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戚戚草的日志- 网易博客

2010年4月13日

2010-04-13 12:37:07 阅读22 评论0 字号:

民族简介 土族

2009-09-05 00:52:25 阅读6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土族人口数约为24万,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土族信奉多神,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 

土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服饰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

民族简介 塔吉克族

2009-09-08 16:45:04 阅读46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塔吉克族人口约3.8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散居住在莎车、泽普等县。“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拨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

塔吉克族的住屋大都为正方平顶,以木石构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风雪,住房比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欢穿长统野羊皮软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鹰的翅膀骨特制出来的。

 

民族简介 裕固族

2009-09-06 17:35:36 阅读4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裕固族人口约1.5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他称有“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西喇古尔黄番”等。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裕固族语言分两种,分属阿尔泰语糸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

裕固族主要从事着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饲养的牲畜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xx产品,故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裕固族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主食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他们还喜欢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

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男子着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平顶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登高统长皮靴。老人一般还外套马蹄袖,左耳戴大耳环,腰系xx、小铜佛、鼻烟壶等饰品。女子一般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脚登长靴,未婚少女常扎5或7发辫,帽上加一圈绿色珠穗。已婚妇女常在胸前背后挂戴3条长带形“头面”,上用银牌、珊瑚、彩珠等镶成美丽图案。

 裕固族人擅长编织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民族简介 独龙族

2009-09-06 17:39:13 阅读5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独龙族人口约有6000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自称独龙,迪麻,史称橇,俅人等。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孔当行政村为界,分别讲傈僳话,藏族话和怒族话。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独龙族以农业为主,保留着渔猎的传统。主食玉米,荞麦,董棕树粉制作的食物是独龙族招待来宾的佳肴。喜饮酒,吃烤肉,抽旱烟。

独龙族的房舍多建在两岸的山坡上,构筑成大大小小的村寨。竹楼分为两层:下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一个火塘象征一个家庭,子女成婚后并不分家。

架设藤网桥是独龙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藤网桥的结构古老而别致,独龙族人身背重物行走自如。

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的独龙毯是独龙族生活的必需品,白天当披风,夜晚当被,同时又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信物,还可缝成口袋运粮盛物。独龙族妇女穿长袖上衣和长裙,有时也围一件花色麻布围裙,小腿上裹麻布带绑腿。 独龙女子到了十二三岁便要用竹针和青靛汁,在脸上刺出xx消退的蝴蝶花纹进行文面,以表示成年。

一年一度的独龙族传统节日称作“卡雀哇”,是在每年{zh1}一个月由各村寨的长老们择吉日而定的。神圣的祭山神活动之后是隆重而欢乐的“剽牛宴”,这是整个峡谷沸腾的日子。

  喜爱歌舞的独龙人经常用“芒锅”(一种口弦)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音色柔和甜美的口弦,可独奏也可齐奏,此外还有专门的口弦舞。

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以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为代表。

民族简介 畲族

2009-09-05 01:14:07 阅读5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畲族人口数约为70万,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他称“畲民”和“拳民”。畲族使用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重视祭祖 。

历史上畲族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火笼、火塘是畲族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畲族以农业为主,水稻少,杂粮较多,普遍以地瓜掺上稻米为主食,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畲族妇女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民族简介 高山族

2009-09-06 16:33:28 阅读6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高山族人囗约40万,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等之别。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习惯。

高山族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猎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从事农耕兼渔猎、采集,主要种植芋、薯、旱稻、谷子等。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高山族嗜烟酒、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现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平安祭,丰年祭,竹竿祭,大猎祭以及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加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民族简介 德昂族

2009-09-06 16:36:41 阅读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德昂族约有人口1.5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德昂族源于古代“濮人”,旧称“崩龙族”,1985年定为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景颇语和傣语。信仰佛教。

德昂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善于种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

德昂族喜欢干栏式竹楼住宅形式。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的服饰以深色为主,男子多穿蓝、黑大襟上衣及宽而短的裤子,裹黑色或白色头巾,头巾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筒、耳坠、红绒球等首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德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腰圈多用藤条编成,染成红、黑、绿等颜色,有的还缠上银丝。小伙子习惯把腰圈送给姑娘作为爱情信物。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也多与佛教有关,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要用“水龙”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民族简介 鄂伦春族

2009-09-06 16:52:22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鄂伦春族人口约一万多人,被誉为“兴安岭{zw}”,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呼玛尔河,逊河流域、过着游猎生活。鄂伦春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北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传统居所“仙人柱”,反映出狩猎对于这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强烈影响。以食兽肉为主,特别喜欢生吃狍肝,喝烧酒和马奶酒。肉的吃法有煮、烤、炖等几种,桦皮桶煮肉和晒肉干是鄂伦春人特有的食物。现吃粮食的数量逐步增多,而且特别喜欢吃一种烧面圈,鄂伦春语称之为“布拉曼乌恩”。

鄂伦春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鄂伦春族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轻巧耐用,美观大方。

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歌曲调种类很多,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舞蹈内容丰富、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还有表现生活和娱乐的“扇舞”、“转圈舞”等。

民族简介 裕固族

2009-09-06 17:35:36 阅读5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裕固族人口约1.5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他称有“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西喇古尔黄番”等。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裕固族语言分两种,分属阿尔泰语糸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

裕固族主要从事着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饲养的牲畜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xx产品,故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裕固族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主食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他们还喜欢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

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男子着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平顶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登高统长皮靴。老人一般还外套马蹄袖,左耳戴大耳环,腰系xx、小铜佛、鼻烟壶等饰品。女子一般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脚登长靴,未婚少女常扎5或7发辫,帽上加一圈绿色珠穗。已婚妇女常在胸前背后挂戴3条长带形“头面”,上用银牌、珊瑚、彩珠等镶成美丽图案。

 裕固族人擅长编织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民族简介 鄂温克族

2009-09-07 22:00:36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鄂温克族人口约为2.9万,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中的人,他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等地,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讷河市。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无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部分信仰藏传佛教。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

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和狩猎。驯鹿是鄂温克族人狩猎时必不可少的工具。驯鹿俗称“四不象”,全身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族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驯鹿给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护。

鄂温克族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

鄂温克族的衣裤鞋帽都用兽皮、兽毛制成,帽子尤具特色,男人的帽子为圆锥形,{dj1}有红缨穗,用蓝布做帽里。女人的头饰是一黑布做的套筒,上面缀有银质的链子。妇女都戴耳环、戒指、手镯等。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

民族简介 阿昌族

2009-09-07 22:28:55 阅读4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阿昌族人口约为3.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两县。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的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户腊撒烟草闻名于滇西,远销缅甸;“阿昌刀”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是必备的生产工具。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刺绣、编织品等手工业品也都很有名。

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

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

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一种土陶用具,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品茗。

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等节日活动。

民族简介 保安族

2009-09-07 22:41:40 阅读63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保安族约有1.6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等。手工业以打刀为主,被称为“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xx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

保安族的男子喜戴号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xx,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邦节”、“圣纪节”等。

民族简介 塔塔尔族

2009-09-07 22:57:25 阅读4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塔塔尔族人口约5千余人,历史上曾有“达怛”,“鞑靼”等译名,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市,部分散居在阿勒泰、奇台等地,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从喀山、乌法、图曼等地迁来的。塔塔尔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先后使用过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塔塔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少数从事农业,多数从事手工业,主要是加工皮革,成衣、刺绣等。城市居民多住平顶土房,墙上挂壁毯,庭院多布置成小花园。牧区的塔塔尔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帐蓬。男子喜穿绣花自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在饮食方面,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其中小馕以精致可口驰名。节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饭”外,还有用奶酪、杏干、大米、南瓜、肉焙烘的糕点。类似啤酒的“克儿西麻”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用野葡萄制成的酒“克赛勒”,都是塔塔尔族喜好的饮料。

塔塔尔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撒班节”(又称“犁头节”)。特别是“撤班节”十分隆重,每年6月20日到25日在农忙间歇举行。塔塔尔族能歌善舞,舞蹈动作活泼,节奏明快,男子多踢踏、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腿和腰部动作,伴舞的音乐悦耳动听。

民族简介 普米族

2009-09-08 16:15:50 阅读3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普米族约有3.2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兰坪县、宁蒗县、丽江县和维西县,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普米族有“西番”、“巴苴”、“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多使用汉文。普米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食品以玉米为主,制作的"猪膘肉"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味道{jj0},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包大头帕,穿大襟衣,着百褶裙,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黑为美,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

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民族简介 撒拉族

2009-09-08 16:41:11 阅读4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撒拉族人口约9万,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等地。自称"撒拉尔",他称有"撒拉儿"、"沙剌"、"撒剌"。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

撒拉族人聚族而居,血缘较近的"阿格乃"和"孔木散"(家族组织)居住在同一区域,对住宅历来十分讲究,庭院建筑别致,配置精巧。

撒拉族的主要粮食为小麦、青稞、荞麦,制作成馒头、面片、拉面、散饭、搅团等许多品种。副食为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瓜豆。逢有节庆或宴请宾客,则炸油香、馓子、吃手抓肉。喜欢喝奶茶和麦茶。

撒拉族成年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穿白汗褡、青夹夹。老年男子则常穿两侧开衩的长衫,做xx时头缠"达斯达尔"(即缠巾)。女子头戴盖头,少女和xx戴绿色的,青壮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年青女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长裤,脚穿绣花鞋。撒拉族妇女还喜欢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物。

撒拉族居住的地方山路崎岖,黄河水急,多以驴、马、骡等牲畜作陆上的交通工具,靠羊皮筏子或木筏摆渡。

撒拉族的主要节日为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大小清真寺遍布撒拉族各个村落,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族简介 塔吉克族

2009-09-08 16:45:04 阅读47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塔吉克族人口约3.8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散居住在莎车、泽普等县。“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拨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

塔吉克族的住屋大都为正方平顶,以木石构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风雪,住房比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欢穿长统野羊皮软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鹰的翅膀骨特制出来的。

民族简介 基诺族

2009-09-09 00:11:22 阅读3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基诺族人口约为2.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基诺族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牲畜黄牛、水牛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种茶、制茶,采集和狩猎是基诺族重要的家庭副业。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基诺族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

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现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为主。 基诺族的节日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和春节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民族简介 珞巴族

2009-09-09 00:13:38 阅读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珞巴族人囗约3500人,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主,相信万物有灵。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主要从事农业,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工具简单粗糙。种植玉米、龙爪粟、旱稻及其它杂粮,普遍兼事狩猎。捕获到大型动物时,在村落内平均分配。珞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筐、竹席、竹笼和竹绳,与采猎的鲁皮、黄连、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到察隅、米林、墨脱等县城附近,从藏族那里换回铁质工具、食盐、羊毛、衣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

珞巴族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野牛皮,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外出总是身背xx,横挎xx,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

珞巴族的饮食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抹上辣椒糊和奶酪,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

珞巴族的住房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民族简介 俄罗斯族

2009-09-09 00:43:26 阅读5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俄罗斯族人口约为1.6万。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匿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俄罗斯族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普遍信仰东正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俄罗斯族大多从事运输业和手工业,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庄,种植土豆、西红柿、黄瓜等。久负盛名的乌克兰大白猪、荷兰奶牛、阿托套种牛等,是俄罗斯族农牧民引进或培育的。

俄罗斯族人的住房多为土木建筑,屋顶用麦秸覆盖;房屋分为卧室、客厅和储藏室。城市的住房里都安有直通屋顶的铁皮大壁炉,农村则是上圆下方的大烤箱。窗户一律向阳开凿,使屋内四季保持充足的光线。屋内摆设非常整洁,窗户上、桌上和床上都盖有绣花窗帘、编织台布和抠花床围等,使整个房间显得清新淡雅,富有艺术美感。屋外院子里种满各种花草树木,春天花香四溢,秋天果实累累,清雅幽静,充满生机。

俄罗斯族的饮食依然保持着传统风味,制作的面包、糕点品种繁多。特别喜欢吃黄瓜、西红柿等营养丰富的蔬菜。他们制作的拌有牛奶、鸡蛋、黄油、果酱的点心以及熏肠、熏火腿和小香肠等美味可口。

俄罗斯族男子喜欢穿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皮帽。妇女穿短上衣和花色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高筒皮靴或毡靴。居住在城市的俄罗斯族男子,多数喜欢西服,衬衣为宽袖,衣领绣有花纹。妇女穿西服上衣及西服裙,冬季戴呢帽或皮帽,呢帽上多插羽毛为装饰,夏天则戴头巾。

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洗礼节等。东正教的圣诞节开始于1月7日,为时共3天。

民族简介 毛南族

2009-09-10 14:31:48 阅读4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毛南族约有11万多人,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他称有“毛难”等。主要聚居在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以及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信仰以道教为主。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惜土如金。毛南族饲养的菜牛颇有声誉。

毛南族人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内外山墙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而成。编织的竹器,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毛南族的主要节日为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

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毛南族喜欢的体育项目叫“同填”或“同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的圆圈,中间画一直线,甲乙双方各自双手屈在胸前,双腿叉开,用全身力量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

民族简介 门巴族

2009-09-10 14:56:28 阅读44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门巴族人口约9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部分门巴族东迁至墨脱。。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藏语。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历。

 13世纪,门隅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统一了西藏,派他的弟子前往门隅,建立绛喀溪宗康(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1914年,英帝国主义在“西姆拉会议”期间,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对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从未予以承认。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和采集。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本身大多从事于农业生产,手工业中有竹编、木碗制作,工艺精巧。门巴族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制农具很少,约有70%的土地实行刀耕火种,墨脱的稻田还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种。

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由红黑两种氆氇镶配缝制。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戒指等装饰品。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男女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喜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

门巴族以大米、玉米、荞麦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嗜烟、酒。

门巴族房屋多为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三层小楼,屋顶为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关圈牲畜。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到7月,他们还要庆祝旺果节。

 

2009-09-10 15:30:39 阅读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赫哲族人口数约为4800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县和佳木斯市。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自称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他称有“黑真”、“赫真”、“赫哲”等。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文。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

赫哲族男女衣服皆用鹿皮和鱼皮制作,足穿鱼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内絮靰鞡草。妇女的衣裳多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赫哲族男女都喜欢穿大襟长袍、短褂或坎肩,衣饰因质地而异。赫哲族妇女的衣饰因受满族影响,鱼皮长衫与旗袍相似,有领窝,但没有衣领。并装饰各种图案,生动雅致。

赫哲族日常吃鲜鱼、兽肉,加工各种鱼、兽肉干,备常年食用。其中“塔拉卡”——刹生鱼,这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上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加配调料制成的清香爽口的佳肴。

赫哲族住宅为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子)。夏季构木而居,冬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冬踏滑雪板或役犬挽雪橇以为交通,夏季以桦皮船、舢板从事运输和捕鱼。

赫哲族人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象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特别隆重。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4月13日- 戚戚草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