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其实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像这一田野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大面积出现的状况,却极其少见。事实上,联系到近年来少年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其低龄化和手段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更难以让人将之归咎为一种偶然现象。
特别是较之于其他的“调皮”方式,拉帮结派的流行更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因为拉帮结派本质就是寻求一个共同体,免于外部伤害的过程。在过去,这种帮助的功能多由家庭、学校来完成。但在今天,随着乡村留守现象的普遍化与农村教育的弱势,一些孩子不得不去寻求一种外在的保护体系和归属感。
此项田野调查的样本学校,有75%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而据保守统计显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总数已占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解决留守的问题将有效缓解乡村底层孩子的成长问题。留守问题之所以得以产生,社会其实已经不缺乏共识,如城乡二元制下的社会福利政策割裂,儿童随父母进城的渠道缺失等等。
如何确保底层少年的成长尽量不受到乡村颓势的影响,靠政府的单方面介入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具体到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上,它原本是为了免除留守儿童受到外部伤害的一种应对之策,但从田野调查来看,外部伤害似乎被阻隔,而内部引发的帮派问题又随之而起。这种条件下,社会组织的加入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然而,此前有调查显示,在帮助乡村留守儿童的活动中,社会组织总体来说没有发挥专长,也没有持续性、长期性活动。且社会各界对乡村儿童的帮扶重点是救贫济困,鲜有涉及心理或情感上的支持。
乡村底层少年的问题,最终将反馈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精气神”。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源自学者的田野调查其实也仅仅是为外界打开了一扇窗。乡村底层少年帮派化问题,不应该被孤立看待。解决农村的种种问题,需要呼唤起人们对底层的更多关注与帮扶。
更多精彩:
华南娱乐:http://www.mnwww.com/dzwzwb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