎么办?朝哪里“塞”?政治斗争造成的灾难后果,却要由人民来承担!于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应时而生,大批“老三届”还有以后的69、70、71、72届毕业生,“被”“响应党中央xxx的号召”,“积极报名”,一千七八百万的“知识青年”形成了古今中外都未闻未见的“上山下乡”洪流,并且“势不可档”!明明是为了解决就业的无奈之举,却被披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反修防修的重大措施”的“xxx主义”“革命”外衣!可以说,当年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可是直到“xx”结束后,还有人念念不忘给那场毁掉很多青少年一生理想和人生的“运动”加上一顶“革命”的桂冠,“两个凡是”的阴魂不死,对此,耿直、令人尊敬的前总书记胡耀邦直言不讳地批驳:“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二是建筑。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xxx主义!要下乡,下乡还插队,才是xxx主义,太片面了。”(引自胡耀邦在中央党校讲话)!

          当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果真是“自愿”“积极”报名的吗?确有部份天真的热血青年,出于对党和{lx}的朴素感情,参与是自愿、积极的,有的人甚至还有“写血书”的“壮烈”行为,但更多的人是被迫、无奈,如果不报名,老师和工宣队、军宣队会不停地“做工作”,思想再不通,就通知家长所在单位,让孩子家长停职办“学习班”“搞通思想”,里弄干部还会组织人员三天二头敲锣打鼓到家中“动员”,直到你就范报名为止!鄙人就是其中一员。

        相信那时候很多老三届的朋友们和我有相似的经历。

        现在有些人认为,当年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红卫兵的作用已使用完了,留在城里会“闹事”。其实“红卫兵”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比例并不大,大部份中学毕业生在“xx”中是“消遥派”,相反在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有很多是所谓“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以及普通市民的子女,而那些如日中天、手握大权xx“精英”的子女,往往可以通过参军或短暂下乡、很快提干等方式逃避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初被宣传赋有“建设新农村”使命,在“广阔天地”里可以“大有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五谷不分,又经历过缺吃少营养的“三年自然灾害”,身体大多瘦弱,名为“知识青年”,实际只受到过基础文化教育,没有专业知识,日常生活还常需要生产队派人帮助,我们能有什么“作为”?到了农村后发现,我们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能,充其量只能充当一个并不怎么强壮的劳动力!我没有听说过,由于我和同学们的下乡插队,当地农村的作物产量和质量有什么提高,也没有看到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更没有见到当地农村的落后状况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在数年的插队过程中,与不少老乡和农村基层干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他们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渡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我们至今仍还感谢他们,怀念他们,有的多年仍还保持着联系,但这是人之际的真诚感情和友谊,与他们是否“贫下中农”无关。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农民的纯朴、坦率,他们不像有些人那样虚伪,不像有些政治人物那样喜欢唱高调、颠倒黑白,而是实事求是,一针见血,讲大实话,不说假话。当时我所插队的村庄农民每年每个最强劳动力的口粮是560斤稻谷(约合390斤米),一般劳动力是480斤,菜油1斤半,一年只吃几次鱼肉,腹中常年无油,又缺少其它副食品,因此连我们的女同学一餐也能吃下七八两米饭(当然这只是非常“xx”的愿望,只能偶尔为之),这么一点粮只够农民吃半年的,平时只能以瓜菜代粮。他们告诉我们:李葆华当省委书记时实行包产到户,每家收的粮食多得吃不完,“连堂屋(即客厅)里都堆满了稻谷”!村里开“忆苦思甜”大会,让人“思新社会的甜”,“忆旧社会的苦”,有些“贫下中农”上台发言时却回忆58年“浮夸风”的“苦”,回忆那时村里人的“水深火热”,很多人吃不饱,得了浮肿病,看到邻省有不少人跑到这里来,有的还饿死了;私下里有“贫下中农”甚至“反动”地说:“其实解放前再穷,饭还是有得吃的”,会议主持人见势不妙,只好连连制止。还有的“贫下中农”告诉我们,大炼钢铁那一阵,村里有很多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被砍掉用来炼铁,每家只准留一口铁锅,其余都被收去炼铁,结果炼出来的只是一堆废铁疙瘩!过去我们在学校里批判“苏修”污蔑我们穷得“几个人合穿一条裤子”,当时我们都认为是恶意造谣。刚下乡时的一个下雪天,我到一户“贫下中农”家串门,看到他们只有男主人和半大男孩坐在“火桶”上吃饭,随口问了一声:嫂子和其他人呢?男主人尴尬回答:我家只有二条棉裤轮流穿,天太冷,她们娘俩只好睡在被窝里了!

        感谢纯朴可爱的中国农民,他们让我们受到了学校没有上过的“再教育”课!感谢农民兄弟教会了我们讲真话、做一个真实的人,是他们使我们了解了那时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他们是我们人生的好老师,但是他们教给我们的,决不是脱离实际的“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的高调!

        当然,知识青年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不仅有美和善,也有丑和恶,有的女知青受到个别基层干部的奸污,也有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招工、招生为诱惑勒索知青财物的行为,还有农村的其它种种落后现象。社会有多种色彩,这也是知青受到的人生极好的“再教育”。

        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双抢”和农活时,凌晨三四点钟生产队长就吹起了出工的哨子,晚上七八点钟才能收工,回“家”后还要自己生火烧饭,累得倒在床上不能动抬,平时出工的时间也都在十个小时以上;我们平时的伙食少油无荤,有时甚至只能炒点盐当菜吃,这对于十七八岁身体还未发育成全的孩子来讲,是多么残酷!

        艰苦的劳动和付出,并不能维持起码的生存。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在当地收入水平属中上等,在下乡{dy}年,一个强劳动力每个劳动日的报酬是七角三分,在我被“招工”离开那年,每日报酬降到五角七,而有些生产队每天的报酬是八分钱,这就是说:劳动{yt}的报酬还不够买一斤大米!很多知青,很多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年底结算,反而倒欠生产队几百元!相信全国大多数知青的命运和我们一样。知青的家庭,特别是有几个子女下乡的知青家庭,经济上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才有了{lx}那封xx的给知青家长的信:寄上三百元,以救无米之炊!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青上山下乡,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突出,知青怨,知青家长怨,农村基层干部有意见,农民有意见,国际上和社会上对此非议和批评也越来越激烈,有的知青甚至想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采取“告状”的过激行动。对于知青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言论,虽然当局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手段,全国有不少人以“攻击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被判刑,甚至还有人因此被枪毙,但是矛盾是掩盖不了的,人民的呼声是压不住的,终于在1974以后,全国范围的“上山下乡运动”基本停止了。

        客观地说,农村插队的艰苦生活对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来讲,不是毫无益处,特别是对将来有志于从政的青年是{zh0}的锻炼和考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今活跃在党和国家岗位上的各级领导,很多是当年的知青,他们了解底层社会的疾苦,比起那些从小在优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三门”干部,有很多长处;插队生活也造就了一些优秀的文学家,产生了诸如《孽债》《蹉跎岁月》这样的优秀作品;现在的不少优秀的大老板、大企业家,当年也有下乡插队的经历,也许农村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们,使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比常人更坚强更有抗争力;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中也有当年知识青年的身影。但从整体来讲,我们这批人比起我们的前辈,比我们的后代,事业成功者少,平庸者多。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年的知青今天的成功者致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本身的天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机遇,主要是有赖于改革开放,有赖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开明,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延续到现在,如果“两个凡是”的思想至今仍成为定式,他们会有现在的这一切吗?

        大多数知青并不想成为未来的政治家,没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和野心,他们想要的只是普通的人生,普通的工作,一份收入虽微薄但安定的生活,他们为“上山下乡”运动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后遗症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户藉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经济收入问题,返城以后因住房困难造成的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问题还不时困扰着很多当年的知青家庭。无须讳言,因为缺失了正规教育,就业困难,返城知青群体中的不少人因此成了城市中的“困难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收入远低于那些没有经历上山下乡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也远低于普通市民。

         现在有人还在为“上山下乡”运动大唱赞歌,为之歌功颂德,这当然有他们的自由,但是不知那些人是否也是当年的知青?如果没有过插队经历,不了解那段历史,可以另当别论;如果是,那么他们应该“扎根”到现在直至终生,他们xx可以坚持在那里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开创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人们尊重那些始终忠实于自己理想信念的人,哪怕他们坚持的是已被事实证明不正确的。但是如果他们早已离开当初插队的农村,并且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的所谓“信仰”,那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请不要唱那些早已过气的政治高调,欺骗自己,欺骗我们的下一代了!

        我们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多少周年,是因为农村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而青春是人一生最宝贵、最值得让人回忆的岁月,尽管我们的青春充满了苦涩和磨难,尽管我们的青春并不美好;我们怀念在农村渡过的一段生活,因为我们在那里结识了很多纯朴的农民,因为我们在那里认识了社会和人生,但是我们决不留恋苦难,决不“怀念”那时“莺歌燕舞”的政治环境,决不“怀念”毁掉无数知识青年一生前途的“上山下乡”运动!

        对当年那场运动和经历,我们可以淡忘,可以因恐触痛往日的伤痕而不愿提及,可以因怕“惹祸”而保持沉默,但决不可违背良心和良知,不可不顾事实,更不该颠倒黑白、粉饰那一段历史!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我们难忘,因为曾经的苦涩和磨难! - 芙蓉花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