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主持云南卫视《民生大议》
近期我参加由辩论的主题是“小学英语教学是否该取消?”
但到了节目现场后我发现几位嘉宾的辩论焦点集体跑题,大家全是在争论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好像汉语和英语是两个死敌,开英语课就会影响汉语学习,或要想学好汉语就必须取消英语课。我在节目中坚定地说:“汉语教学搞不好都怪开英语课,这是中国当下比较流行的赖皮逻辑,汉语课教不好,那是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去,和开不开英语课没关系,请不要拿英语课来说事,更不要到英语课里来找麻烦!反过来说,取消了英语课中国学生的汉语就会学好吗,未必吧。”
我在节目中发言:汉语教学搞不好别胡赖英语课
汉语课上不好就怪开英语课的赖皮逻辑让我实在忍无可忍,不得不义正词严地加以反驳。我在节目中讲了三点:
首先,英语和汉语,不是矛盾的死敌,而是伙伴和兄弟,甚至可以说,现代汉语来自西方语言,包括英语。今天的人们早已忘记,清朝之后的“现代汉语”(特别是书面汉语和词汇),90%是从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中全盘“模仿”而来的。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前夕(即五四前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xx文人,他们是严复、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老舍、胡适等等,他们的历史作用一是用他们好到惊人程度的外语能力翻译西方近现代科学文化成就到中国,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参照西方语言“逻辑叙事”的说话方式改造中国的古代汉语,创造了今天的现代汉语。很显然,用古代汉语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怎么可能表达清楚数学物理化学,因此就必须发明一套全新的汉语说话方法来诠释西方科学文献及文学作品,就逼迫着那时的文人们必须发明现代汉语。老舍就曾经直白地说“我学会写小说,就是在翻译外国小说的过程中自己学会的。”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近代的西方语言,是近代汉语的老师。
第二,英语学习不仅不会影响汉语学习,还会反过来大大促进中国人对汉语的热爱。我所认识的外语高手们,无一例外地对我们的母语汉语狂热地热爱,包括我自己在内。我送给外国人最多的礼物是精装本《三国演义》,尽管外国人看不懂,但我会对他说,这是世界上曾经存在的{zh0}的人类语言和文学作品,你暂时看不懂不要紧,把它保留好,留待你今后有机会学过汉语了之后再观看,这里面的语言文字的美、和文化智慧的美,是没法翻译成你们的语言的。我为什么对我的母语汉语这么自豪和有信心,就因为我学了外语之后我有了对比,对比出我们汉语是那么伟大和辉煌,它灿烂的光辉应该被全人类所欣赏和共享,不学外语我还真没感觉出汉语的伟大,越学外语,越有对比,就越觉得汉语值得自豪,必须学好。我相信每一个外语良好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嘴里所讲的汉语有多么了不起,都会不遗余力地尽各种可能向全世界自豪地宣传汉语的伟大!
第三,世界上的一切文化形式(包括语言)都是在相互对照和比较中产生评价和认识的,文化的学习是最讲求多样性和相互对比的,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就好比要评价一种乐器的演奏音色,是必须和其他乐器对比来评价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乐器,那还怎么谈对这种乐器的评价和认识。语言的形式是语音、语法、用词风格等,它也需要对比来认识,世界上{dy}本汉语语法书就是清朝人对照英语语法写出来的。今天人们学习母语,同样需要外语的对比,语言之间就象是一面镜子,看着其他的语言你才能评价自己的语言,也才能彻底认识自己的语言。中国人虽然人人会讲汉语,却几乎都评价不了汉语的语言特征,对汉语的语音几乎说不出任何评价性的话语,对汉语语法顶多能说出大概的主谓宾。这种对自己母语的“无认识”其实会大大导致学汉语的难度,只是人们一般没有觉察到这一点。西方某些国家在中小学里开外语课,其目的并不是“实用”,而是“对比”,用语言间的对比来促进学好每一种语言,因此西方人普遍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即“语言学得越多越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也必须要欢迎外语课,中国人对汉语无认识的学习局面,也等待着在与外语的对比中得到改变。
诚然,当今的汉语教学是有问题,那里的问题还相当地不小,但那里的问题需要在那里自己去解决,而不要无端地把汉语课和英语课对立起来,或者更直白地问:取消英语课中国学生的汉语课就会学好吗,未必吧。那种把汉语和英语对立起来、认为开英语课就会影响汉语的人,既暴露出对历史的不了解,又暴露出对自己祖国语言文化的不了解,是中国人在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来的胆怯、恐慌、和不自信。
就事论事地去解决汉语教学的问题吧,搞不好,不要赖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