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7)_医网无忧_百度空间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征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目前研究结果显示,MS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MS者相比,其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和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均显著增加[122-124]。

MS的诊断标准尚未xx统一,表11列示WHO(1999)[125]、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III 2001)[126]以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等3种标准[127.128]。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MS诊断标准列在表12[129]。

表11 MS的三种诊断标准

WHO1999

NCEP-ATPⅢ(2001)

IDF(2005)

初选人群

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人群中

全人群中

中心性肥胖人群

组成成分数

初选人群中至少2项其他组分

至少3项

初选人群中至少2项其他组分

肥胖

BMI(Kg/M2

腰围(cm)

腰臀比

>30及/或

-

>0.90(男),0.85(女)

-

>102(男),

>88(女)

-

不同人种采用特定的腰围切点

华人:≥男90cm 女≥80cm

血脂紊乱

TG(mmol/L)

HDL-C(mmol/L)

≥1.70及或

<0.9(男),<1.0(女)

≥1.70

<1.04(男),

<1.30(女)

≥1.70或接受相应的调脂xx者

<1.03(男),<1.29(女)或接受相应的高脂xx者

高血压

SBP/DBP (mmHg)

≥140/90

≥130/85

≥130/85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xx者

高血糖

FBG(mmol/L)

2h BG(mmol/L)

≥6.1及/或

≥7.8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xx者

≥6.1

-

≥5.6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xx者

-

胰岛素抵抗

FBG (mmol/L)

2hBG(mmol/L)

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的M值上四分位数

-

-

微量白蛋白尿

尿白蛋白

(μg/min)

尿白蛋白/肌酐

(mg/g)

≥20

≥30

-

-

① 如果BMI> 30 kg/m2,不需要测量腰围,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② NCEP-ATP III及IDF诊断标准中,高甘油三酯和低HDL-C分别作为2个单独的组分。

③ 如果FBG超过5.6 mmol/L(或100 mg/dL),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但对诊断MS并非必备检查。在临床实践中,IGT亦可作为诊断依据,在MS流行病学研究中,只用空腹血糖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多结合筛查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以期早期预防及发现糖尿病。

表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004)

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 超重和(或)肥胖:BMI≥25Kg/m2

2. 高血糖:FPG≥6.1 mmol/L(110mg/dL)及(或)2hPG≥7.8 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xx者)

3. 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xx者

4. 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HDL-C<0.9 mmol/L(35mg/dL)(男)或<1.0 mmol/L(39mg/dL)(女)

应用CDS建议对中国人MS患病率调查的结果如下[130-134]:1)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中国人MS的患病粗率为14~16%,标化患病率为9~12%,总体上呈现南方低北方高、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2)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MS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增龄趋势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65岁以前MS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在65岁以上则女性高于男性。

目前防治MS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xx,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xxxx:

1.生活方式干预(保持适当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尽量避免吸烟和适度减少饮酒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xxxx,xx目标如下[129]:

(1)体重降低5%以上

(2)血压< 125/75mmHg

(3)LDL-C< 2.6mmol/L(100mg/dL)、TG<1.7mmol/L(150mg/dL)、HDL-C>1.04 mmol/L(40mg/dL)(男)或>1.3mmol/L(50 mg/dL)(女)

(4)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及HbA1 c< 6.5%。

应用CDS建议对中国人MS患病率调查的结果如下[130-134]:1)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中国人MS的患病粗率为14~16%,标化患病率为9~12%,总体上呈现南方低北方高、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2)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MS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增龄趋势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65岁以前MS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在65岁以上则女性高于男性。

目前防治MS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xx,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xxxx:

1.生活方式干预(保持适当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尽量避免吸烟和适度减少饮酒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xxxx,xx目标如下[129]:

(1)体重降低5%以上

(2)血压<125/75mmHg

(3)LDL-C< 2.6mmol/L(100mg/dL)、TG<1.7mmol/L(150mg/dL)、HDL-C>1.04 mmol/L(40mg/dL)(男)或>1.3mmol/L(50 mg/dL)(女)

(4)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及HbA1c< 6.5%。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增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以及其危害亦显著增加。因而,2型糖尿病科学、合理的xx应该是综合性xx,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减重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xx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xx等综合性xx措施[27]。

2型糖尿病理想的控制目标值见表14,xx未能达标不应视为xx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病人都将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的并发症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见图2)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14]。表15是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中提出的血糖控制目标值[135]。

图2. HbA1c从10%降低到9%对减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低到6%。

HbA1c是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标,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反映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浓度)[30]。血糖控制应根据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断,HbA1c水平不仅可评估2~3 个月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还可用于判断血糖检测或患者自我报告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SMBG监测次数安排是否足够多。表13列举DCCT经过2~3 个月重复检测血糖和HbAlc的分析结果,即HbA1c水平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136]。在重视血糖控制的同时亦应该重视对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肥胖或超重等的调控,这将有利于减低微血管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4,137]。

表13 HbA1c与血糖水平的相关关系

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合并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宜太严格(特殊人群的控制标准参见相关章节),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生存期在5年以内的患者亦不宜制定严格的控制目标。

xx方式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超重/肥胖而有所不同,xx路线图见图3。

图3 2型糖尿病xx程序图

根据患者体重选择xx方案

表14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 空腹

半空腹

4.4—6.1

4.4—8.0

HbA1c (%)

6.5

血压(mmHg)

130/80

BMI ( Kg/m2 ) 男性

女性

25

24

TC ( mmol/L )

4.5

HDL-C ( mmol/L )

1.0

TG ( mmol/L )

1.5

LDL-C ( mmol/L )

2.5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 男性

女性

2.5 ( 22mg/g )

3.5 ( 31mg/g )

主动有氧活动 ( 分钟/周 )

150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7)_医网无忧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