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长安- 青之的日志- 网易博客

又见长安

2010-04-19 12:00:58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又见长安

 

又见长安

 

  作者:刘青之

 

 

又见长安


    
    春暖花开的季节,随着一阵阵暖风和着生命蓬勃气息的熏染,一个人内心似乎有所律动,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很突兀地在蒙蒙细雨中从兰州站乘车,于当日上午抵达古都西安。

    西安,这个曾经一百多年来使我的先祖和父辈魂牵梦绕的故土,在新世纪的今天,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的变化。虽然盛唐文明的余威时时在催促这个历史名城重新灿发新貌。在历史浩劫中保持了汉唐文明遗迹的古城墙和庙宇建筑,仍在傲然宣示皇家帝都气概。说来也怪,很多地方一旦有历史旧迹。就会沉淀一种陈旧和沧桑感。但是古都西安没有这些败笔,在巍峨辉煌的帝都遗迹炫耀下,现代文化的建筑和时代气息很融洽地结合一起。使得华夏文明的过去和现代是那样地融入一体。
    是一种突兀,在没有任何预先招呼的情况下,按照几年前的影响,我来到了回坊北院门一带。倒春寒的凉意使得旅游旺季来临之前的鼓楼民族风情及其街道。呈现一点冷漠气息。但是西羊市街道内,回坊人家的民族风味小吃,已是红红火火。带着一丝喜悦和感慨,随手招呼了一辆摩的,穿行于游人闹市之间,找到了我兄弟的影视总店“阿拉丁”。
    大概开车师傅开得快,结果走过了头,{zh1}还是我向街头摊点的老人打问。那忙活的人急忙抬起头,口里说着“崔鑫的照相馆啊,”抬手一指,顺便看了过去,一处很突兀地特行独立于这条xx的饮食街道的建筑呈现面前。
    处于民族街巷的{wy}的极具时代感的影楼,像月光宝盒似的,使游人不由得驻足观看。浓浓的民族风情和绚丽中不失庄重的店面,如神来之笔,给整条社区一个愉悦的亮点。
    我很突兀地出现,我的正在忙碌的兄弟,就是这家阿拉丁摄影总店的主摄影师崔鑫感到意外和惊喜。由于我的到来,他和我的又一个兄弟李文涛阿訇等人连日来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我游览。真是不好意思啊!

 

一、化觉巷清真大寺和回坊小吃街


    所有到过西安的人,没有不到回坊北院门一带的。特别是久负盛名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每个穆斯林必到和进行祈祷的庄严xx场所。
    还是那样的恢宏壮观。在春日暖阳的明丽光彩下,这座古老中焕发醒悟气息的建筑,xx和学习“尔林”的穆斯林愈来愈多。尽管院内到处是游览参观的中外游客。但xx殿内老少穆民眼不旁视,耳不外听。一种渗透于灵魂内的恬静气息,时时在装点着这座宗教殿堂的神圣和不可轻视。
    逢周五“主麻日”。马良冀大阿訇的“虎图白”教义宣讲,仍然是那样的振奋人心:仍然是那样的条理清晰。如细雨和风,娓娓道来,感动着人们的身心和灵魂。待到聚礼结束,在互道“色兰”声里,我走出xx大殿,随着人流徜徉于这极其熟悉和温馨的回坊街巷。
    我记住了给了我影响深刻的“阿拉丁”和众家名吃小店。特别是深处回坊簇拥之中的清真古寺。如久经沧桑的老母亲。竭力展开古老和风雨无悔的巨大身躯,保护这里的和平信念和生灵。
    也是一种前定,一种古老和信仰的凝固,会在千年前缔约。古都长安,给千秋万代的后人一种明示:由秦人创造的盛唐文明,以其开阔博大的包容性,成就了中华民族关系史上{dy}个友好和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你看此处的的建筑:一边是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在鼎盛时期所建展示文治武略的钟鼓楼,一边是展示皇家宽容和赞赏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想象那时的景象:当随着日升日落的晨钟暮鼓,一声高亢悠扬的伊斯兰教宣礼辞异地响彻皇恩浩荡的帝都,那种包容和感动,成就历史的灿烂篇章。
    就是这种固守原土的坚执,今天的西安穆斯林聚居区,已成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的绚丽窗口。游人簇动,喧嚣流荡的白天和万家灯火的夜晚,在没有任何警示牌的导向下,所有来者的内心,会被这座含蓄不露,但又恢弘淡然、来者不拒的化觉巷清真古寺极其回坊地区所吸引和召唤。




二、大学习巷清真寺的启迪

 


    记得我先父早在童年时就给我反复说过:我们的先祖在唐朝初年随着大唐皇朝的友好召唤,通过海上贸易交流和丝绸之路的沙漠绿洲线,进入中原,来到帝都长安。当时的统治者极其重视这些来自中亚阿拉伯帝国的友好使节和文化贸易的境外客人。为了让他们能够长期安居长安,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唐王朝特指定这些中亚穆斯林们,定居大学习巷地域学习汉语言和文化。日久渐成社区。所以约定俗成为学习巷。由这些早期穆斯林先民们所建的伊斯兰教xx寺,也就统称学习巷清真寺。
    在我兄弟崔鑫的带领下,我很庄重地进入了大学习巷清真古寺。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筑,从寺门到xx大殿,以其开阔和道法自然的建筑艺术布局,于静谧之中展示一种皇家欣赏的宗教殿堂。就是在今天看来,使人不由得立生敬畏之心。
    伊斯兰教文化,其实是一种融入身心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的炫耀和神秘,就是要你自己在不断地进取和研修中,进一步地掌握真理。“学习当从摇篮到坟墓”的训示,已经成为一项伊斯兰教xx,时时刻刻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学习,做一个明白清楚和有思想理智的穆斯林。
    就是这种学习巷的心灵启迪,使得古都长安伊斯兰教经师学者辈出。成就了中国伊斯兰宗教经堂教育体系的一代宗师胡太师巴巴,就是这种学习巷精神长期濡染熏陶之下所出现的宗教集大成者。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体系,至今无法超越。虽然现代有许多的伊斯兰教教育家和社会贤达,来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发展伊斯兰教育。但深层次的框架仍然是经堂教育体系。它所培养的经学大家,成就了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用华夏文化宣示伊斯兰教{zg}真理的顶峰。能用博大精深的儒家等文化来诠释伊斯兰教真理,使得当时的执政者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产生共鸣,我们的这些先祖的文化造诣和坚强的信仰,我们这些后代无法企及。

三、坊上人家

 


    虽然是无主题和刻意地去游览某种风光,但在自然任意的走动和观看思考中,我在这个还有阵阵凉意的春季,捕捉到了一种蓬勃和欢愉的生命气息。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彻底地在改变历史遗留的陈旧和破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显示这个地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繁荣的新成就。在一种新思维下的大手笔和形象工程的浮躁心理下,使得一些能够在历史浩劫中残存的文化建筑和古民居荡然无存。北京牛街,我在二十年前感受它的温暖的时候,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情和邻家大伯母似地温馨。但是今年我去牛街,道路笔直宽阔,高楼大厦林立。以前的拥挤和危房已被宽敞和现代气息所替代。但是牛街那种给人特定的历史民族风情和宽厚感,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只有牛街xx寺极其孤独地站立在高楼群中,还能使人产生一种回忆。
    但是西安回坊,在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经济繁荣中,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包袱,而是在古老和现代的有机交融里,循序渐进地按照自身的历史规律在发展变化。
    一种古老,是你无法丢失的美好沉淀和历程。以高大巍峨、辉煌庄重的钟鼓楼为核心,现在与过去和谐并存的历史名城西安,能够有今天的那种时时给人以人文关怀和惊讶的沉厚面貌,得感谢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的精心保护和真懂历史文化的城建改造。
    和谐舒展于此处的西安回族集聚区、即坊上,一处处整洁宽敞的街衡闾巷,处处透露着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文明的有机统一。比起我九十年代初到过的西安回坊,那正是两重天地。已经在走出陈旧和破败的坊上,并没有丢失自己的固有的传统和文化遗迹。连日来我徜徉于这让我感慨万千的古城旧巷,似乎在梦中,又似乎在迷离恍惚里嗅到了那种来自于阳光永恒的温暖。坊上父老个个精神饱满,目的明确,意志坚定。虽然西方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地诱导你去尽情享乐。但是我们这些父老兄弟,依然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之中。满大街小巷无处不见的头戴xx帽和纱巾的穆斯林男女老少,很高扬地向世人昭示:我就是中华的穆斯林。
    随意和任何一个我所碰到的父老交谈,总是一口让人听不够的浓浓的关中乡音,给你展示一种大气和亲切。和谐的建筑和流动的人群,包容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心路。不急不躁的宽厚和大气磅礴,昭示古都长安必将在新世纪的阳光里,诞生更加美好的明天。回坊,这处特定的历史沃土,会以它固有的骄傲为华夏文明抒写崭新的动人篇章!





又见长安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又见长安- 青之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