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最_我的精神家园_新浪博客


1、熔点{zd1}的单质是氦,为-272℃。

2、熔点{zg}的单质是石墨,为3652℃。

3、最容易“结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着火点{zd1}的非金属装单质是白磷,为40℃。

5.最富延展性的金属是金,一克金能拉成长达3000米的金丝,能压成厚约为0.0001毫米的金箔,其次是银。

6、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7、最早把天平用于化学研究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8、{zd0}的科学仪器
  {zd0}的科学仪器为安置在瑞士日内瓦西尔恩的大正电子(LEP)存储环,其周长为27公里。该环本身的直径为3.8米。重量超过6万吨的科学仪器被安置在管道及8个工作区内。

9。最致命的人工合成化学制品
  在75种已知的二恶英中,{zj1}致命性的是2、3、7、8-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它比氰化物的毒性强15000倍。

10.{zj1}磁性的物质
  钕铁硼化物Nd2Fe14B{zd0}的能量产出为280千焦/立方米(所谓能量产出是在某一特定操作点,一块磁铁能够提供的{zd0}能量)。

11.最苦的物质
  品味起来最苦的物质的基本构成为阳正离子,经商业开发被制造成为苯甲酸盐的糖化物。其检味标准可低至1/5亿。1/1亿的稀释溶液尚可留下长久的苦味。

12.密度最小的物质
  固体物质中密度{zd1}的是硅氧气凝胶。硅黏合在一起后组成极小的球体,与氧原子结合成长长的几串,串与串之间为气囊所分隔。气凝胶中最轻者密度仅为0.005克/立方米,产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该物质将主要被应用于空间中收集微流星体及彗尾中的残余碎屑。

13。{zg}的温度
  人类所能产生的{zg}温度是5.1亿摄氏度棗约比太阳的中心热30倍,该温度是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中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利用氘和氚的等离子混合体于1994年5月27日创造出来的。

14.最富吸收性的物质
  美国农业研究和服务部于1974年8月18日宣布:一种超级吸收物与铁一起处理后在水中可吸收自身重130倍的重量。该物质中淀粉提取物占50%,丙烯氨化物和丙烯酸各占25%。该物质长时间保持均衡温度的能力合其成为重复性使用冰袋的理想原料,这一点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次比赛中可以得到证实:该物质为一个14岁的的棒球降低体温。

15.最热的火焰
  碱性氮化碳能够产生最热的火焰,在1个大气压下,该物质能够产生温度高达4988°C的火焰。

16.数量最少的物质
  1997年,一种叫做西博格(Sg-106元素)的化学物质被制造出来,其数量只有7个原子。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已故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钚的发现者——格林·西博格博士。

17.最小的产品
 扫描隧穿显微镜探针的终端为单一的一个原子组成世界上最小的人造金字塔的{zh1}三层:7个原子、3个原子和1个原子。1990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IBM阿莫登 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利用扫描隧穿显微镜移动并重新排列氙和镍表面的单个原子以便出其公司的开头字母:IBM。其他实验室马曾对其他元素的单个原子采取过此类技术。

18.最隔热的物质
  1993年4月,莫里斯·渥德研制出一种复合物质并宣布其存在。该物质被称为NFAAR,能短期隔离子温度(1万度)。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19.世界上最小的“化学实验室” 

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的科学家日前说,他们成功地使微米尺寸的液滴悬浮在微磁体之间,并操纵液滴互相融合发生反应,制成了世界上最小的“化学实验室”。

20.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1克锎价值1000万美元,为黄金价格的50 多万倍。

21.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化学家

  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化学元素,连同人工合成的元素一起已有109种。在寻找新元素的道路上,许多有才干的科学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8、19世纪瑞典化学家席勒、伯齐利乌斯各发现4种元素,19世纪德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5种元素,而独占螫头的应推英国大化学家戴维(1778~1829年)。戴维竟在短短的回年时间内发现7种新元素,它们是钾、钠、钙、鳃、钡、镁、硼。

22.世界上{dy}位发现氧气的人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dy}位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发现氧气约早1000年。

其他:

1901年 美国G.S.路易斯提出逸度的概念;法国格林发明格林试剂
 1902年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渣中提出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3年 英国卢瑟福和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1905年 德国哈伯与勒。罗西诺等人研究成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氨的实验方法
 1906年 俄国茨维特发明色层分析法
 德国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理论,并合成出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1907年 美国G.S.路易斯提出活度的概念
 1909年 丹麦化学家瑟伦森提出PH值概念;美国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1911年 英国卢瑟福根据α粒子穿透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带核原子模型
 1912年 提出量子化的原子模型(丹麦玻尔N.Bohr, 1885--1962)
 德国能斯特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证明了X射线是电磁波
 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人工合成橡胶成功
 瑞典赫维西和德国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克拉克和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1913年 工业合成氨成功(德国哈伯Haber, 1868--1934) ;英国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法扬斯发现镤-234;英国莫斯莱证实核内正电荷数与原子序数相等;德国博登斯坦提出“链反应”概念;英国汤姆逊和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1916年提出原子价理论(路易斯·柯塞尔Kossel,1888-1956和兰米尔Langmuir, 1881-1957)
 德国开始用空气中的氮气大批生产氨和尿素
 美国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朗缪耳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1919年发明质谱仪并利用质谱仪研究同位素(英国阿斯顿Aston,1877--1945),在当时发现的71种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
 英国卢瑟福用α射线轰击氮,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
 1920年 德国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线型学说
 1921年 德国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1922年 丹麦布朗斯台提出共轭酸碱理论;捷克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1923年法国德布罗意提出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美国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英国德拜和德国许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1924年 德国赫尔曼和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1925年 美国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提出xx的分子结构式(鲁宾逊Robimson, 1886--1974)
 1926年 卜耶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澳地利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
 1927年 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海特列和伦敦)
 俄国谢苗诺夫、英国刑歇伍德提出支链反应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
 对类胡罗卜素结构的研究(克拉尔相库恩)
 德国哥尔特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1928年英国海特列、伦顿和奥地利薛定谔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德国狄尔斯和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1929年 俄国巴兰金提出多位催化理论
 英国氟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德国贝特和范弗雷克提出晶体场理论
 美国乔克和江斯登发现xx氧是三种同位素的混和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沿用原来的标准,直到1961年国际上才改用C-12=12作为统一标准
 德国布特南特等人分离并阐明性xx的结构
 1931年 鲁卡斯等发明电子显微镜
 美国鲍林和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1932年 发现重氢和重水(美国尤里)
 查德威克在人工核反应中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1857年法国,1868年德国,1876美国,1878日本)
 1933年 鲍林提出分子结构共振理论;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的α粒子轰击硼、铝和镁等,发现人工放射性;英国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英国卢瑟福发现氚;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1935年合成纤维问世(尼龙-66)(美国人卡罗泽斯);美国艾林、英国波拉尼和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英国亚当斯和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1937年 合成维生素A成功(库恩)
 美国化学家劳伦斯用回旋加速器{dy}次人工制造出一种新元素—锝
 德国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1938年 德国哈恩和史特拉斯曼发现铀的xx
 德国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1939年 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尼龙纤维,从此化学纤维开始取代xx纤维
 法国佩雷发现元素钫
 美国氟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1940年 德国化学家菲舍尔揭示了叶绿素化学结构的奥秘
 美国西博格、艾贝尔森和麦克米伦等用人工核反应制备超铀元素93号镎和94号钚,揭开了人工合成新元素的序幕
 美国塞格雷发现元素砹
 1941年 合成有机硅聚合物(海德和罗翅)
 弗洛累分离出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
 1942年 侯氏制碱法研究成功,对氨碱法做了重大改革(中国侯德榜1890--1974)
 美国费米等人利用铀核xx释放出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大规模应用原子能的开始
 美国佛洛里和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1943年 挪威哈塞尔发展了构象的概念;美国瓦克斯曼从琏霉素菌析离出琏霉素
 1944年人工合成超铀元素镅、锔(美国西博格等);美国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美国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1945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用铀-235和钚-239制成{dy}颗原子弹;美国马宁斯基和格林丁宁分离出金属钜
 1949年 美国汤普森、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锫
 1950年 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体结构(鲍林Pauling, 1901--)
 英国巴斯顿提出构象分析理论
 辐射化学成为一门学科
 美国汤普森、斯特里特、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锎
 瓦克斯曼、杜轧尔和芬雷等分别分离出琏霉素、金霉素、土霉素
 俄国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种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
 1952年 美国特勒等发明了氢弹,实现了轻元素的热核爆炸
 美国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了锿和镄元素
 美国欧格尔提出络合物的配位场理论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詹姆斯和马丁发明了气液色谱
 1953年 乙烯的催化常压聚合成功(德国齐格勒)
 英国克里克和美国华特生根据X射线数据,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4年 聚丙烯合成成功(意大利塔纳)
 1955年 测定了胰岛素的一般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英国,桑格)
 美国汤普森、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钔
 美国奇异公司首次人工制得钻石
 澳大利亚沃尔什正式提出利用原子吸收光谱的分光光度分析法
 1956年 瑞典西噶格班等人制成{dy}台X射线激发的电子能谱仪,从而创立了光电子能谱法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生产活性染料
 1957年英国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英国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
 1958年德国穆斯鲍尔发现了γ射线荧光共振谱;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等人分别制得锘;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得顺式聚异戊二烯
 1960年 合成叶绿素(伍德沃德);美国耶诺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196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贝格首次破译出生物遗传密码,发现了核酸中的碱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之间的本质联系;美国吉奥索等制得铹;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碳-12=12
 1962午 合成氙的氟化物(英国巴利特);美国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1963年 美国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1964年 俄国弗廖洛夫制得107号元素
 196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等单位协作,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dy}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邢其毅等)
 美国武德瓦特和德国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68年 美国吉奥索等人工制成104号元素
 俄国弗廖洛夫等制成105号元素
 1969年 比利时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2年 合成维生素B12(美国伍德沃德等Woodward, 1917--)
 美国家考那拉等人使用模板技术合成了具有77个核苷酸片的DNA
 1974年 俄国弗廖洛夫等和美国吉奥索等分别制得106号元素
 1976年 硼烷结构的研究取得成功(李普斯科姆)
 俄国弗廖洛夫等宣布发现第107号超铀元素
 1981年 建立和发展关于化学反应性能的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日本,福井谦一;美国,霍夫曼Hoffmann,1866--1956)
 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世界上{dy}个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82年 德国化学家明岑贝格人工制得第109号元素
 1984年 德国化学家明岑贝格人工制得第108号元素

附: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 H. 范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歇尔(德国人)合成了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雷尼乌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以及氢化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和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人)从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内原子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的研究,xx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德国人)研究和发明了有效的大规模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特(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的研究,首次命名“”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

  1923年 F. 普雷格尔(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费歇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德国人),F.(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美国人)发现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偶极距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德国人)从事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xx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和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的研究

  1954年 L.C.(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谱学理论并发明了电化学分析中的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 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机理

  1962年 M.F. 、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德国人)、G. (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英国人) 应用量子力学发展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中国台湾人)、

  J.C.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

  1992年 R.A. (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德国人)、M. 、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日本人)在大规模质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水通道结构极其运作机理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国)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研究了有机化学的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美国)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 固体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美籍日裔)、马丁•查尔非(美国)、(美籍华裔)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2009年 (美籍英裔) 、托马斯-施泰茨(美国)、阿达-尤纳斯(以色列) “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科学之最_我的精神家园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