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之路—论通信运营商转型_分享移动分享互联网_新浪博客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进展

互联网是没有特定网络边界的具体网络实体,泛指通过网关连接起来的网络集合,即是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根据统一的IP地址和标准的IP协议,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是独立于任何接入的硬件和设备,不管是手机、还是PC、还是电视,移动设备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互联网。移动设备,不仅包含了手机,还有IPod、MP4等消费类电子产品,WAP是针对移动应用的简化协议,但移动互联网{jd1}不是指WAP,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针对移动网络接入用户的应用。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速率的提升和手机用户规模日益庞大,移动互联网的人气在急剧攀升。由于iMode的超级成功以及丰富的数据业务,日本市场上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比起其它市场要高出许多。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这可能与中国是在短期内达到如此大的用户规模有关,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当前让用户知道,除了固网接入互联网之外,移动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不错途径或许更为重要。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跟96年PC接入互联网的情况很相似,包含速度过慢、缺少互动、前景尚不明朗、保护机制和缺乏实施机制等,而移动互联网的情况更为复杂。但是有一点优势是很多应用和内容已经在传统互联网进行了探索,因此环境更加成熟。在业务创新方面,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些创新应用,往往会由于缺乏可靠的盈利模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将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和移动网的盈利模式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

 

2.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业务及移动数据业务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互联网的特征,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关于未来互联网的分析。

l        未来互联网的理念

未来的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可能都需要进行改变,但应该继续坚持一直崇尚的“人人参与”理念。否则,互联网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也就不能再被称为“互联网”。

l        未来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未来互联网仍将坚持“端到端透明性”的体系架构,但应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即“有条件的端到端透明性”。

l        未来互联网的典型技术特征

基于“有条件的端到端透明性”核心设计原则的未来互联网体系架构,将具有如下典型技术特征:

(1) 继续坚持“开放性”原则,但应增加网络对应用的感知和控制能力。网络对“利益冲突性”或“不受欢迎”的应用将有能力和相应的机制进行协调、控制和惩罚。

(2) 继续“去中心化”原则,但需要一些全球性的协作机制来解决网络安全和垃圾信息等问题。

(3) 继续坚持“对等性”原则。

(4) 鼓励网络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设法抑制资源滥用的行为,以满足商业模型的多样化需求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价值还是在于无边界的海量信息,同时具有开放性、对等性、透明性,因此核心网络、无线接入网络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需要符合这一原则,从这几个原则可以看出未来互联网只有一个,WAP只是终端与网络能力不足时的过渡,不会为无线互联网复制一个系统,但在互联网中针对用户的无线特征,增加新的个性应用。

我们再看另一件事情,最近,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新一代,称作iPhone,用它可拨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上网、听音乐和看视频,因此该手机可以说就是一般手机加多媒体播放器再加无线上网。目前有些手机也可以做这些事情,但iPhone不寻常之处是,它支持苹果电脑公司所有的软件,该手机所用网络浏览器是苹果电脑公司的Safari浏览器,与当前选择的网页摘录不同(绝大多数手机采用这种方式),新手机采用相对较大的3.5英寸显示屏,能相对方便细致地浏览网页,用户将可浏览Google旗下YouTube的约1万个视频作品;而别的公司的手机,与此相比,却有不少差距,如Verizon的移动公司手机也能看到YouTube的视频,但仅有100个短片,而且还要遵守运营商的编辑指南。

众所周知,客户关系是手机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核心,目前运营商将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视为自己的特权,这种互动关系在美国并把手机和微软等这样的软件提供商都排除在外,而大多数欧洲运营商也是如此,iphone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瓦解了这个模式,这就对运营商提出了挑战。我们再从一个角度来看,iPhone取得了成功,造成了巨大影响,彰显了数据业务的魅力,可能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会有更多的个性数据业务产品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iPhone承载的业务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以后,改变了一种接入方式会怎样?现在iPhnoe是EDGE、WiFi接入,大家认为iPhone应该增加3G、HSDPA接入,如果是WIMAX接入呢?用户只是得到了更好的业务种类和业务性能,那运营商的利益和控制权呢?可能就要调整了。这是一个趋势,如果移动通信运营商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就只有在策略上适应并应对这一趋势。在试用一段时间的IPhone以后,我个人认为:在手机上用互联网可以和PC上一样好、甚至某些时候某种交互方式会比PC的体验更好。

实事证明的确如此,苹果内置的App Store(应用商店),并发布了开发工具,让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自由地开发应用,供iPhone用户付费下载,且是惟一下载渠道。由于苹果坚持将下载收入的7成分给应用开发者,所以这个平台得到了很多程序员青睐;对于客户来说,App Store网站界面绚丽、功能简单、有趣好玩的应用很多,感觉就像逛商店,并且通过信用卡这一外国常见的购买方式付款,门槛非常低。自08年7月上线截至12月份的短短5个月内,App Store中已有4千多个应用,软件销售量超过1亿份,上线后{dy}个月的下载收入为3000万美元。这个发展速度足以让移动数据业务汗颜。

移动网络的应用是典型的三元游戏:语音、电视、互联网。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的重心正在从话音、互联网接入等通道类业务向内容和服务类业务转移。从2000年开始的3G推广已经有了七八年的时间,目前3G业务概念已经没有了新意,其中的两个亮点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分别受到其它两个网络的夹击,一个是广播网络的视频业务,另一个互联网络业务。多媒体业务中视频电话的不尽如意和市场需求、应用场景的匮乏,很难看到发展前景,随着CMMB的试商用,其性能和效果也让人们对基于移动网络的流媒体的未来发展不抱希望。3G业务中早期的互联网业务仅指互联网接入,这显然不能xx体现运营商的价值。这两个不同思路发展起来的业务与移动数据业务竞争时,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是前所未有的。

移动数据业务的互联网化是当前3G数据业务的重要特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对数据支持能力的提升,传统互联网上的业务开始逐渐向移动网络转移,基于3G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不但吸收了传统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还把数据传输、邮件、音视频下载等各种数据业务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

与互联网相比,电信运营业的优势在于对用户的把握,由于用户和运营商之间存在订购关系,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和密切,而互联网则具有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特点,一旦内容丧失了对用户的吸引力,就等于商业模式被打破。应该说在业务创新方面,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些创新应用,往往会由于缺乏可靠的盈利模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将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和移动网的盈利模式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

当然,移动互联网业务并不会是固定互联网业务在移动网上的简单复制,移动终端的移动性、随身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更多的内涵。实际上,人手一部的私有终端将更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更有利于体现互联网人人参与发展、人人参与创新的理念,更加符合Web2.0的本质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更加人性化,将会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移动网络向移动互联网演进

随着数据业务在运营商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提高,运营商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环节扩张。中国电信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中国联通向“无线综合内容提供商”转型和中国移动产业链转向SP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在日、韩,运营商向产业链上游扩张的实践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中国运营商应该照搬其经验。在日韩,内容是不受政策管制,运营商可以介入内容环节;在中国文字、视频的内容宣传都有相应的政府部门管制,需要有资质。CP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也是担着政策风险。此外,向上游内容环节的大规模渗透很可能会影响到2G时代既有SP/CP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不利于3G数据业务的早期推广。

谁才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宰,谁又应该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宰。正像在有线互联网上所发生的一切那样,运营商不是有线互联网的主角,当然运营商们是一个企业实体,花了很多的成本和精力去把带宽搞到多高,去卖更多的移动上网卡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收入。对于运营商来说管道固然重要,但渠道才能赚到更多的钱。都不愿意去走电信的老路,互联网火起来了,电信却没有尝到多大甜头。同样如果移动运营商不按照移动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办事,它也很难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宰。

移动通信需要提供更多的互联网业务,互联网需要增加移动性,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肯定会融合,移动网络只是互联网增加移动性的一种方式,但不是{wy}方式,无线宽带接入已经端倪已久。对于无线基础网络而言,移动网络不是{wy}的选择,竞争的网络还有WiFi、WiMax等,当然也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互联网/有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甚至有人说,WiFi将会把移动网络赶出了城市,而WiMax将把移动网络赶到沙漠。我们关心的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融合时,谁会处于产业的主导,固定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结果仿佛已经给出了答案,除非我们能给出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实质性的差别,能够在价值链中形成影响的差别。目前,能够明确看到的差别是移动网络除了提供互联网接入以外,移动互联网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网络信息和用户信息,这是只有移动运营商可以提供的;固定网络的接入是计时的而移动网络的接入是计流量的;如果是前向收费的应用,移动运营商还是{zj0}的方案,移动通信运营商在这三方面将会有竞争的筹码。

3G及后3G网络的部署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实时在线、高速接入的数据环境,推动3G业务逐步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随着网络上行传输速率的提升,3G数据业务的实时交互性也在逐步增强。移动博客、视频分享等互联网类业务迅速发展,业务使用模式从传统移动互联网的以下载为主转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还能随时把录制的短片、拍摄的照片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中。

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诺基亚高调转型移师互联网;Apple出奇制胜在全球上演了一部iPhonexx;互联网巨鳄Google亦频频表示其对电信的xx。另一方面,3G标准在全球确立;4G也已经成为讨论热点;移动对固网的替代已是大势所趋。不论是从厂商业务角度还是用户需求角度,融合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有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

{dy}方是处在产业链上游的手机设备制造厂商,在3G时代,他们不甘心只在终端制造环节有所作为,力图向应用服务等下游产业延伸,发展拥有丰富业务平台的移动终端。

第二方是原本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互联网企业和系统厂商,他们不甘于仅做内容提供者,纷纷推出开放业务平台,笼络更多资源。

第三方是在2G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运营商,过去他们在增值业务等数据业务的应用上,只是简单地起了一个通道的作用,为了将自有资源进行更宽的延伸,他们对3G应用平台的控制权满怀兴致。

三方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争夺资源,都想让自己在产业链中往更宽的范围里延伸。比如诺基亚想通过把很多的应用预装到终端中,作为制造商和业务提供者出现;而微软和Google想把自己的内容平台安装到终端,让运营商仅仅作为通道;而运营商想上下游通吃,除了控制语音,还想控制整个平台和内容。

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链将深度细分,某一势力不可能通吃所有环节、形成垄断。将来的趋势是,每一方都会前进一步,但是也伴随着妥协和让步;这个过程既是一个竞争博弈的过程,又是一个共融共生的过程。如果运营商将设备制造企业或互联网企业的通道卡死,那么他将一筹莫展;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没有创 新的内容,运营商也会缺乏长久的业务支撑。所以如果要达到共赢的局面,产业链的各个部分既要适当竞争、有所作为,又要为其他厂商留有余地、有所不为,这样才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现在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业务、商业模式多有探索,但是还未成型,如此浩繁的工作也不可能由运营商自己去完成。国外的3G运营表明,单纯由运营商去宣示或者寻找所谓杀手级应用的做法是xx失败的。真正的好的应用还需要那些更了解市场需求,了解用户体验的创意者去挖掘去实现。运营商也只有与他们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同时,国外目前80%的手机内容仍然来自运营商站点,这种垄断形态的移动互联网模式也正在面临考验。据市场研究机构估算,在5年之后,这一比例将减少到25%。

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运营商是参与者之一,在开放、透明的互联网特性面前,运营商应该和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合作共赢,并且,运营商要围绕自身的带宽提供、通信管道功能,也可以开拓出更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如移动支付等业务同样会让运营商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此类业务同样可以让运营商赢利。

 

4.  移动互联网中终端的重要性

目前,手机成为个人信息终端的趋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尽管手机上网的市场很大,但如何把更多的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转换成手机上网用户,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影响手机用户上网的主要原因有带宽太低、资费偏高以及应用内容不够丰富三方面。而从技术角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厂家和规格多样的移动设备,以及支持不同的移动网络,CDMA/GSM等等,3G有三大标准互相竞争,而且还存在非电信系网络和终端设备。这个问题可能基于SIP的IMS核心网络的子系统在应用能够给出部分答案。

然后,不同的手持设备有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不同的开发标准。手持设备不同于PC的是,操作系统五花八门,由于操作系统设计跟设备并没有xx分离,这一定程度上使得操作系统的统一的可能性极低。

同时,由于硬件和软件尚未xx分离,不同的芯片制造商的存在使得其生态圈更为复杂,在最重要的芯片,CPU,不同于PC的是,Intel无法占据市场并推行标准。

另外,手机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浏览器,随着浏览器的概念从PC向各种移动设备的延伸,作为浏览互联网必备软件的手机浏览器无疑是手机终端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虽然目前与个人电脑浏览器的应用水平相比,基于移动设备的浏览器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从长期趋势看,手机浏览器和其他网络服务引擎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移动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

目前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构建专门网站,另外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通过开发新的浏览器软件,让手机可以兼容互联网网站的内容,把互联网上的内容简便快捷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中,后一种手机上网途径被认为是未来手机无线上网的发展方向,受到多数手机用户的青睐,同时也是目前手机浏览器市场争夺的焦点之一。

其实,无论是桌面浏览器还是手机浏览器,都是用户通向网络的桥梁。自从微软2001年用免费捆绑的IE6.0 把网景赶下神坛之后,一直凭借着免费捆绑把持着浏览器世界。直到Firefox横空出世,整个浏览器世界硝烟再起,不过此时微软早已借助IE的成功将其Windows 操作系统推到了一个高峰,从而一统天下。现在,随着3G时代的来临,借助手机浏览器抢夺3G时代的移动用户、开疆破土成为众多手机厂商、IT厂商的下一个战场。

 

5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产品在设计时需要面临三大xx的屏障:使用环境、屏幕显示、输入条件。

使用环境的多样化和不可预料性导致我们在设计时需要有很多的照顾,甚至需要模拟更多的使用模型去适合不同的环境特征;从人体生理上能够接受的程度来说,PC屏幕的大小已经在挑战极限,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再小;同样,从“移动终端”的功能性定义来说,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屏幕也不可能再大。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PC和“移动终端”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因为不确定的使用环境和受限的显示条件,我们必须面对所有移动终端上的输入困难。

但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具有三大xx优势:使用环境、地理位置、个性化。

使用环境的无处不在和多样化,对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的疯狂,这也使得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产品都宣称自己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垃圾时间”“整合碎片时间”;地理位置的变化是移动终端的一大特征,可以创造出无数中有价值的应用和体验,也是商人们的一大商机。以前是小区广告的SP们每年收入上亿,以后是每个号称“社区产品”的移动应用都可以“找到你附近500米以内曾经出现过的人”;我们说移动终端,其实绝大部分指的是手机,即使不是手机其实一般也都是私人化很强的东西;所有很多人看中了这个个性化的特征,无论从支付的角度还是附加应用都是很好的突破点。

一项新技术是否能够获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先进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是否有好的业务形式和好的商业模式,市场并不关心技术本身,而是要看推出的业务能否被用户接受,能否给企业带来盈利。而这恰恰是目前困扰包括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内的诸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zd0}问题。

带宽的问题随着3G商用的日益成熟将很快解决,费用的减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是电信运营商从收费体制上有所变化,一个是技术供应商从技术上予以突破和解决。但是在3G时代,数据传输的瓶颈即将成为历史,而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流行也告诉我们,用手机畅快地访问互联网页面在上已经不是问题。千万别以为这是xx手机的专利,iPhone的制造成本如今不到200美元,折合人民币仅1500元不到,可见与之相当配置手机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在如此趋势下,要人们在3G时代弃互联网不用而登录曾经闹得神憎鬼厌的WAP网站,已经不是梦话。

与此同时,Ovum还对阻碍用户通过手机使用更多移动应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zd0}的障碍在于花销。与此同时,一部分人表示对于一些特别的应用,比如移动电视或者视频短片等,愿意以接受广告的形式换取免费的内容。另外,对这些服务毫无兴趣也十分明显,这样的回答无疑会让人感 到不知所措,这也是让运营商最为烦恼的一件事情。如果用户连兴趣都没有,那么如何吸引眼球呢?更谈不上通过捆绑或者促销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用户的使用了。因此,尽快推动用户建立对这些移动应用的兴趣,并且让他们形成移动互联网是固定宽带接入或在线业务不错的替代这样的一种印象,那么对于移动应用进一步的普及无疑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移动互联网之路—论通信运营商转型_分享移动分享互联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