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_我来自东_百度空间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 指导朗读。

4、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dy}段,我们请女生先把{dy}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惋惜。){dy}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

(2){dy}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

(3){zh1}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dy}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zh1}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

(板书: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 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四、 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                   │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郑重声明:资讯 【《马说》教学设计_我来自东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