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资料集锦之二
朱熹逝世 :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逝世。
  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道德
  朋友,以义合者。 类别:友谊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 类别:道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类别:读书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修养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类别:修养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修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类别:时间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道德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读书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类别:道德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修养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zg}品德。 类别:道德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学习
  礼即理也。 类别:修养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类别:道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学习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读书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修养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道德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类别:志向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类别:人生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道德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彩斐然。
  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庄重、苍劲,有书法大家的风范。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40余年,继承和发展了理学体系。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表达了朱熹继承和发展的深邃意义。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联文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
  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这块原为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87年为“紫阳书院”御题的匾额,其大致意思是:“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挂在大殿内、由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赵朴初先生参观纪念馆后,对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创建闽学体系的功绩表示钦佩。他应主人之请,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对朱子崇仰之情。联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
  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朱熹哲学当代xx朱熹汲取了《易传》和的营养,对生命有着心身一体的理解。在中,魂魄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把朱熹理论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指出:
  佛学,通过佛教的教义,给人以不生不灭的希望。而理学之前的儒学,特别是汉儒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却不能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应该说,在理学出现以前,儒学还没有形成独立而有力的对佛学的理论批判(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但是儒学的人文精神,势必鼓舞起广大仁人志士积极发展和自觉维护儒学的基本理论。为了战胜佛学的挑战,儒家需要寻求更真实的学问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以真以诚,面对虚妄的轮回和xx学说。于是对自然现象的更准确回答,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更真切了解,成为战胜佛学最有力的工具。儒学,迫切需要《》思想的复兴和医学成就的融入。
  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代表,他的心性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气,这些概念基本反应了朱熹的生命哲学观,也提升了儒家心性学说的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孔孟之后,承儒学之xx者,南宋朱熹可谓千古一人,举世无双。特别是元明以降,官方给其儒学xx地位,其声名益响,各种桂冠纷纷落到他的头上。诸如“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一代宗师”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思想统治中国几个世纪,余光所及,远达日韩等国。就连科举考场上的八股文,也必须以他的《四书集要》为准,哪个敢格外发挥,名落孙山是注定的。尤其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天条,常使世俗的饮食男女羞赧不已,也因此对他更加奉若神明。
  但是,我们若斗胆掀起这位“三流圣人”的袍子来看,却发现他那个“小”原来也不小。
  《齐东野语》系晚于朱熹的南宋人周密所著。其中有一篇《台妓严蕊》,就记载了朱熹为整倒政敌唐仲友,滥用职权,严刑拷打营妓严蕊的故事。
  《齐东野语》一书,虽属裨史杂记一类,但其史料价值世所公认。正如周密自己在该书序中所说:“参之史传诸书,博以近闻脞说,务求言之实,不计言之野也。 ”应该说该书中的史料大多是可信的。但是事关儒家xx传人、一代宗师的名誉,笔者未敢造次,急忙查阅有关典籍,不幸的是,《宋史.朱熹传》、《宋元学案. 唐仲友》、《夷志坚》等书都有记载。周密可能怕人们忘记朱熹这一段不名誉的历史,在他的另一本书《癸辛杂记》里再次记载了此事。更有甚者,明人凌蒙初把这件事写成小说,收进了《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八回-----《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
  由此看来,即使有偷天换日的本事,朱熹也无法掩盖这一污点了。不仅如此,各书记载相互补充印证,使整个事件更加完整翔实,朱熹大儒之外的另一副嘴脸也暴露得更加彻底。
  事情大致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熹与当时的台州知州(今浙江境内)唐仲友同属南宋学问大家,但他们互相看不起。就在两人关系颇为紧张的时候,偏偏当时的另一位散文高手陈亮掺和进来。原来,陈亮想通过唐仲友为台州营妓严蕊脱藉而纳为妾,遭唐仲友拒绝。因此,陈亮在朱熹面前屡次说唐的坏话。什么“唐仲友自恃有才,从不把朱熹放在眼里”,说唐在别人面前经常说“朱熹连字也识不几个,当什么监司。”事有凑巧,在朱熹以提举茶平司身份到台州视察工作时,唐仲友又迎接迟缓,致使朱熹对陈亮之言深信不疑。于是,一到台州,便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立即收缴了唐友仲的官印,搜罗他的罪名上奏皇上。而唐仲友也不示弱,随即上奏自辨。就这样,他们各不相让,你来我往,交替上奏达六、七次之多。
  在上奏参劾唐仲友的同时,朱熹将台州营妓严蕊抓进大牢,连续严刑拷打达两个多月,试图逼其供出与唐私通的罪名(宋代规定营妓只以歌舞侍酒陪座不得侍寝),以达诬陷唐的目的。但是严蕊宁死不乱攀咬他人,直到后来继任的提刑官岳霸(岳飞第三子)放她出来,始终没有改口,一时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赞扬。
  在朱熹与唐仲友官司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皇帝为了息事宁人,急调朱熹去旱灾严重的地区救灾,让他不要再管台州的事了。而朱熹坚决不从,继续在台州写状子告唐仲友。{zh1},皇帝只好罢免了唐的官职,而朱熹也自觉脸上无光,乞请“辞官奉祠”,回老家赋闲起来。
  读罢这则小故事,朱熹的道德家的光辉形象不说轰然倒塌,也是硬伤累累了。
  一是嫉贤妒能,听信xx,仗权排挤打击异己。在当时,唐仲友的学问和威望不敢说高于朱熹,但绝不亚于朱熹。唐的著述之丰不止等身,而且和朱熹一样,广纳弟子,设坛讲学,“从游尝数百人”,在声势上已胜朱熹一筹。尤其是唐的学术观点迥然不同于朱熹,他主张“不专一说,不苟同一人,……合者取之,疑者阙之。 ”经常“痛辟佛老,斥当时之言心学者。”这于朱熹独尊儒术、固执“万物一理”、“知先行后”的刻板相比,要鲜活许多,也更得人心。在学问上不能占有优势压倒对手,就抛开游戏规则,采用歪门邪道整垮别人,是小人的惯常伎俩。不幸的是一贯以正人君子自居的朱熹也落此窠臼。
  二是迁怒他人,周纳构陷,法外施刑,滥用职权。朱熹想扳倒唐仲友,就抓来严蕊折磨,这是典型的“逮不着兔子杀狗吃”。想来严蕊不过区区一弱女子,已经身为下贱,却还要被拿来做官场阋墙的牺牲品。在两个月的牢狱之灾中,严蕊“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不知朱老夫子如何下得了手?何况,即使严蕊真的和唐仲友有点什么,也只是生活作风问题,何须动此大刑?看来解释只有一个------目的的卑鄙决定了手段的残忍。和朱熹比较,作为弱者的严蕊却是义气撼山:“身为贱妓,纵是与太守有染,科罪不致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污也!”严蕊以死捍卫士大夫阶层的名誉,作为其中的一员,朱熹可曾有愧?
  三是置个人利益于国家黎民之上,本末倒置,因小失大,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朱熹和唐仲友的奏折纷沓而来的时候,弄得皇上莫名其妙,问身边的大臣,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回答说“秀才捻酸尔。”捻酸吃醋争闲气,历来是半瓶醋文人的专利,没想到大学问家朱熹也难以免俗。若是闲来无事以此搅起些风波添些情趣倒也罢了,可正是大灾当前,百姓啼饥号寒垂死挣扎的时候,身为朝廷命官的朱熹却视而不见拒不听调,一门心思钻进牛角尖图报复泄私恨,他的良心何在?责任何在?自己如此行径,他那些“正人先正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何以服人?
  当然,圣人也是人,以恕道待之,偶有犯忌,或可见谅。然而,诸多史料证明,朱熹并非白璧微瑕,而是多有心口不一、言行南辕北辙的劣迹。据载,他曾一边劝友人的妹妹不要改嫁,高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高调,一边逼嫁新寡的弟媳,以图侵夺亡弟的遗产;他曾一边借他人殉情受辱的故事,说什么“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丧平生”,一边忙不迭地强纳尼姑为妾,遭人弹劾后,又对皇上痛哭流涕,骂自己年老昏聩,不是东西。细查这些行径,均不是因难以把握偶尔失措,而是受私欲的驱使,有心而为,属于人格构建上的软肋。至于类似污点在朱熹身上有多大比重,他的一生应三七开还是四六开,笔者不得而知。



郑重声明:资讯 【朱子资料集锦之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