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 12580--作者:饶宇锋 申音_地天泰_新浪博客

“异种” 12580  2010-03-25  作者:饶宇锋 申音 来源:《创业家》
  
  核心提示:一家紧紧依附于中国移动的神秘民营公司,一伙被中国最xx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所力挺的创业者。它的创新基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从无“饥饿感”的它又能否在这条纠结的产业链中找到自己?
  
  文 本刊记者 饶宇锋 申音
  编辑 申音
  
  2010年元旦刚过,百度(Nasdaq:BIDU)新总部“搜索框大厦”七层,李彦宏办公室。
  “你真想好了吗?有特殊背景的公司一般难有大成呀”。李彦宏站起身,两眼笔直地盯着比他小2岁的李一男,这个14个月前刚刚被他揽至帐下的CTO是来向他辞行的。
  被国内TMT业界称为“技术天才”的李一男即将投身一家名字有点陌生的公司——无限讯奇。当然,伴随着中国移动铺天盖地的广告,你一定对其产品已经耳熟能详:“12580,一按我帮您。”
  事实上,李彦宏对于无限讯奇并不陌生。就在几天前,无限讯奇的首席运营官兼总裁龚宇(另一位互联网名人)刚刚宣布从无限讯奇离职,与百度共同投资成立互联网视频公司奇艺网。而去意已决的李一男则将在2010年3月1日正式成为无限讯奇公司的CEO和董事。
  无限讯奇有且仅有一家客户,那就是全球{zd0}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下文简称:中移动)。按照官方解释,它作为中移动{dj2}合作伙伴,承建12580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及运营支撑平台,构建国内{dy}个基于语音、互联网、WAP、短信、彩信、位置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门户。
  对于一心要从“移动通信专家”转型为“移动信息专家”的中移动来说,12580意味着未来的“移动携程”、“手机分众”甚至“电话Google”。但这样具想象力的事业,为什么强势的中移动不自己动手,反而如此倚重一家民营公司呢?
  更有趣的是,其创业团队中的多人与中国{zd0}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李一男也做过华为高级副总裁,甚至一度被视为“任正非的接班人”。另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是其{zd0}的机构股东。当然,你在其公司网页上看不到任何与创始人团队、股东相关的信息。
  背靠中移动这棵大树,无限讯奇表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据多方渠道向《创业家》杂志透露,2009年,其收入已跨过10亿人民币的量级,净利润超1个亿。而其概念形成至今才5年多,12580平台正式商用也不到3年。这样的表现,与创业板上最昂贵的公司神州泰岳(SZ:300002,它恰好也是中移动“飞信”业务的{dj2}合作伙伴)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它偏偏讳言上市(并为此解聘了一位失言的副总裁)。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这一群创业者充满进取心的商业设计表示尊敬。其“双向收费的赢利模式”——“一方面通过‘前向收费’,与中移动进行用户话费和信息服务费的分成;另一方面,实施‘后向收费’,即获取来源于排名、广告等业务的收益”的确让人艳羡不已。就在不久前,我们的一家媒体同行还将无限讯奇评选为“2009{zj1}增长潜力的商业模式”。当然,根据中移动内部资深人士的说法,直到今天它仍主要靠“一条腿走路”,即“前向收费”。
  《创业家》杂志在过去半年中,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还原这家神秘公司的本来面目。在我们看来,无限讯奇是一个“异种”。它攀附寄生于“大树”之上,即便在中移动合作的众多外部运营支撑公司、服务提供商中,其前瞻思维、创新能力亦独树一帜。
  同时,它的身上又集中表现了所谓创新的“中国特色”。即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几个长袖善舞的创业者,小心游走于特殊权力、垄断央企、实力民企的利益结合部,不断地嫁接各方资源,加以市场化的手段,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力图在博弈中实现各方的共赢。
  {wy}的问题是,这样一家没有生存压力,对资源予取予求的公司,能否在这条纠结的产业链中真正找到自己,成为一家强大的公司?当不确定的巨潮突然袭来,沙丘城堡的命运又会如何?
  
  
  “最坏的打算,无非是多一家类酷讯的网站”
  “中移动有一块处女地,我们告诉它可以来帮忙探矿,但是我们要探的这个矿不是大家已经有明确定义的金银铜铁,我们只能说这里面有一个新的宝藏,叫A。A的定义是这样的,但是A这个东西,我们根据之前的经验断定是存在的,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其实心里并没有底。”
  ——张志浩
  
  2004年年中,张志浩做了一个决定。他要结束在腾讯5年的工作。
  尽管就在此前不久,腾讯公司刚刚成功在香港上市,而31岁的他担任着腾讯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的要职。
  这听起来是个有点疯狂的举动。在这个每天可以“躺着数钱”的时候,张志浩却在想着另起炉灶。他觉得有一个更大的市场在等着他,那就是无线互联网。
  判断很简单:“有线互联网用了十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少数精英的玩具变成如今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过来看无线互联网,原来人们只用手机打电话,慢慢地开始用手机发短信、用彩铃、玩游戏、下载图片,手机也在从一个单一的工具,到变成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极大帮助的一个随身工具,{zh1}它可能变成你跟整个世界去沟通和工作的一个基础平台。”而他坚信这个进化时间会比有线互联网短得多。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实运营商与用户的交互是很多的,几亿的用户在运营商平台上留下了很多的痕迹或者说标签,闲置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或者不知道存放在哪里。它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那么更好地去了解这些用户,给用户提供除了基础通信之外的增值服务,可能是将来的一个可挖掘的宝藏。”
  张志浩认为自己就是最合适的“挖宝”人选。他是技术出身,最早在全国{zd0}的寻呼业务公司中北集团干过。1999年,因为请不起工程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冒充工程师来到中北调试设备。在机房里,马化腾教给张志浩怎么用OICQ。他敏感地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便怂恿中北的老总把腾讯买下来,事情未成,但张却成为腾讯前30位员工之一,后来一直与运营商合作良多。
  而腾讯,也许是全中国最擅长把“用户需求”转化成“货币”的公司。2004年腾讯上市时的招股书上显示,其31%的营收来自互联网增值业务,63%的营收贡献来自移动增值业务。而且,腾讯分给中移动和中联通两大运营商的收入比例仅在12%~15%之间。
  “当时,运营商还都是‘管道工’思维,就搞好信道服务和相关的计费服务等,那么其他的服务,就需要我们这种有其他行业背景和经验的人过来帮着一起做。”张坦言。
  换句话说,这个生意只有和运营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才有得玩。但凭什么运营商会跟你一个创业者一起玩呢?(“互联网基本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而移动互联网还是运营商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在中国无法改变。”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这番话代表了市场的看法。事实上,一轮轮残酷的“SP新政”,清晰地表明了运营商决意主导内容的经营和管理)
   张志浩需要找到更有说服力的合作伙伴。他不断接触各路朋友,其中一位是S女士(孙丽),曾是长期跟踪华为的媒体记者,深受任正非欣赏。而另一位年龄大的是T先生(田涛),资深纸媒出版人,手上还有家影视公司,《刀锋1937》、《大明王朝》这些热播电视剧都出自他手。据说,T还是任正非的私人顾问。通过他们,张志浩获得了中国{zd0}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的支持。
  当年9月,他们递交了{dy}份书面报告给中移动,但很快却发现这件事变成了一件无头官司。因为是全新业务,无法找到对口的部门,“我们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谈,讲我们的理念。最多的时候,同时接触的部门有7个。”张志浩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从{dy}天和运营商打交道就有心理准备,但其间的艰苦程度却超出想象。
  首先,他们想做的语音搜索服务,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实践。此前其他公司做的都是运营商已经确定要做的工作,合作方来负责供货、开发软件、运营维护等。但这事具体怎么做,运营商也不知道。
  “我们自己要坚信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方法论,怎么找到这个东西,找到了它怎么去形成一套商业体系,让它有价值,然后在过程当中,我们还要自己去投入资源,去买各种的装备来探这个矿。”张强调。
  其次,“别人跟运营商合作都是帮运营商干了活,所以运营商要付出成本给它。我们的话,是一起来开发这个市场,有的钱是运营商收,它结算给我,有的钱是我来收,我结算给它。”而且他们要说服运营商相信一点,“就是我结算给运营商的钱在不特别长的时间,会远远地大于它结算给我的钱。”
  “创业没有十拿九稳的事,关键时刻你必须去赌一赌。”张志浩说。最终,三人决定初期投入1000万元,除去个人积累,有知情人士向《创业家》透露,前聚众传媒的创始人虞锋、华为公司等也参与了早期的投资。(坊间流传的另一个版本称华为幕后主导了此事。华为公司和全球的运营商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全球多地尝试过增值业务服务。但鉴于国内的特殊环境,遂通过T和S找到张志浩,“借道”推动此项业务)
  在这段时间,张志浩自称做得最多的一件事还是调研:“我自己跑过去拜访过上海大众,拜访过一些做快销品的企业,拜访过各地的运营商,拜访过一些传统媒体的人,反复问他们说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实施,怎么样你们会觉得有价值,从广告主、用户、运营商、媒体、代理公司、销售渠道各个方面去找人谈这些事情。”
  他们还在中关村边缘地带的一间民房内成立了一家数据搜集公司,全国找了三十多家的代理商来帮忙做各种信息的搜集和加工。不过信息量不大,就是百十万条左右。因为资金紧张,张志浩没少跟代理公司谈理想:“我跟大家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意思就是我保证你不赔钱,但也别赚我的钱。”
  同时,他们注册了一个网站,尝试着利用手上的数据提供一些互联网、手机WAP上的服务,业务非常小,主要以测试需求为主。“我们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使无法和运营商展开合作,我们也相信无线互联网生活服务化肯定是有市场的,再不济,无非是互联网上再多一家类似于酷讯的网站。”
  而在此期间,他们的想法和操盘能力也赢得了一些背景更深厚的特殊人士的赏识,愿意在关键时刻为其背书。
  2005年下半年,中国电信通过整合原有的114查号、纸质黄页和声讯服务等业务,率先推出了“号码百事通118114”信息搜索引擎,市场反响非常好。对手的这一举措直接刺激了中移动高层。2006年夏末,已经将战略定位从原来的“移动通信专家”转变为“移动信息专家”的中移动,终于决定上马12580项目。
   “没有时间去发牢骚,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将之前手上的十几家公司重新整合,成立无限讯奇公司去参与竞标。心也一下子悬了起来。这么大的公司,谁知道会有什么变数?”张志浩声称共有二十多家公司参与竞标(但来自业内同行的另一种说法是,12580项目从未进行公开招标,只是有小范围的比稿,并很快就确定无限讯奇成为{dj2}合作伙伴)。
  直到今天,在电信业圈子中仍有一些疑问。既然中移动内部一再说“只要有选择,就绝不做纯管道”,为什么不是中移动自己或者是与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卓望信息集团(移动梦网的运营者)来做12580呢?
  按照张志浩的说法,关键原因有三:
  {dy},我们做的这种新尝试,它需要多行业的跨度。比如互联网、传媒的相关经验和积累,这个是运营商所不具备的。如果他们贸然地跨入一个新的领域,肯定是有风险的,那么不如找有经验的人,一起来做。
  第二,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做,而且我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情。比如我们做的技术平台,牵扯到庞大的数据库、复杂的搜索引擎技术、遍布全国的信息加工和梳理的团队,当然还有巨大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我们启动最早,事已经开始做了。
  第三,你得让中移动有钱赚。搭建整个商业体系、代理体系不是运营商所擅长所习惯或者他们所经历过的,而整个这套体系我能帮助他们实现。别人都是赚中移动的钱,而我们是帮助中移动赚钱。


 

理想如何“变现”
  “中移动是一家老总和中干都有很强能力、VISION清晰的公司,但它的问题在于其机制。这决定了它不能把一件事做到{jz}。在这样一个体制里面,你要获得重视,你就得把这件事给拼命做大。但你在获得重视的同时,有可能过度催肥它,超出了市场的接受能力。”
  ——某移动支撑公司的高层人士分析
  
  2007年1月,无限讯奇正式中标。
  中标意味着快速膨胀。
  按照中移动的要求,无限讯奇的平台必须在年底全面覆盖中国的31个省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各城市之间实际上的对接,整个技术平台建设费用需要由无限讯奇自己解决。而刚刚中标的时候无限讯奇所有员工加在一起也不过100多号人。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无限讯奇的人员一下子扩充了10倍。
  还有数据库,必须在半年内从百万量级发展到千万级的数量,投资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有2000万条商务数据,但这些都需要定期‘清洗’(专业术语,指数据的过滤和更新)。每一条数据的清洗成本是几块钱人民币,所以整个下来的运营成本是非常高的。”张强调。
  1000万人民币的初期投入也显然不够。但手握着中移动的三年{dj2}合同,无限讯奇在资本市场上就是{jd1}的香饽饽。
  通过新一轮融资,无限讯奇引入了一些重量级的投资方,传闻其中包括邓锋的北极光投资等。据业内人士推测,此轮融资规模应该不会低于3000万美元。
  与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118114的三级运营模式(集团+省+地市)不同,前者是集团成立号百公司负责全网运营和垂直管理,并设立相应的省市级机构,同时将业务权限下放,允许地方分公司自建本地信息库和销售渠道。
  12580采取的是“集团+省”的二级运营模式。从业务设计看,号码和品牌都属于中移动。用户以手机拨打,呼叫中心座席服务人员在内部LBS(Location-BasedServices-LBS,简称位置业务)数据库查询后,以语音+短信+彩信等方式反馈给拨打用户相应信息的服务。而无限讯奇负责中央信息库、商旅中心建设、信息专业运营和后向销售。
  “号百在早期经历的混乱让中移动的高层记忆犹新。一项新业务,将经营权力下放的直接结果就在责权不清,缺乏统一的思路。对于一项需要摸索的新业务,从服务到经营很容易就会出乱子。”一位电信业的匿名分析师指出。正因为如此,2004年11月,主掌中移动的王建宙在之后的新业务拓展上基本上都放弃了自营而选择外包式合作。比如飞信、二维码等新业务。
  该分析师认为这样的好处在于:{dy},与专业的合作伙伴合作,不仅能够尽量少地占用中移动本身的资源,还能够迅速启动一个新的市场。第二,中移动在与SP多年的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合作伙伴具备有效的控制力。当然,它的弊端也同样存在,这可能会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反正都是外包合作,当然得找自己信得过的公司”。
  北京金融街旁的一个小咖啡馆,一名中移动数据部的员工对《创业家》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段时间,整个数据部的同事都被调动起来为12580的启动服务,协调各省遇到的问题。每隔几天,张志浩都会带着他的技术团队过来协调解决方案。基本上都会到凌晨。”
  困难首先出在系统的对接上。无限讯奇开发的平台是按标准平台设计的,到了具体的工作环境才发现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中移动各个省采购的平台并不统一,超过二十个省是华为的设备,此外还有中兴、新大陆、亚信????即使同为华为的产品,因为采购进度不一样,版本也会不同。
  满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要求,对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来说,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中移动要求每个城市都要有无限讯奇的人员做落地支撑,有的甚至希望这种支撑能做到县。全国一共有2800多个县,实在没有办法,我就想办法跟移动的领导沟通,县还没有足够的业务量,商业价值没那么大是不是可以晚点上。这个沟通的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为什么?过去所有合作运营商一贯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它的各个省都是独立法人。比如说某个省的某个二、三级地市,他会找到我们合作经理说,你要在我这儿放几个人,跟我做什么样的事情,他是不用经过一级一级绕到他的领导来找我,他可以直接向我们发布命令。结果就是在每个城市都是一场博弈。”张志浩说。
  更大的挑战在于,对于这个集团统一规划集中运营的“一类产品”,同时又是外包运作,还得依赖各省公司做营销和客服,该如何制定具体的业务管理办法。
  “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大家对这个平台都充满期待。业务最多的时候统计居然有四百多个,整个团队都被搞得很疲惫,于是就想办法精简业务,把业务{dy}次从四百多个精简到八十,然后又逐步精简使业务门类越来越清晰。我们又和移动数据部的同事反复协商,确定了一些原则让大家共同遵守,这样的话保证大家的思路是一致的。要不然一百多个领导都来下命令,这事就没法干了。”
  最终,12580平台有惊无险地在2007年的10月19日正式上线并投入商用。其中,中央信息库可以支撑全国4000以上座席查询。各省公司共启用座席3200个,话务员4400名。商旅中心也签约4100家酒店,16家航空公司,8家银行,专业话务员400名。
  接下来,压力转移到了中移动。(有移动内部员工发帖子:12580业务还算实用,但刚开始推出业务就给我们下了一个月上万的指标。怎么办?自己员工打吧。每人每月打400遍12580,问车次、票价、订宾馆啥都行。卡就40张,一个号得打10次,问得12580都烦了,也知道是自己人打的。感觉像过家家呢,自己人哄自己人玩。据说有的难友实在没话说了,{zh1}说了句:“我也不知道问啥了,你猜猜我媳妇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吧。”)
  因为,中移动和无限讯奇所签合同中有所谓“保底费”的条款。打个比方,无限讯奇所建的后台支撑系统理论上如果能满足每月1亿次的查询量,但你现有的查询量可能只是每月1000万人次打这个电话,那么系统“吃不饱”就只能空耗。为此,双方要商定一个“保底费”,即无论业务收入如何,运营商每年必须向无限讯奇支付的{zd1}费用。在基本的保底费之上,再根据查询量来划分各自的分成比例。换句话说,你的话务量上去了,保底费也就相应摊薄了。
  从2008年开始,中移动将12580列为营销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并将其与手机报、飞信、无线音乐一起列入公司内部的KPI考核,两大具体指标为:“12580接入号的拨打用户数”与“成功查询中央信息库信息的次数”。为了完成指标,有些地方分公司甚至要求手下员工必需拨打12580。一则流传于互联网上的笑话:某移动公司要求手下员工每月拨打40次12580,不能超过50次,更有甚者“要求打300次,我们的变态同事打了1260次,热线打半小时都打不进去”。
  中移动为此可谓不惜血本进行促销。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如果采取复合计算的方式,中移动下面各项业务中,单位用户成本{zg}的是139.com社区,每xx一个注册用户需要50元人民币。12580次之,其单位用户成本也相当于139.com的2/3左右。
  更大的矛盾在于,12580采取了集中运营的模式,业务管理原则中明确要求各地不得自建本地信息库,但12580综合信息业务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必须具有更加本地化和动态化的特点,因此在信息的采集、汇集、分析上有非常大的工作量。
  “做一个静态的生活资讯地图是很容易的,但做一个动态的生活资讯平台意味巨大的投入。你可以想想那些只做地图导航的企业,每年光更新就需要几个亿。”一位了解内情的匿名业内人士指出。显然,没有114电话黄页的多年积累,仅仅依靠人工采集和购买,无限讯奇对于这样的海量工作既无心也无力,这导致12580中央信息库的信息准确率一度只有70%多。
  除了信息查询外,12580商旅预订类业务都由无限讯奇统一运作。集团对于各省市预订类业务既没有市场发展指标的考核,也没有服务质量的考核,压力的缺位造成了服务质量的平平。而对手携程正是以精益求精的服务著称。
  根据中移动内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12580实现了1.43亿次的查询量,用户数达到5620万,都大大突破了KPI指标。但除此之外的数字并不理想,来自后向销售的收入只有区区210多万元,前向收入1400万元,商旅服务的收入4700万元,而这些收入还将按照合同商定的比例双方分成。当然,无限讯奇实际拿到的钱远不止于此。更让中移动不爽的是,12580拨打的话务量和收入都只有118114的1/10,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
  “运营商毫无疑问有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好比是一种核能,这种核能能帮你做很多事情,但是这种核能如果你把握不好的话,也会出问题。”张志浩坦言。
  而在前述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业资深人士看来:“12580犯的是资源型企业的通病,业务管理能力太差,不擅取舍。12580能同时做好那么多事吗?做不好!但它必须往大里说才行。”
  
  
  
  电信级新媒体
  “无限讯奇最小、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很容易走上大规模做加法的道路,这是创业企业很容易犯的毛病。我的职责就是理清思路,做一些减法,清理一下业务团队,然后在清晰的结构上再做加法,比如媒体业务生活播报。把原来有空缺的地方补上,把累赘的地方减下来。”
  ——龚宇
  
  2008年12月,中移动专门针对12580召开集团业务会议,高级副总裁鲁向东亲自主持。
  核心议题是:如何加快发展12580,同号码百事通进行差异化竞争。
  在这家拥有5亿用户数,年利润超过1000亿元的大公司看来,任何一个“正式商用”的新业务,其营收如果在三年内还不能突破10亿元的量级,很难再被视之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
  但张志浩最初用来打动中移动的理念:语音搜索引擎或者说“电话Google”,实践起来却举步维艰。在中移动研究院内部的博客专区上,对此争论颇多。
  为什么?首先,生活消费的垄断信息平台不是一个两三年内能做到的事,“118114是基于电信黄页多少年的积累。一个餐馆的固定电话就意味着一个固定位置,这是它的xx优势。尽管118114的总体投入可能还不如12580,但后者中央信息库的更新速度要差很多,到现在没有找到好方法。”上述那位精通此行业的匿名人士分析。
  其次,“我要找什么”只是一个决策链条中的一环而已。从客户获取信息到{zh1}的购买,还有很长的过程。必须有{yl}的数据挖掘技术,才有办法做xx匹配,“我们经常在客户不需要的情况下发送广告信息,达不到推广目的反而变成短信骚扰”,移动内部的人自己也坦承。
  {zh1}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投入产出比。“我在辽宁打12580,我要的四星级酒店根本不在它的数据库里。它根本没采集,但携程、艺龙都有。但它如果把辽宁的信息都采集了,又带不过去那么多用户,那它投入又浪费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只能从外部来打破它。”记者在长沙的体验验证了该位业内人士的说法。无限讯奇不缺钱,但它毕竟不是中移动。
  而搜索引擎这一模式的成立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用户业已形成的使用依赖。“赢家通吃”是“注意力经济”的一大规律。很不幸,先跑两年的118114,2008年呼叫接通量已超过14亿次,号百类信息服务收入47.87亿元,同比增长44.6%。
  鲁向东拍板调整定位,发挥中移动用户数量巨大且终端便携的优势,做“信息资源的编辑者、整合者和分发者”,全力把12580打造成“电信级新媒体”。同时重点运营“优惠、优选信息”,从信息搜索向信息服务顾问转型。
  2009年初,有着丰富门户运营经验的原搜狐COO龚宇被挖来担任总裁。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dy},重新调整组织架构;第二,打造中移动电子杂志{dy}刊——《12580生活播报》彩信杂志。
  龚宇从入职第二周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将原有业务重新调整成四大事业部,即手机媒体、无线增值、商旅业务、搜索业务。
  砍掉最多的是基本语音查询业务,因为这些带来不了收入。还有一些前向信息产品,比如星座频道等,“卖电影票、卖火车票、卖鲜花等不赚钱的预订服务也被砍掉,这些电子商务业务将来可能确实大部分会有前途,但是放在现阶段这个公司就会没前途。”龚宇认为。
  调整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无限讯奇迎来了创业以来{zd0}的离职潮。一位离职员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移动的人和我们不对付。公司内部也很混乱,人心惶惶,经常整个部门被拿下。”
  调整之后的四大业务都是能带来现实收入的,而且互相之间差异性很大。比如话音搜索查询业务属于分类广告,生活播报的广告属于品牌广告,商旅业务走预订返点,无线增值是诸如全能助理、营养百科等短信产品。
  敏感者还注意到,龚宇(张志浩退居幕后)对外公开发言时,不再多言语音搜索,而是大谈“无线媒体”的前景。
  但为移动梦网提供运营支撑的卓望信息集团一直也在做《手机报》,这同样是集团的重点业务,而且卓望是中移动(香港)直接投资的,业务冲突似乎不可避免。《手机报》和《12580生活播报》到底有何不同呢?
  按照龚宇的说法,仅就内容而言,前者偏新闻热点,后者重生活服务资讯。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户Pull(拉动),通过短信订阅,收取的是前向信息服务费。而后者,则是以12580主动Push(推送)为主,初期免收信息费,再逐步双管齐下,向个人用户收信息费和向企业用户收信息发布费,并以后向收入为主。这是典型的媒体模式。
  “中移动找一个合作伙伴,它要的是合作伙伴的长处,而不是说从中移动自己能干的事情中分出去一部分干。中移动的收入来源全是前向收入,它是做消费者市场,我们要做企业市场,从企业那收费。”但龚承认直到2009年,无限讯奇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前向收入(通话费和信息费)的分成。
  换言之,运作“电信级新媒体”,无限讯奇{zd0}的短板还是广告销售能力不足。
  但以执行力文化著称的中移动已经不能再等,它们专门成立了跨部门跨省市的“虚拟工作团队”,调整原有后向分成模式,给予各省分公司更大的业务经营权。
  此外,中移动也把内部KPI考核指标调整为以收入和用户数为主,并对重点六省(12580业务发展{zh0}的,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四川)的考核指标分解得更细,目标是2009年实现前向产品收入过4亿,后向收入1.2亿。
  依靠强有力的营销拉动和服务的精细化,根据《创业家》获得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12580的信息查询超过2亿次,发展后向商户约35000个。生活播报的后向订单数672个,后向商户数482个。在王建宙的2009年中报董事长报告书中,首次提到“无线音乐俱乐部、飞信、12580服务客户实现规模增长”。
  2009年末,xx博主王峻涛(老榕)在一篇名为《12580:令人欣喜的一小步》一文写道,“在坚持不懈地12580后,他发现了12580已经有了令人欣喜的一小步,而这可能是移动商务的一大步”。而业内流传的说法是:2009年,无限讯奇的收入已经达到10亿元,利润超过1个亿。但是,中移动还能容忍一个依附自己赚钱,而不能帮自己赚钱的公司多久呢?
  “明年{zd0}的挑战就是要后向收入能够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然后在总收入中比重较高。”在2009年12月,张志浩和龚宇共同接受《创业家》采访。尽管他们不肯公开具体营收情况,但透露“广告销售已经实现了千万级大单的突破,并且有了奔驰这样的标杆客户” 。
  
  12580是一个产业,不是一个公司
  “12580并不是一个特例,中移动推的任何一个业务,后面都有一个支撑公司。它们其实是真正想做新业务的,有利益驱动力。但如果一项业务过度集中在少数企业少数人身上,它的发展速度就决定了该项业务的发展速度。”
  2010年初,龚宇走了,李一男来了。
  这让刚刚在12月份完成采访的《创业家》记者感到诧异,而对于我们的疑惑,一向直言快语的龚宇也并不避讳:“无限讯奇做的事肯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业务,但有太多的东西你无法控制,不好玩。而视频网站同样会是一个很大的生意,并且这种创业的过程让我兴奋。两相权衡,我选择后者。”
  但李一男是个技术出身的人,过去两年他在百度主要负责的就是移动搜索和下一代广告计费系统。难道这意味着12580重回“电话Google”的老路吗?毕竟现有12580平台内的各项业务,正逐步偏向于应用,这与118114的信息搜索查询有了明显区别。
  今天的12580正处于“从用户化到货币化”的关键时刻。2010年也将是无限讯奇能否与中移动续签{dj2}合同的关键之年。
  背靠中移动的巨大用户资源,它的四大业务几乎每一块都可以支撑起一个足够大的上市公司。但究竟以哪一个为主呢?它的业务成长,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目前的“营销驱动”,而依靠真正的“用户黏性”?
  所有这些问题,12580都需要给出答案。因为除了上文反复提到的号码百事通,中国联通也推出了自有的语音导航业务10191,三大运营商已经齐聚于此,竞争正在进入白热化。
  2009年上半年,号码百事通的业务收入逾33亿元,同比增39.7%。而在号码百事通业务收入排名中,排在{dy}位的是信息发布业务,第二是通信助理,第三是行业首查,第四才是商旅服务。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将其评价为:“号百业务就是中国电信为长远发展提前播下和培育的一颗种子,未来的号百业务将会成为拉动中国电信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神州泰岳(这家以运营移动飞信业务为主、高度依赖中移动的公司)成为创业板首支百元股。很多人也在好奇地猜测,无限讯奇这家几乎有着相似成长路径,而且共生关系比神州泰岳更紧密的民营公司,在未来的资本市场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呢?
  “至少在海外,12580是没法上市的。上市以后,财务报表就必须公开,你后面的股东都得公开。而且你就这么一个客户。其实,上市不上市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不能分到钱。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做得很大。”前述那位资深的业内人士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是你来做12580,你会希望把它带到什么方向?”《创业家》记者追问他。
  “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失望。12580其实是一个产业,不是一个公司,尤其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如果我来做12580,我会首先关心谁要我来做12580,它要的是什么?创业的人千万不要想太大了,玩大了容易折????”这位“老江湖”如此答道。
  此前,传闻对无线广告业务耿耿于怀的分众传媒有意入股无限讯奇。而在北京的分众液晶屏下方,业已嵌上“更多商家信息与优惠活动可直接拨打12580查询”的铜牌标示。
  (今天的12580正处于“从用户化到货币化”的关键时刻。2010年也将是无限讯奇能否与中移动续签{dj2}合同的关键之年)对于明天,张志浩不愿多谈,他说:“光靠资源就想存活的公司,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公司。最重要的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在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正中挂着一台很醒目的液晶电视,上面实时地显示着12580平台上的各项业务量,不断变化的数字有如《黑客帝国》中的数字雨。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异种” 12580--作者:饶宇锋 申音_地天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