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

                                         ——元青花 “鬼谷下山”图罐 佳士得伦敦有限公司拍品

 

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
作者: 子尘  

   一、从胎质看,元青花的胎质一般比较厚重,它的胎土原料是高岭土、麻仓土或“二元配方”的制瓷原料。

二、从青花发色看,元青花的颜料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能深入胎骨。

三、从画风看,元青花的工匠是专业从事瓷器绘画的精英。

四、从器型看,元青花的造型优雅、大气、流畅。

五、应用古玉、字画等知识来鉴定岁月痕迹和艺术价值。

   本文认为国内民间元青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停留在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的争议已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具体深入地研究民间元青花。
元青花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是烧造工艺还是审美风格都可谓登峰造极。目前关于国内到底有没有元青花的争议已没有意义
,民间元青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元青花的出现学术界和收藏界是一个突然跳出的亮点,它的横空出世,它的渊源的扑朔迷离,它的收藏历史的断代空白,使得如何鉴定元青花成了莫衷一是的焦点和难点,以致出现以真当假,人为毁坏或流失海外的痛心现象。
   2004年底,在全球华人艺术品投资网站——“雅昌”的艺术论坛上,一位藏友贴出一只釉里红凤首瓶的照片招呼。我根据它的器型、发色和画
风等外观特征,断定其为元末明初的器物,但大多数藏友认为那是现代仿造的,于是争议纷起。为了掀起凤首瓶的盖头,揭开谜底给大家一个说法,我花了5000元从对方那里买下这只凤首瓶,又嘱他将它打碎,把碎片上传网站论坛,再把一半碎片寄过来,一时间舆论哗然。收到碎片后,经过对胎土受沁情况、“糊麻点”现象、凤首胎缝的岁月痕迹等分析研究,我 证实了这只凤首瓶确实为元末明初的器物。研究结论上传论坛后,不少人觉得受益非浅,但也有一些藏友认为砸碎一件古文物讨回一个说法的做法不妥当。我自己也觉得十分惋惜,但这个无奈之举恰恰道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的问题已成为收藏界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我认为元青花的鉴定还是有据可循的,以下结合结合馆藏的部分元青花藏品谈一些看法。
   一、从胎质看,元青花的胎质一般比较厚重,它的胎土原料是高岭土、麻仓土或一种叫做“二元配方”的制瓷原料。高岭土有滑腻感,易手捏
成粉状,干燥时有吸水性,潮湿时可塑性良好。麻仓土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含有若干高岭土、长石等岩状矿物,瓷化程度较高,透光性较强,不具吸水性。南宋中后期起,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dy}次原料危机,适合制瓷上层瓷石被采光用尽,而中下层瓷石却不适宜制瓷。后来景德镇人在麻仓山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粘土,即麻仓土,把它同那些中下层瓷石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叫“二元配方”的优质制瓷原料,

   解决了制瓷业的发展瓶颈。凭借这种“二元配方”烧制出来的优质瓷能达到晶莹润泽、白中映青的色调效果,这就为元青花的色泽奠定了基调。从雅昌艺术论坛上那只釉里红凤首瓶的碎片断面分析,它那受土沁形成由外至里渐次淡化的泥黄色,可断定其胎土为具有吸水性的高岭土。现代元青花仿品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其胎土已不是元朝时的材料,而是来自制泥厂的原料,用这些制泥厂的原料制成的胎土跟元青花的胎土大相径庭,很容易鉴别真伪。
   二、从青花色看,元青花的颜料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能深入胎骨。高铁低锰的钴料因为金属和泥土的比重不一样,在烧造过程中钴料会
向胎土里内陷,深入胎骨,结果使釉面摸之有凹凸感。本人藏品青花龙纹荷叶盖罐及青花海水纹三羊开泰花口盘就表现为青花颜色深沉,凹陷明显,深入胎骨,就很能说明元青花的发色特征。现在景德镇的青花仿品胎与釉结合很疏松,青花发色漂浮,色阶单一,青花表面看上去像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似的,在视觉上有明显的胎釉结合不紧密之感。
   三、从画风看,元青花的工匠是专业从事瓷器绘画的精英,绘画精美。追根溯源,宋元交替之际,宋室因战乱而南渡,北方磁州窑的制瓷精
英流落南方,他们带着精湛的技艺汇集在景德镇,所以元青花的画风大都纯熟老到,潇洒奔放,体现出一种联贯的神韵和整体的境界。比如本人藏品釉里红瑞兽云凤纹四系扁瓶绘画风格奔放,艺术性很强;釉里红凤首花卉带盖瓶画工潇洒奔放,为元釉里红的精品。这两款已在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由国内xx专家李知宴、孙学海等出具鉴定书。本人藏品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腹部的螳螂觅食图绘画极为精湛,笔法老到而传神。螳螂细爪有力,瞪眼觅食,静中有动,神形具备,特别是其两条长须,竟用青花来勾画,可谓工匠的神来之笔。本人藏品釉里红凤首梅瓶的绘画也极具创意,瓶盖为凤首,一半瓶身被纷披的羽毛所覆盖,凤鸟的身躯跟流线优美的奇特瓶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与缠枝牡丹相融合,构成奇特的造型,呈现出凤凰在牡丹花丛中展翅高飞的洒脱意境,画工极为潇洒奔放,为元釉里红中的{jp}。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先生在来访温州博古斋期间盛赞这只釉里红凤首梅瓶为他所见过的{zh0}的元器。另外,出口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元青花还具有构图丰满严谨、繁而不乱、富丽堂皇的特点。比如本人藏品青花海水纹三羊开泰花口盘绘画布局非常严谨,笔法万无一失,构图繁密而不凌乱,迎合中东阿拉伯国家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寓意吉祥的三羊开泰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从中可以窥见元朝社会本土文化与中东文化相融合的缩影。而现在呢,景德镇仿品的画工在瓷器上绘画不是一种创作,而是拿着蓝本刻意地临摹,笔法做作而生涩,毫无运笔的气韵可言,即使“形似”也无法达到“神似”。
   四、从器型看,元青花的造型优雅、大气、流畅。元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梅瓶、玉壶春瓶等沿续唐宋瓷器亭亭玉立的优雅形态
,如本人藏品釉里红凤首花卉带盖瓶、釉里红凤首梅瓶;同时还出现硕大、庄重、敦厚的大器,比如大盘、高足碗等,这跟中东地区人们手抓饭、吃盛宴和元朝流牧民族粗犷豪放的审美情趣有关。本斋藏品青花海水纹三羊开泰花口盘与土耳其馆藏的元青花大盘形制相似,口径达43厘米。现代元青花仿品则造型做作,比例失调,线条生硬。
   五、鉴定元青花还应该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元朝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文化风格复杂而多样。今天我们落实到对元青花的鉴
定上,任何以单一的思维或单一的风格来定调,都有失偏颇,会陷入“一点否定论”或“一点肯定论”的失实泥沼,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除了器型、胎釉、画风、发色等基本要素外,我们以为还应特别注意观察葫芦叶的变化特征。元青花在葫芦叶的绘画手法上大致分为形似葫芦、带刺葫芦、叶形葫芦,熟悉掌握这三种葫芦叶的微妙变化和绘画手法能为鉴定元青花的真伪提供依据。另外,鉴定元青花还需要运用古玉、字画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运用古玉知识有助于认识胎底、窑裂、缩釉等的受沁情况和岁月痕迹,运用字画知识有助于对瓷器的画风做出准确的艺术鉴析。这样的细节往往是理论中找不到的,非要从实践经验中慢慢积累不可。
   我们认为,从民间收藏不少元青花的情况来分析,元青花并非全都出自景德镇的中心御窑厂,不少品位不很高但确实是真货的元青花可能出
自御窑厂周边窑厂。另外,景德镇御窑厂里烧造不成功的元青花并非被砸成碎片,而是有整器留存下来,不过这些留存下来的整器多少都带有瑕疵。我目前收藏的元青花就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瑕疵,这些瑕疵是当时不能流传民间的理由,又是当时的工匠舍不得砸碎它们的缘由,还是它们能重见天日,流传到今人手里的原因。

   因此,应停止对关于民间有没有元青花的争论,民间确实存在元青花是不争的事实。之前的争议除了人们缺乏元青花的鉴定知识外,还被一些社会现象所误导。景德镇瓷器市场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真赝掺杂,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个盛产元青花的产地,当地瓷器商贩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民间根本没有元青花,如果有还得了!”你能相信吗?当你上手一件真实的元青花时,商贩却言之凿凿地告诉你:“这是我仿的!还是我几年前仿的!”你不觉得奇怪吗?既然“民间根本没有元青花”,何必又不断地xx?既然几年前就能仿出十分精美的元青花,为什么现在就仿不出来呢?景德镇还有更离奇的现象,比如把元青花真当假卖,价格竟然比xx品还便宜得多。当然,这些现象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但这些悬念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
   被世人目为稀世珍宝的元青花,就夹杂在琳琅满目的现代仿品中间,它们像沦落风尘的贵族那样沐浴在现代世界的阳光里,等待着真正识货
的人去发掘它们身上苍老而高贵的印记。景德镇的xx品往往被收藏界视为洪水猛兽,一些人面对泛滥成灾的xx品不知所措,继而对元青花真品也不知所措。所谓的“鉴定高手”或“专家”,往往就是那些不认识的或不能确定的一概推为仿品的人,仿佛否定率越高,就越能显出他们的学问高深——这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要说,民间元青花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能够鉴别的,如果你在景德镇一大堆真假元青花中看走眼,那只说明你的鉴定技术还没到家。

 

文字出处: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所思

刊登于2005年第2期《艺术市场》
萱草园主人 初稿时间:2004/12/10
{zh1}修改时间 2006/12/09

 

《正文》

   最近,山东省会济南举办了“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会前多有报道:“其中60余件元青花、釉里红、五彩、蓝釉白花精品大器,蔚为壮观,......”,在一次展览中出现如此多品种、数量的元代瓷器前所未有,会议非同寻常。会后,据会长刘凤君的《会后要述》表明:“大会期间展出青花器,经到会认真反复鉴定研究,专家认为大多数是元代典型器和精品,少数是明代前期的作品,还有小部分其年代待研究。其中25件元代瓷器,经收藏者本人申请,李知宴、孙学海等专家给予鉴定并出具了鉴定证书。”,同时,数名专家的鉴定认可签字赫然写在25件元代珍品鉴定证书上。为扩大会议成果,会后,这些珍品还预计自12月1日至15日在山东省博物馆公开展览两周。

    “瓷学在海外”是国内瓷界常感窘迫之事,不情愿却又难以回避。国内初次元青花研讨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元青花,可谓成果卓然,令国人扬眉吐气。数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到场演讲、鉴定无疑增添该会议的xx性,与会议报道中的60余件元代珍品一起,构成海内外2004年度瓷器研究的{zd0}亮点。从元青花研究角度讲,该会议在如何系统认识、研究青花课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培养国内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角度讲,借助本会议引导启蒙、加深学习,是国内青花瓷收藏走上正轨、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借助互联网,大量的会议、展览现场照片涌现在新闻网站及艺术论坛上,对于不能身临现场的瓷器爱好者来说,借助网络媒体无疑可以领略现场风光,补偿无法到会的遗憾。从数家网站论坛的照片现场报道来看,虽然拍摄技术参差不齐,但感觉数十件会议期间堂皇展览的瓷器中竟然无一件开门元瓷。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以现在景德镇仿古水平衡量,借助照片的拍摄模糊效果,xx品的缺陷可以得到不同程度掩饰,从而以假乱真。而会上许多“元青花”制作工艺粗糙、绘画呆板拘谨、青花毫无苏青明朗发色。水准到位的鉴别者不依赖视觉把关,仅用手抚摸也难以鱼目混珠。甚至称这些瓷器为景德镇现代xx瓷,相信仿者也会羞愧难容,更不要说是与历史瓷器制作高峰、绘画精湛的元青花相提并论。总之,网上报道照片与会议宣传大相径庭,若以网上资料衡量,该会议纯属儿戏,荒谬之极与《皇帝的新装》一般无二。

    许多该会“元青花”破绽百出,本文无法一一列举,仅就该会所定一对“元至正青花象耳大瓶”铭文(图1)与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图2)做简单比较。
   1.图1中至少可以挑选数个现代简体字,如“饶”、“炉”、“帅”等。从历史的角度讲,虽然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曾经使用过不同简体字,但若xx集中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器物中,却难免显得有些牵强。
   2.元朝时“路”下设“县”,“饶州”应为“饶州路”,从元代历史知识讲也有些牵强。
   3.图1中“饶州浮梁县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与图2“信州路玉山県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路、县不同,却乡里一致,过于巧合,不难引人怀疑。
铭文不仅是学者考证器物年代的主要凭据,更关键是触类旁通,以此加大研究深度。但通过图1可以看出仿者水平似乎过于低下。凭借图1铭文,即使对元青花绘画、发色、釉面特征毫无认识的人,也不应判断其为元青花,因此,这次会议鉴定极其令人费解。

                          ——“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展览中的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特写。

                                           ——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特写。

  

    毕竟笔者没有亲临现场,更无法上手仔细品味鉴别,由于会议期间的现场照片与《会后要述》及成果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令笔者忧心忡忡。六十余件元代瓷器,若是真品,足以使广大学者系统认识元瓷制作发展、弥补现今研究纰漏乃至推动今后瓷器研究,其意义可谓举足轻重,数位专家学者功劳大矣!若反之,则数位专家学者的鉴定证书岂不成数年内海内外{zd0}的瓷界骗局与笑谈?而那些虔心膜拜,远赴会场、省博参观学习的瓷器爱好者又岂不是本研讨会{zd0}的受害者?暗自思忖,无不令人痛心疾首、不寒而栗!

来源: 

 

(此文原作者版权所有  谢谢萱草园主人支持)

      

郑重声明:资讯 【【转帖】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