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一个电话
  •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上周接到mujun一个电话,米国来电,打得山高水长,断了一次又一次——大抵是一开始我濒临崩溃的手机不争气,然后是她的电话卡掉线……我们居然还把彼此的意思捋明白了。

        mujun已经详述此事,在她的博客中(这句话的语法看起来不太像中文,看来我最近背单词是背疯了)。

        地址在此——http://mujun.ycool.com/post.3445441.html

        我觉得考博也好写论文也好,其实都不是我以前理解的“抓狂”感,而是一种“抓挠”感。所谓抓狂,还有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顾死活,而抓挠则只有瞻前顾后百转千回哭天抹泪——也就是说,前者还有小流氓打架的勇猛,后者只有小女人谈恋爱的纠结,NND,真是又丧气又欲罢不能。

        也正如mujun所说,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熟彼此也不那么懂彼此的学科(纪录片常常提到社会学观点,但我上课的时候都说不用看社会学理论吧我们看看田野的东西就行),但问题是还真是能够“默会”许多东西。

        我觉得这几年在导演系最快活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家说话不装13,在这里装来装去玩cosplay是会被鄙视的。不像我在中文系,大家都在走西方文论的路子,非得有个框架把自己装起来心里才踏实,解构也好符号也好,不到框架内就好像虚浮得很。问题是大家都不虚浮了,都是所谓“扎扎实实”的一坨论文拿出来,好生无趣。

        我那时总叫嚣着要回顾传统文论,结果发现倒是有一批人都回顾了,回顾的方式是先用一个章节总结“意象”的十八种定义,等到论文第二章把十八种定义对比一下第三章把要分析的东西罗列一下……论文就写完了。文辞斐然,拍案称奇;过了两天想想该作者说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说——当然这也充分证明我自己是一个唯表象论者和反应极慢者。

        但是现在没有框架也变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说答辩的时候会问到理论依据的问题,会存在写作规范的问题。我微弱地想找一个平衡点,而已。

        另外,与mujun说的“深刻的不自信”相比,电影固然也有,更多时候还在“多方面的找借口”。制作条件、审查制度、受众心理、票房需求都是大家经常找的借口;到纪录片这边,又有题材决定论、导演辛苦论、因为不好做所以做了就很牛论、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很牛你们都不懂凭什么胡说八道论、斗士论、自给自足论……可是纪录片也是电影吧,电影本体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显然,我又用了“本体”这个词,如果要论证此问题,应该先论证电影本体、美学特征、视听方式……唉……





郑重声明:资讯 【追述一个电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