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筷子” - 雄鹰- 陈绍兴1 - 和讯博客
闲话“筷子” [转贴 2010-04-10 14:04:39]   

“筷子”是中国人家家户户必备、人人能够熟练使用的餐饮工具,使用筷子吃饭是每一个四肢健全、身体正常人的基本技能。在国人看来,使用筷子那是易如反掌。其实不然,对于用惯了刀叉的“老外”而言,这可是个技术活。据说,美国总统里根及其夫人来访中国之前,专门请人传授使用筷子的技巧,以拉近宾主双方的距离,尽管狠下了一番功夫,可参加中国宴会时,仍然被圆滑的鱼丸给难住了,偌大个美国总统硬是没把一双小小的筷子指挥好。难怪“老外”们在餐桌上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插等功能叹为观止!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于是乎,幽默的“洋人”给筷子起了个极为生动形象的洋名——Chopsticks,翻译过来就是“很快的棍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两根“小小的圆棍”绝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透过这双小小的筷子,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筷子”,古代称为“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因“箸”与“住”谐音,有停住、堵住之意,古代出行骑马行船尤其讳堵,为祈畅通顺利,取其反义“快”,加上竹字头,于是成了今天的“筷子”。我不想去考证我们传承使用几千年的筷子始于哪朝哪代,何人发明创造?但在我看来,把它归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一点也不为过。它虽然抵不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那么具有科技含量,但它却解决了中国人怎么“吃”的问题,一直传承至今。四大发明早已升级换代,创新超越,可这“两根棍子”依然无法突破革新。要说变化,无非是材质、长短、外观上的替代,可以预见,它还将永远的被每一个中国人使用下去。如果说非要给它限定一个使用期限的话,我想应该是人类不再用嘴吃食物的时候……

   之所以说,筷子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大智慧绝非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筷子的发明,相当于加长了我们的手指,手指能做的事,它基本都能做,且不怕热、也不怕冷,真是高明之极。筷子主要用来夹食物,服务嘴巴,当然也可用来夹其他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根据筷子原理发展出的实用工具不胜枚举。从物理学上讲,我国xx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看似简单的两根东西其实高妙绝伦的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使用筷子时,调动了手指、手掌、手臂、肩胛等8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的xxx运动。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据说,左撇子更聪明,除此之外,关键是它还包含了许多中国人待人接物的礼仪和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筷子”是每个中国人脱离母乳后必须训练的{dy}项生存技能。为了教会我们使用筷子,我们的父母没少操心。我们经常看到孩童们由于技术不熟练,通常是想吃的东西夹不住,于是乎乱捅一气之后,干脆扔下筷子,直接“下五爪”。对于初学使用筷子的孩童,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直接“下五爪”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他们当然不知道“下五爪”虽然方便,但中国乃是礼仪之邦,“下五爪”一则不卫生,二来碰到热的食物容易xx、遇到冷的食物容易xx,三是不礼貌,当然也就更不懂得其中所包含的奥妙了。每当此时,父母总会不厌其烦的示范指导,直到能够熟练掌握和操控。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是持得太高使不上劲儿,就是拿得太低掌握不住重心,或是两者配合不协调,难得随心所欲,就连相伴我们一生的技能都需要经过反复不断的训练,当然,我们也就没有理由笑话里根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熟练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我们不再挨饿,同时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吃饭使用筷子是有规矩的。用餐时,主人为表盛情,一般应说“请动筷”、“请随便用筷”,一般不讲“不要停筷”。因为筷子是人们每天必用餐具,“停筷”暗示不能再用筷子,暗指仙逝。宴席中如需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盘碟或者调羹之上。如果把筷子横搁在上面,即表示酒足饭饱,不能再进餐了,古代礼仪称之为“横筷”。横筷礼节一般用于平辈或者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而在与长辈或者师长同桌时,是不能横筷的,因为中国素有尊师爱长之礼仪,晚辈为表示对师长的尊重,应在长者先横筷后才跟着横筷,不然则为不尊。许多地方女儿出嫁时,还保留着陪送筷子的礼仪,筷子取谐音“快子”,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筷子种类繁多,有金银铜铁、铝木象牙等等。据说,古代使用银筷可以测试菜中是否有毒,由于银筷遇上酸性液体会发黑,所以富贵人家多用银块进餐,预防投毒。

此外,使用筷子还有诸多禁忌:三长两短、仙人指路、品箸留声、、执箸巡城、迷箸刨坟、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落地惊神等等。这诸多礼节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礼仪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祖先留下的许多用筷礼仪早已湮灭在刀叉混杂的多元文化之中。对于一个中国人,即便不能严格尊崇古制礼仪,多了解一些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总无坏处。

别看这一双小小的筷子,除了人生礼仪之外还蕴藏着许多深奥的易理和人生哲理。凡懂得《易经》的人便能通过太极两仪解密“筷中乾坤”,可悲在下才疏学浅,“学易不精”,不敢托易信口雌黄、恐有辱“xx”。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管中窥豹,认识“筷子人生”。一是“成双成对方和睦,凡是筷子必须由两只组成,否则不成其为筷子。人的一生当中,总不能孤立的生活,家庭中夫妻之间就像一双筷子,缺少了谁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家。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和睦共处。二是一头圆一头方,告诉我们人生之中既当圆通,亦要方正;三是团结合作力量大,一双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却可以承受千斤重担,这不正是今天所说的团队精神吗?工作之中,同事之间,员工之间如果人心不齐,就难以形成合力,只有像筷子一样相互配合、和谐相处,步调一致方可达到共同的目标。

唐朝时,筷子由中国传入了日本,直至今天,筷子仍然受到日本国民的普遍欢迎,其种类还在不断推陈出新,从金银铜铁到象牙竹木种类繁多。据说,日本宫廷中使用的筷子全是白杨木做的,不上漆、十分朴素,天皇、皇后用的筷子较短,大臣、贵宾用的筷子较长一些。日本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是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他们每双筷子用过一次后就扔掉,称为“剖箸”。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99%是从中国进口的。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zg}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不知何时,所谓的“一次性卫生筷”来到了我们身边,据有关资料,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对于森林覆盖率不到17%的中国,我们扔得起吗?尽管许多环保人士、志愿者在不余遗力的在四处奔走、苦口婆心,规劝大家不要浪费资源,可人们依旧为了方便照用照扔不务,可并不见哪个部门真正督查督办严禁使用一次性筷子。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看着四处被大火烧毁的森林,是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考虑了……

郑重声明:资讯 【闲话“筷子” - 雄鹰- 陈绍兴1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