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历史记住他们(二)_亚圣故里_新浪博客

 

 

中国科学院与导弹

 

钱学森为国献宏猷

 

钱学森是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zh0}的学生,还有郭永怀、林家翘都是冯卡门{zyx}的学生。我国火箭喷气技术即导弹技术的建立,是 钱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我们成立力请他担任综合组组长.作过一个很精彩的关于核聚变问题的学术报告、为科学规划的制定出了许多好主意.特别是他亲自起草和制定的关于火箭喷气技术的建立,实际就是导弹技术的发展计划,我看了很受鼓舞。郭沫若院长看后更是诗兴大发,欣然挥毫.题诗一首: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天外流,望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畔数风流。

冲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天际游。

钱学森任科学院新成立的力学所所长以后.迅速聚集了好多优秀科学家。我们在中关村建起了力学所大楼、因为空气动力学要搞风洞实验.中央拨出500吨钢板供力学所建风洞。

当时陈赓大将担任哈尔滨军工学院院长.专门向钱学森请教关于导弹问题。钱学森说:“我是要建议我们国家搞导弹,这是很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这个建议送到中央以后周总理很重视。当时彭德怀当国防部长,周总理让他邀请在北京的几位元帅,对钱学森搞导弹的建设进行讨论。周总理的工作方法很好.请元帅们提意见.所有参加讨论的元帅都赞成。很快.中央决定我们国家要搞导弹。这时就正式在国防部下面成立第五院.把钱学森调去当国防部五院院长。另外做组织工作的,再调总参通讯部部长王诤同志当副院长,调刘有光当政委。

 

科学院请缨探路

 

中央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研制导弹。从各方面调人.主要是从科学院调.许多重要研制任务也要科学院来承担。当时.导弹研制也是按照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办。我们一方面尽可能争取得到苏联的一些援助、但另一方面。立脚点还是我们自己干。

那时,搞导弹是以五院为主负责研制。他们建立了若干相应研制机构。要从各方面调人,生主要从科学院调一批科学家去。当时.我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参与与五院搞;另一方面科学院自己也搞。我们科学院搞探路工作先走一步.为五院服务。我这个建议聂帅同意了。科学院自己也搞导弹研究.因为当时人才主要的在科学院.我们除了调走一些骨干到五院以外.科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很多,综合能力很强。因此中国决定搞导弹是两条腿:一个是五院,这是主管部门专门干这个事.国家大力支持;一个是科学院,也搞研究.搞探索工作.也有实验基地。

 

郭永怀雪中送炭

 

在中央决定搞导弹之后.钱学森的师弟郭永怀.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他选择了祖国的需要、为了避免遇到美国当局制造的麻烦.他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掏出十几年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可惜。郭永怀教授带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也带着非凡的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复合智慧.携全家回到了祖国。中央很重视.xxx亲自接见他。科学院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力学所副所长。

发射导弹,需要有发射基地。钱学森提出搞导弹主要看你火箭用什么燃料,火箭的燃料很重要。钱学森说一定要搞新的高能燃料。科学院要把科研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高能燃料上.这样火箭才能做得大,射得远。

每一种高能燃料研制出来后都要试烧.要试车,火箭的发动机、尾巴的喷管均要试验。我和钱学森商定让科学院力学所承担这个任务,需要选一个实验基地.当时民航局给了我们一架专机.在北京上空转了几圈,我和钱学森坐在飞机上往下看,看了几遍就选定京郊山区的一片林地里面.成立力学所二部.由林鸿荪负责、林鸿荪是钱学森在美国大学教书时的学生.也回国到力学所工作。另外.让化学所与他们配套,也成立了化学所二部,主要研制高能燃料、同时科学院还有好几个研究所也研究高能燃料,特别是大连化学物理所.是搞石油煤炭研究的,业务上比较接近,过去叫石油研究所、另外.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这些所都接受了任务,研究开发中国的高能燃料。上海和大连在山区也搞了实验基地、因为钱学森,郭永怀他们有这方面的专长,实验基地的主要实验方向是先试验液氧,要把氧气变成液体,它需要低温。科学院在中关村建立了一座气体站,可以集中相当数量的氧气、氢气。既供应民用,也供应科研使用。科学院物理所洪朝生负责的低温实验室.专门研究低温.把温度降低.氧气就变成液体燃料了。首先用液氧,需把温度降到零下180摄氏度左右、但推力大的是液氢.可制成液氢的难度就大了。需要把温度降到零下250多摄氏度左右.氢气才能液化。而且.氢气还容易爆炸。

科学院主要任务是搞高能燃料的。当时.各方面的协作关系都很好。有的燃料毒性很大,我们每次实验都要请防化兵带着防毒工具.把工作人员都武装起来。高能燃料是导弹一个关键所在。科学院当时承担的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高能燃料的研究开发.提供给五院。

 

中国导弹发射成功

 

新的高能燃料研制成功之后.五院先用这个燃料设计发动机。力学所二部田林鸿荪主持,在山区基地建成了两个不同量级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做了100多次发动机台架试验,取得了成功。以后按国防科委要求.全部试验资料和数据转交给七机部。这一重大成果对他们研制远程火箭起了很大作用。林鸿荪研究员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林鸿荪他们每次燃料试验都有仪器测试、记录.有数据、提供设计单位设计。我们主要靠自己,我国{dy}枚导弹就在1960年搞成了!

1960年,我国的{dy}枚导弹的发射成功,也凝结着工程兵的功劳。工程兵派出4万工兵,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西北的沙漠里建起了规模相当大的发射基地。基地通火车,里边还有飞机场。这是要花很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发射的时候.我们去了现场。聂荣臻元帅身体不好.是坐火车去的;我和张爱萍是坐飞机去的.当时我们三个人都在现场,看{dy}枚导弹发射情况。这是比较近距离的导弹.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张爱萍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拥抱钱学森。它的意义正如聂荣臻元帅在祝词中所说的我国{dy}枚导弹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新纪元!

 

钱学森指点新目标

 

我国{dy}枚导弹的射程太短.更不能用来发射原子弹、氢弹。钱学森又提出,一 定要进一步地搞高能燃料,加大它的推力、速度,新的高能燃料主要是液氢,它的推力大.导弹的温度相对也高了,这就需要科学院再研究耐高温的材料。远程导弹分成几级,自动控制问题也必须解决好.科学院又为此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火箭里面还要有小型计算机.叫弹上微型计算机.用来控制那一节火箭什么时候脱离开来、要研制小型的计算机,任务交给刚回国的年轻科学家黄敞负责、他是搞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我们要搞第三代计算机.他先在北京做一段工作.然后到大后方去。后方选点是计算机所所长阎沛霖去的,选在陕西省的一个山沟里,建立起计算机研究基地。我们把大规模的研究力量派到那边去。罗瑞卿同志亲自确定导弹里面的小计算机由科学院研制。

导弹方面,科学院主要配合研制出高能燃料,液氧和液氢以及固体高能燃料,研制出耐高温材料。首先进行小型实验,取得科研成果后,提供给五院、科学院协助五院研制和解决了导弹上的自动控制问题、我们电子所搞了远程雷达、导弹发射场的光学仪器不仅要能跟踪导弹到高空,而且能快速摄影,把发射过程都拍摄下来。这一任务主要是由长春光机所负责。另外导弹通过地球表面的空气层要燃烧起来,所以整个弹体,包括弹头部著有高温材料。发射的几节火箭到了一定时候要脱开,把烧完的那节丢掉。总之研制导弹还有好多问题要科学院各个所分工承担,协同解决。另外科学院自己也在搞试验做高温材料、高能燃料,尽量让导弹推力大一点,发射得远一点。

 

科学院搞小型导弹

 

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科学院也搞火箭。科学院先搞了一个气象火箭.研究气象问题.我们有好几个研究所配合搞气象卫星。另外中央专委下达任务让研究超低空导弹.这种导弹正在试验并取得重大进展时“xx”开始.科学院的这就分宝贵技术资料包活实物全部交给了三机部。

为了自己搞导弹,科学院建立了好几个基地.主要基地在上海。高温材料有的用化学材料,有几个所搞出来了。化学材料耐高温.也得用试车台.通过试验取得数据。因为我们经费有限.只能搞简易的。在某地建了发射基地.可以试验发射气象火箭.这时候科学院吸收了一批解放军到期要退役的技术兵,雷达兵、坦克兵.参加发射基地,试车台基地、试验基地和工厂的建设。我们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了{zh0}的科学仪器厂,在上海也成立了科学仪器厂。

后来为了加强三院的力量科学院继钱学森所长到五院之后,又让怀柔力学所二部的一部分人去加强五院,还从其他所调一些人去、以后、五院改成七机部。科学院为了搞小型火箭,我们和上海市委合作.还在上海成立了机电设计院.专家是王希季、扬南生.从北京科仪厂去了一个厂长。另外.上海市委动员了好多工程师到我们设计院.主要靠上海的力量.在上海搞。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工厂,生产超低空火箭、气象火箭。上海有机电设计院设计.有试车台基地.有生产基地.有重要研究所.有好多工厂可以把特殊产品生产出来。

北京科学仪器厂配备了200名大学生.可以生产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许多相当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都能够自己生产出来,武装我们各究所.还供应国内其他一些单位,水平很高。科学院参加导弹研制工作的好多单拉配合五院.也调了一些人接受了一些重要和关键的研制任务。科学院尽量搞些新的,择一些新路子.供五院、后来是七机部采用,为他们自力更xx展导弹技术创造条件。

1965年我国第二颗原子弹试爆是用飞机载着投的。但最终要靠导弹发射原子弹。因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两弹结和的问题在导弹上装原子弹,特别是氢弹头。这项工作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高能xx,就是弹头不能太重了,太重就发射不远。要发射得远,弹头要有重量{zg}限度。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甘肃专门建立了一个分所.与五机部一个所协作专门研究高能xx。经过不断的地面试验,{zh1}把高能xx的关攻破了,能够使我们的导弹带上原子弹、氢弹发射得很远很远,成为战略火箭,就是带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当然是一步一步来的,一步一步探索,一步一步研究,一步一步开发成功。关于导弹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钱学森得到了保护,总起来讲发展得比较好一些。郭永怀带着力学所二部到国防部门,对发展我国的军事高技术建立了{zy1}的功绩。后采.他乘坐的飞机失事.因公牺牲,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特别是国防高技术界的重大损失。郭永怀同志是一位很好的科学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请历史记住他们(二)_亚圣故里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