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新是{zd0}竞争力——勇闯红灯的李书福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鞅》

李书 福:男,42岁

富:18.23亿元人民币

名:2005年福布斯富豪榜第83位

公司名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主要产业:汽车、教育、旅游



作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的李书福,至今仍保持着穿工作服,在食堂吃饭的习惯,他一直将工作视为{zh0}的娱乐。19岁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非常笨,但之后,通过工作成绩他逐渐认为“自己原来不笨”。后来他竟对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请给我失败的机会吧!”



开小相馆

1963年6月,出生于浙江台州路桥李家村的李书福从小就有些调皮,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但这个成名后常说自己是台州路桥农民的李书福,上小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名字“李胥福”太绕口了,就给改成了“李书福”,取意为书生有福。1982年,他高中毕业,由于3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便在家乡台州开了一家小照相馆。

“我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农民。不怕穷,不怕苦,想致富!” 敢闯敢拼,豁得出去,如此洒脱的李书福说这成为他开相馆的最初想法。{dy}笔本钱是做小生意的父亲给的,“当时父亲给了120元”,而作为“吃饭本钱”的照相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李书福自己动手组装的,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说是一个“兼容机”:买一个镜头,再买一个装胶片的东西,齿轮就自己做。闪光灯也是找人做,连反光罩也是找乡下敲铁皮水桶的工匠敲的。商店里1000多块钱的东西,自己只要几块钱就搞定,而且效果不错。

“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但会讲故事的人,把这段创业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来,同志,拍个照片吧,你看这假山多美呀!留个纪念吧!”

不怕苦不怕累的李书福就这样照了半年,存了800元钱,正式开起了照相馆。而给别人照相之余的李书福还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他,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xx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于是,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这时的李书福开始靠自己特有的技术赚钱了。“我选的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在“垃圾”中提取金银的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由于这个比照相赚钱更快,而且自己的这项技术{dywe},李书福想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不少钱,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返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在{yt}下午,李书福去当铺把相机也当了。那相机九成新,老板出50元。他真想给那老板一耳光,但一咬牙,还是接过了50元纸币。



冰箱梦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很快到了1984年。在后来李书福的简历中,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现在看来,李书福产生开这个冰箱配件厂的念头有些不可思议:

那天他的皮鞋破了,下雨的时候漏水,他想找个家庭鞋厂订做一双,又便宜又牢实。他找到一家鞋厂,4个工人却在做异型铁片,说是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在与他们聊天中,他发现这小小的元件来钱更快,而且供不就求。他心想自己也要开个这样的厂,心里一高兴,这天他连鞋子也忘记订做了。

很快,李书福就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工厂,工人和厂长就一人:李书福自己。开起了自己的工厂后,李书福整天坐在厂里的小木凳上琢磨,在老虎钳上夹、锤、钻、洗、磨,然后提着个大帆布包去台州的冰箱厂。冰箱厂离他家不远,坐公车,一个上午可往返两趟,生意很不错。初尝甜头的李书福后来就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正式成立了石曲冰箱配件厂,由李书福出任厂长。

当时冰箱市场的供不应求带动了制冷元件产业的发展,李书福的这个冰箱配件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只有产品一送到冰箱厂,冰箱厂直接用现金收购。时间长了,喜欢自己琢磨的李书福也逐渐摸透了除冰箱最关键的“蒸发器”之外的冰箱所有部件。这使得工厂的产品种类也从小配件一直做到一些核心部件。一来二去,李书福的小厂从几百元搞成了几千元,几千元搞成了几万元。审时度势的李书福看准了这一商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生产冰箱。这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这种事,在当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李书福想得出,说得出,还做得出。

但此时的李书福对冰箱最关键的“蒸发器”还一无所知,自己生产冰箱谈何容易。面对这个难题,从小爱动手动脑琢磨的李书福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像当初自己组装相机一样,动起了“歪”脑筋。一不做,二不休,李书福把一块黑铁的“蒸发器”放在床头柜上,对着图纸研究了一晚上。第二天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反复干,但还是没有斩获。{zh1}他宣布:这东西光靠自己硬还不行,得找专家去!

1986年,李书福到上海请教专家,专家三下五除二就给攻克了技术难关。回到台州,李书福便找了个化工厂同学,帮他做实验试造冰箱蒸发器。没想到,这一试蒸发器就搞成了。李书福把自己造出来的蒸发器提去卖给台州冰箱厂时,把厂里的人吓了一跳,以为这家伙是个机械兼化工天才。很快,李书福靠自己研发、生产出的电冰箱蒸发器赚得不亦乐乎,逐渐成为浙江省xxxx的制冷元件供应商,连上海、山东几家冰箱大厂都请他做配件。同年,李书福便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

当时,由于刚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冰箱市场正呈饥渴状态。北极花冰箱在很多市场纷纷脱销,品牌逐渐得以建立,李书福也一年净赚200多万元,在万元户就很吃香的那年月,这数字简值就是天文数字。这还不算,直到“1989年5月,北极花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此时,年仅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李书福,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了。

尽管此时的李书福并不满足,但让他伤心的事还是来了。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电冰箱厂,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这就意味着关门,而此时的北极花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面对关门的结果,李书福气得想哭:“我生产商品,不走私不贩毒、不受贿不贪污,为什么不准我生产?”但哭也没用,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垂头丧气地关了门。

而现在谈及此事,李书福总是痛心不已。因为现在国内冰箱行业的xx美的、科龙等,当时也同样没有上国家的定点目录,但它们还是通过各种办法坚持生产了,并终成大器。这使得李书福认识到:国家的产业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有些“红灯”只是暂时的,只要是顺应潮流的事业,认准了再困难也要坚持到底,“红灯”虽然不能硬闯,但缓行等待时机或绕道而行也是可以的。



南下祸福

冰箱厂关门后,伤心不已的李书福南下深圳大学读书,想潜心学习经济管理。这是李书福{dy}次外出学习,到目前为止,他分别在深圳、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过,他能说一口较流利的英语。

在深圳读书期间似乎并没有给李书福带来多少乐趣,读几个月后,他发现读大学简直是活受罪、受活罪,该学的学不到,不该学的要背一箩框,浪费青春,又浪费钱财。于是不甘寂寞的李书福又开始谋划起做点什么生意了。

寝室里同是自修生的几个人都是有来头的人物,要么有钱要么有背景,几个人想把寝室装修一下。说干就干,于是几个人一起上街买材料,东打听、西问问,在装潢材料市场上逛了一番。一心想再做点生意的李书福逛市场时便多了一个心眼,他发现这些装潢材料基本上都是从外国进口的,直觉告诉李书定这行业很赚钱!回到寝室,几个人讨论起这个产业来,越说越激动,李书福心动了。

心动不如行动,李书福随即返回浙江台州,联合兄弟开始重新创业,生产这种材料。1991年,李书福回到老家台州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吉利建筑装饰材料厂。装饰材料厂从外国进了些机器开始生产,皆做xx产品,生产出中国{dy}块镁铝曲板和铝塑板。

在“洋品牌”的进口高价衬托下,国产的镁铝曲板和铝塑板占了很大的优势,刹那间征服了中国大部分市场。以国美名字命名的建材自然也为李书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直到今天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不仅如此,从那时起中国装材渐渐发展成一个产业,同样精明的其他浙江人,一看李书福开装饰材料厂有这么惊人的利润,也一哄而上,活活地把一个浙江省做成了一个中国{zd0}的装潢材料生产基地。

没有钱的人想有钱,而有钱的人想有更多的钱。再次创业成功的李书福比以前更有钱了,于是又想进军其它行业了。

1992年前后海南房地产热潮正猛,其实在1991年李书福开始生产装饰板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海南的房地产热了。信心十足的李书福,没想到这次进军房地产会成为他{zd0}的商业失败。“海南地产热那一段,五六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

李书福在海南进行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做了些什么项目,李书福很少向外人谈起,在他个人的介绍中,这一段也被省略。海南房地产的失败,李书福说,给他{zd0}的教训就是:“我只能做实业。”



踏板摩托

自称只能做实业的李书福并没有被眼前的失败吓倒。

1993年李书福去一家大型国有摩托车企业参观考察,看见摩托车产销两旺的势头,李书福就提出为该企业做摩托车车轮钢圈配件。对方老总听大笑说,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配件不是民营厂想做就能做的!

天生不认输的李书福一回到公司就提出要自己制造摩托车,这自然引来反对声一片,但决心已下的李书福就有一股犟牛劲,非做不可。造摩托车,李书福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他跑到国家机械部,请求批准同意生产摩托车。可机械部的大门,他进都进不去,只好隔着门跟里面的一个在扫地的人对话。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书福回到了台州并没有气馁,想起北极花冰箱前车之鉴的李书福,吃一堑长一智,他想到了“绕道”而行借“腹”生子。李书福找到临海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签了个字面上叫“协作生产”的协议,所谓的协作生产说白了就是李书福生产一台就给他们几百块钱,而仅这一项收购生产权,李书福就付出了数千万元的代价。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年。直到1998年,国家机械部才留意到他们,在让他们兼并台州一家负债6000万元的国企之后,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生产权。

其实在决定生产摩托车之前,李书福对摩托车一窍不通。但自从创业以来,从未放弃组装相机得来的经验,一旦遇到难题都会使用“依样画葫芦”加“改良”的方式。李书福生产摩托车时,首先买来样车拆了以后看原理,“拆了以后,我把它按照市场需要改了。不是模仿。从根本上来讲,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新鲜事物感悟。”李书福这样评说自己的“进化”能力。” 而改良后的低价摩托车非常受欢迎。

就这样,李书福一边做装饰材料,一边干摩托。用了7个月时间,研制出中国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又研制成功了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取名“吉利”。接着又与中国{zd0}的摩托生产国有企业——重庆嘉陵强强合作,在台州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又开发出中国{dy}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台湾的同类摩托车,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销量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

“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其实在李书福身上,创新更像是在“闯新”——闯进新的领域,被封锁的新领域。对李书福来说,技术的门槛再高,他都可以无师自通;但是体制的“坎儿”却很难超越。显然,与小心翼翼绕过政策障碍的艰难相比,李书福造出中国{dy}部踏板式摩托车算不了什么,前者更需要智慧、策略以及耐心。



民营汽车

李书福说,他从小就喜欢汽车。小时候他们四兄弟的床下,全是用泥巴做的汽车,高兴的时候还用绳子牵着满地跑。为此,他们还老挨老爸骂。

造汽车,其实在1989年李书福在深圳学习时就冒出过这样的念头,还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我看了一下,并没有多少东西嘛。”李书福这样说。但那时还只是一个构想,条件太不成熟了。

后来,李书福看见当时中国摩托车市场大,前景好,才决定先生产摩托车。1996年刚准备造车时,李书福买来了包括奔驰在内的几辆名车,自己把这些车拆了,然后托人从香港买回奔驰的零配件开始组装。而到了1997年,在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圆梦的坚强后盾之后,李书福觉得造汽车的条件渐渐成熟了,便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

李书福一个人想造汽车,和其他三兄弟商量,遭到了反对。李书福对他们说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xx言论:“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简单地讲就是这样。”

他甚至说,造汽车不比生产照相机难,甚至照相机生产工艺还精密些,生产汽车和照相机只是投资规模和生产线等具体问题的不同。但现在的李书福却说:“造汽车其实很不简单,不然世界上为什么就剩下这几家,汽车集成性非常强。”

李书福造汽车的想法提出来后,“出于尊重我的考虑,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1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才。可他把整个吉利摩托车厂员工的档案翻了个遍也没找到懂汽车的人,只发现三个人是汽车厂来的工程师,这使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三个人叫到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说:“我想生产汽车。”此话一出,三个人惊呆了。已经过大风大浪的李书福早有所料,说:“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公司内部通过造汽车的想法后,为了弄清造什么样的汽车、怎么造汽车,李书福跑到全国各地,看个体户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车。跑了一圈后,李书福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用玻璃钢,造“奔驰”。李书福买了好几辆奔驰来研究,又从香港托人买回奔驰的零配件……1996年,李书福造的{dy}部也是惟一的一部“奔驰”下线。

这辆“奔驰”用红旗底盘和发动机,上面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做出来以后,跟奔驰320一模一样,非常漂亮。提起这{dy}辆奔驰,李书福至今还很兴奋。那时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结果还真的有不少人前来问价。但这辆样车送到有关部门时,被告知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知道此路不通的李书福决定从实际出发,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而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则至今还在临海的工厂里。

从这之后,李书福决定还是采用传统工艺,一切按照别人成熟的工艺、平台、技术、零配件来生产汽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出的车的质量。于是,李书福带着三个人,跑上海汇众汽车零配件公司去请教专家被碰了一鼻子灰。李书福又到一汽研究所,请求专家支持,“研究所的领导明明知道搞不起来,但是,他们愿意用我们的经费,把这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来搞。”就这样研发设计问题给解决了。

接下来,李书福又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遇到没有“目录”的障碍。但李书福在为生产权奔走呼告的同时,也像造摩托车一样,绕着弯先做起来。

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书福在浙江跟一些四川朋友吃饭聊天。李书福发牢骚说,他想生产轿车,但就是生产权解决不了。这时,有一个人说,他有一个朋友,是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监狱下属汽车厂的厂长。

后来,李书福去四川德阳找到那家监狱,建议生产“奔驰”。结果机械部不准生产“奔驰”,要想通过,得搞一个不像轿车、哪怕像拖拉机的。后来,李书福把夏利改了让他们去上目录,结果顺利通过了。很快,吉利和德阳监狱就这样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998年8月8日,吉利自主开发的“豪情”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zpy}的“电喷车”。而上吉利汽车上目录则是三年之后。

在生产汽车的同时,李书福时刻不忘要拿到吉利汽车真正的“准生证”。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失败的机会吧!”李书福不解:“国家为什么不把我们作为一个民间造车的试验田?如果成功了,可以为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借鉴和经验,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国家承担一分钱。争论那么多做什么,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wy}标准吗?”

而政府的考虑是,指望着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依靠刻意去扶植的大集团去抵挡跨国汽车巨头日后的大举进入。毕竟好的大汽车集团一年下来也有几十个亿的利润。

但李书福的呼吁并没有白废,2001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前的10天,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车榜上有名。李书福以特有的耐心和力量,在先取得市场认同的基础上,最终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同时,李书福也成为中国民营轿车{dy}人。

如今,吉利集团经过19年艰辛努力,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饰材料、旅游等领域的{gjj}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



李书福关键点金术

1.敢为天下先。

从冰箱配件厂到生产电冰箱;从造摩托车到出品轿车;从办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到建北京吉利大学,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红头文件许可下干的。

李书福有一句名言:“少谈点金钱,多谈点精神。”这句话高度总结了他获得财富的经验。为天下之先,说来容易,但做起来谈何容易。但让人称绝的是,李书福能做到违规而不违法,自身平安无恙,这是现阶段特殊环境下磨练出来的功夫。这需要胆略和魄力,更需要创业者对国家形势和政策变动的准确前瞻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李书福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把小平理论学得很通的,我是专门拿着小平理论的书{yt}到晚在看,我对来对去看来看去,要高举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吗?那些不好的东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原先不合理的政策肯定会改,一定会改得很彻底,我们有信心。

2.认准了就不放弃。

从北极花冰箱厂关门后,吸引教训的李书福就再也没有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从那以后,他每次做出吉利集团重大转折性的决定后,认准了决不放弃,然后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并对对失败无所惧。


郑重声明:资讯 【闯新是{zd0}竞争力——勇闯红灯的李书福】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