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源---枇杷与琵琶_吴道e域_百度空间

枇杷和琵琶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枇杷琵琶在古代可以通用。
       
先说一个《雅谑》中的故事:
       “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出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日: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这首绝句诙谐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声韵中规中矩,剥去它挖苦嘲讽的外壳,实在是一首好诗。
       
同样的雅谑,还见于明代苏州大画家沈周(石田)的故事。有一次,别人送枇杷给他,小札中也将枇杷写成琵琶,沈即作书答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沈石田先生的短札典丽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风,且连用两典,大概此公原想人一,哪知反而授人笑柄,这是沈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两则雅谑中的士大夫和大画家沈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写作琵琶,不免苛求过甚,说得重一点是只知其一_,不知其二。因为枇杷的得名是由于其叶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这乐器,专家考定乃防自汉代,秦汉之前既无枇杷之名,亦无琵琶之器(乐器)。后来,琵琶广泛流行,并成了xx的必备之物,因而,琵琶枇杷与xx便结上了不解之缘。沈老先生所说的自居易的《琵琶行》中司马(官职名)泪于浔阳的那首名篇固然干载传诵,传诵至今,而同时代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留下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的诗句(这里的女校书指的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官妓薛涛)
       
由于种种缘由,后来人们称xx居所为枇杷门巷,可枇杷门巷未必有真的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因为xx皆习弹唱,而琵琶又是一种雅乐)。又,妇女改嫁旧称琵琶抱,可见枇杷琵琶自古以来便难舍难分,把枇杷写作琵琶在古时是可通的。现代人当然不会把两者混用了。



郑重声明:资讯 【文化寻源---枇杷与琵琶_吴道e域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