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腔热血的大学生到已超过10年工龄的某设计单位总工,侯劲(化名)对各供应商年底的公司年会及各个季度的新品发布会已经熟门熟路,不管是鼎鼎有名的外资品牌还是国内企业,吃饭抽奖必然是固定流程,小到U盘大到摄像机,一年下来总有各种各样的礼物收存。
这只是联络感情的家常便饭,行业内部所谓的设计费、上图费、使用提点费等等,都时刻拷问着工程师的良心。
最开始侯劲还对行业内部的一些黑幕愤愤不平,随着工作资历增长,也见怪不怪了。“就算设计师在
设备参数成为空谈
还在实习生的阶段,侯劲就听到某前辈理直气壮地说:“真是怀疑某些人总跟我说什么安全、谈什么质量,说什么能耗,那些话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设计选型设备永远不可能满负荷运行,放大一倍都不为过……”
假设一栋楼宇,本来所有负荷用电量加起来是X安培(A)的电流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按照设计,会预留15%的过载空间,也就是说,最终设计图上按理设计标注的电流是:X=(1+15%)A,但{zh1}侯劲在前辈所画的上,却看到设计标注变成了X=2(1+15%)A。
设计单位是靠技术吃饭的,如果因为设计单位的造成质量问题,那就等于砸自己饭碗。前辈告诉侯劲,画这样的图,里面的窍门是既保全了设计员本身出图没有问题,同时能保证供应商偷工减料后不会出事。
例如,本来所有负荷加起来用电量需要1000A的母线槽从低压柜向楼层供电,可是设计院略动指头,将建筑设计图上设计标注为2500A,甚至3000A,这就意味着开发商投资成本翻倍。但是,事实上这个项目竣工时,虽然供应商供过来的母线槽设备上标牌都标注着额定电流2500A,实际上用的却是额定电流1000A的设备。
而由于目前国家对于工程材料终端的质量监督还不完善,甚至有些领域是空白,验收部门并不知道设备中的猫腻,而且这样的设备往往3C证书和资质齐全。同时,对于开发商和消费者来说,也会非常满意用低于国内品牌的价格使用到“国际品牌”的这样一个结果。设计师与供应商的此类勾结往往“圆满落幕”。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审图的人不管吗?开发商难道自己不会提要求吗?”侯劲看着前辈直接修改参数,心里却产生疑问,建筑设计行业可谓“签字负终身”,设计人员难道不怕审图人员看出问题来吗?后来他才发现,在自己工作的此类大型设计单位,有些项目甚至可以自行审图,或者审图单位就在同座楼下,如果是第三方审图,同样也是可以勾兑的。
而现在的产品表面上都差不多,就算审图,也很难看出细节问题。例如,变频器根据负载不同而选择的功率要求就不一样。明明是轻载的,如果将其在上改为重载,变频器规格就上了个档次。再拿框架开关来说,业主要求为600A,设计方直接改成了750A,因为电网不稳定,瞬时电流有时太大,容易造成跳闸,甚至拉弧烧坏开关,有这样的解释,通常开发商或审图员就不会继续追究了。
甚至侯劲也学会了这句无往不利的话:“你要改可以,出问题我们没有责任。”
修改参数往往只能应付一些中小企业以及部分国有开发企业,现在许多正规的开发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设计人员甚至设计部门,往往直接在预算期就会跟进,优化方案。但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又让设计方“另有作为”。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在设计上不能写品牌,但是侯劲现在却总是接到合作单位这样的询问,为什么按照的参数找,通常就只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能满足参数需求?他明白,就算现在产品同质化很严重,但很多时候设计师可以将许多并不重要的参数也特别标注,让某品牌产品能够成为惟一选择项。
侯劲清楚,这样做的设计师往往肯定会首先拿到一笔“上图费”,只要把产品型号设计上去,一般行规是提成5%左右。虽然开发企业或者施工方很有可能仍会采用产品,但一旦项目上真正使用了该产品,设计师又会有另外的使用提成。再加上许多新产品性能指数都不完善,还有个别产品如基建的沥青添加剂、土工布、暖通空调等,都只能依靠设计单位上图,其黑箱操作大有可为。
让侯劲欣慰的是,随着行业内专业人才的增多,招投标环节的透明化,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建立,这一现象应该会逐步杜绝。(■吕佳琪/文)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