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玉树:让专业人士先行
昨天,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通告,呼吁广大志愿者暂时不要前往玉树,理由是玉树地处高海拔地区,高原缺氧,加之地域狭窄,广泛涌入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同时,网上也回荡着类似声音:玉树地震,尽量让专业人士先行。
这些或官方或民间的声音,都传达出一种主张:理性驰援。这般主张,值得我们认真考虑。汶川大震之时,民间力量为抗震救灾贡献了重要力量,也催进了浓厚的志愿者精神,因而,在14日玉树地震后,各方人士爱心涌动,希望复制“汶川经验”,为玉树的抗震救灾尽一份力。无疑,这种愿望是很好的,但相比汶川,玉树显然有很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比如交通问题。从西宁通往玉树的道路,只有一条省道,而且沿途地质状况极其糟糕,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一旦涌入车辆和人员过多,这条生命通道将会遭遇交通瓶颈,而这种瓶颈,则会极大地延误专业人员和物资到达灾区的时间。还有,玉树平均海拔4000多米,初次前往玉树的人员,很多都会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志愿者贸然前往,极有可能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因为高原反应耗费原本就珍贵不已、稀缺不已的医疗资源。这一切,显然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
昨晚已有消息传出,青海214省道已经遭遇了交通瓶颈,而且,先期到达的专业救援人员,已有人有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这些消息尤其提醒我们:一定不能因为涌动的爱心而忽视了理性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就在读者翻开报纸的此时,距离玉树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已然过去了48小时左右。在过去的48小时中,除过数百位同胞殒命于废墟之中外,仍有数百位同胞生死不明。对于这些仍旧挣扎在残垣断壁之下的同胞,自此而开始的24小时,是救援“黄金72小时”里{zh1}的24小时。
虽然我们对于生命的寻找,不能止步于黄金72小时,但毋庸置疑的是,震后72小时的确是救援被困人员的{zj0}时机。因而,我们有必要珍视这比黄金还要珍贵的24小时,保持生命通道的畅通,让更多专业救援人员,让更多的救援设备和物资,能够迅速抵达震区,发挥作用,救出更多的生命。所以,为了那些仍旧挣扎在废墟之下的同胞,希望所有的爱心人士,都不要让爱心遮蔽理性,一定要理性地掂量前往玉树的脚步。
主张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并不是说我们在救灾的时候就抛弃志愿者,而是强调要发挥好志愿者的力量,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组织调配好这股力量,根据灾区的现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征召那些震区急缺的专业救援人员和医疗人员。而作为心怀爱心的志愿者个体,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好,赶赴现场的愿望诚宝贵,能形成真实的救灾力价更高。
尤需看到的是,我们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结古镇上,除过玉树县、结古镇,还有其他县、其他乡镇需要关注。虽然震中结古镇受灾最重、救灾压力{zd0},但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地方的救援。让人焦急的是,就目前信息来看,我们对玉树州其他县、其他乡镇受灾情况所知甚少。这尤其需要创造条件,起码保障通道,让救援队伍克服困难,找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披露出来,让后续赶来的支援力量能够快速地找到正确的救援方向。唯有如此视角下的应急机制,才能{zd0}程度发挥民间志愿者的效力。
面对如此大灾,我们悲痛,我们哀伤。但无论是民间人士还是专业救援人员,越是在这紧急揪心的时刻,越要心存理性,保持理智,要把举国之力用到点子上,而不是好心办了坏事,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