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CHENYAN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

3.小农经济的特点。

理解:1.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

2.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特点,正确认识传统农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分析比较、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十二生肖图片

教师提: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dy}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的?

板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师讲述: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zd0}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在当今世界上栽培的大约1200种农作物中直接起源于中国的约有1/6。

板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教师提问:我国农业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学生回答:神农氏的传说。

教师总结:我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产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系氏族社会。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鱼鸟虫兽、果蔬螺蚌,但这些食物不是稳定的,不是经常能满足需要。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据传说,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出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于是农业出现了。这虽然是关于农业发生和确立时代的传说,但现代考古学为我们了解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我国是世界观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有条件的可拿出实物“水稻”)

学生观察稻穗上的谷粒与河姆渡遗址里发现的距今6000多年的籼稻谷粒(见课本插图),基本上一样。而印度发现的最早稻粒距今只有3600多年,比中国晚约3000年。粟,又称小米,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粟粒,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培育出粟的品种了。

这一切说明了,在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教师提问:原始社会的农业究竟是怎样的呢?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刀耕火种。

教师提问:什么是“刀耕火种”?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yt}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原始的刀耕火种与之相类似,只不过工具更为简陋一些。据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的。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可结合诗句“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唐时放火烧山,开垦荒地)。也可从现实例证看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地区,西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经临沧和思茅地区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在这一横跨千里的弧形地带,刀耕火种特别盛行,在时间上绵延不断,在空间上分布密集,被称为“滇西南刀耕火种带”。在这一地带内,拉祜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刀耕火种民族,此外,景颇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以及苗族、瑶族的一部分,也都在其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刀耕火种经济。 

教师提问:刀耕火种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延。

教师联系现实指出,破坏生态环境。

教师讲述:“刀耕火耕”时期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到“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家具。

学生观察书上的彩图: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和骨耜。

教师提问:“耜耕”比“火耕”的好处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利用率较高,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缺乏施肥,种上三四年还得撂荒,人们还得寻找新的土地。

多媒体展示:甲骨文中的“田字”。

学生观察,总结说明当时农田修整水平较高。结合课本知识,知道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放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那个时候,农作物种类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所得也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教师过渡:“耜耕”和“火耕”期农业生产方法十分简单。这样的农业生产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只向自然索取而不补偿,土壤营养的平衡xx依赖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这是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的生产。由于那时人口较少,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不高,而且生产力低下,因而原始农业生产还没有超过自然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小。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即采用“铁犁牛耕”时期。        

板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家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多媒体展示:耦犁。

结合书上的彩图,教师介绍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以后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的转变,可与现在农村的一牛一人的耕作方法作个比较。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有不少地方用机器化耕作,但是用牛犁田的方式还是比较普遍,从中可看出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教师讲述:到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多媒体展示:曲辕犁。

学生比较这种犁与以前的犁的区别。

教师总结: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教师讲述:随着耕作农具的进步,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

多媒体展示: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教师可结合生产实际作适当介绍。

教师讲述:我国不同时期耕作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到宋朝以后江南地区的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这些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学生列举所知道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一些情况,教师适当补充并总结。

教师讲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个奇迹的背后,便是以灌溉为基础的精耕细作农业。勤劳、勇敢、智慧的我国古代先民深知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很早就开始了对江河湖海进行艰苦卓绝的治理和改造,在农田水利、治河防洪、,水运交通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浇灌,xx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教师重点介绍都江堰。

教师讲述:同时,农业灌溉工具也不断创制和改进。

学生观察书上的彩图:高转筒车和翻车模型图片,教师适当补充。

猜一猜,下面所说的是哪一种灌溉工具?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答案:翻车。

教师总结:耕作农具、技术、制度的进步,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述: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板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生阅读课文中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我国古代社会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很显然不是)

教师提问: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教师提问: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什么特征?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小农经济的例子吗?请列举。

学生回答,举例。

教师总结:小农经济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多媒体展示: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xx的能力较差。

课堂总结: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sjlx}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CHENYAN】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