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将xx“中国制造”走向xx- 王德禄和讯博客 ...
“物联网”的发展将xx“中国制造”走向xx [原创 2010-04-14 11:04:40]   

    4月8日下午,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举行的“下一代互联网与物联网高峰论坛”上联合发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对物联网产业链、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未来规模进行分析,有三点重要研究成果:

    {dy},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四大关键环节构成,并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

    第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

    第三,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报告发布后,在各大网络媒体引起强烈反响,新浪、搜狐、人民网等重要媒体对报告的核心观点予以全文转载,下面是我在这个研究报告所作的“所长前言”。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从信息处理到信息传播再到信息传感,信息发展越来越进入物质领域。要在进入该领域比较早的无锡迅速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温总理的这番话,揭示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也让无锡和“物联网”成为中国IT业界2009年的最热点。

    “物联网”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将公路、建筑物等物理设施与个人电脑、手机、家电、交通设施、IT设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普及、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必然结果,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在经济危机的笼罩下,奥巴马在就任后不久即将IBM2009年提出“SmartPlanet”战略纳入美国国家战略,无疑是看中了其中的技术战略地位、蕴含的无限商业机会和扭转经济衰退的巨大产业前景。欧盟的“i-2010”计划、日本的“i-Japan”战略同样将“物联网”针对个人服务放到了{dy}重要的位置。

    通过近期对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物联网企业已经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未来将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围绕个人应用的“物联网”产品已投入市场,如Apple和Nike合作推出的Nike iPod运动组件、海尔“物联网冰箱”、中国科技馆新馆的RFID门票等等。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上找到,从服装到电子产品无所不包。不管是制造业厂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厂商都需要重新考虑在“物联网”这一新的技术革命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商业机会,是否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中国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将彻底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本文为2010年第4期《企业研究报告》所长专栏

企业研究报告第230期

《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

目 录

1 物联网缘起及概念界定
   1.1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1.2 物联网相关概念
   1.3 物联网改变生活
2 全球视野下的物联网产业
   2.1 美国国家战略
   2.2 欧盟“i-2010 ”信息社会战略(2010-2015)
   2.3 日本“i-Japan”战略
   2.4 “感知中国”战略
3 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3.1 物联网产业链
   3.2 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3.3 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
4 物联网四大产业链环节发展现状与案例
   4.1 行业应用领域发展现状
   4.2 传感感知领域发展现状
   4.3 通信传输领域发展现状
   4.4 运算处理领域发展现状
5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区域发展及几个关键问题
   5.1 锡京沪物联网发展概况
   5.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物联网”的发展将xx“中国制造”走向xx- 王德禄和讯博客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