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五、外气引起原子等的转化运动_张润高_新浪博客

    五、外气引起原子等的转化运动

 

外气引起原子排列的变化】至此我们研究了物体包括人体在内的转化运动。于是涉及到原子及基本粒子的结构能否发生转化运动。先从外气能否引起原子排列发生变化开始研究。

1987年8月到次年3月,四川大学的吴邦惠教授等9人,进行了外气对硅晶体影响的实验研究。29]他们在{dy}批实验里观察到,功能者发放出的外气,使硅单晶体片(A)从玻璃瓶壁穿出之后,经X衍射分析发现,结构由单晶变成了取向微晶。第二批实验证明,此种变化并非试样在穿壁时受某种机械作用所引起,而是外气直接作用所致,因为实验发现在外气作用下,硅单晶体片(B)并未被穿出瓶壁亦变成了取向微晶。硅晶体结构是原子排列决定的。要使硅晶体发生结构变化,通常需要将其加热到1440℃以上。一般电磁场的作用也不能引起它发生此种结构变化。事实上,硅的取向微晶是很难用人工制造的,可是外气竟然引起了取向微晶的生成,表明外气引起的转化运动可以发生在原子排列的结构层次。硅单晶被外气作用转化为取向微晶,取向微晶既不属于原物体(硅单晶)亦不属于IP雾形,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种以取向微晶存在的形态,性质倾向于物体故属于准物体。那末在无外气继续作用下,它应逆向转化为硅单晶,才符合公式2中的部分。但是A片在外气作用后放置20天,B片在外气作用后放置17天,用X衍射分析,观察到它们仍为取向微晶。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者到年底小结时为了核实以往的实验结果,对它们再次进行了X衍射分析,结果意外地发现,它们都转化成了单晶!对此他们感到意外,进行了第三批实验。将6个硅单晶体片放入瓶中,经功能者发功,一片破裂经两次穿出,剩余在瓶中的5片经X衍射分析。发现1片转化成了取向微晶,放到第17日再次分析,观察到该片变成了单晶。整个变化过程符合公式2的部分:物体(硅单晶) 准物体(硅取向微晶)。这个结果表明,外气确实能够引起物体结构发生改变。对于硅单晶体来说,外气当时的作用至少使它转化成了准物体。准物体的生成可能包括了多种结构上的变化,当外气停止作用后,准物体在不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又逆向转化到原结构。但是一些微细结构变化一时难以恢复到原样,所以经历17天甚至约120天,取向微晶结构才逆向转化到单晶。此种缓慢的逆向转化,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的机会,使明确地看到了正向和逆向转化的存在。进一步来认识,其反映出了外气可以引起物体结构中的原子排列发生位移!这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

杨殿相教授等用超导材料实验,亦发现了在外气作用下,物体能变成属于准物体的结构。[28]他们将有特殊性和稳定性的三种超导材料,分别制成片作为试样。将它们放入瓶中,请功能者发功将它们从瓶中穿出,然后检测每片所发生的结构变化。用超导材料共制成13个片,每片经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器四次扫描,测定出光谱图存入电子计算机作为本底谱。将13个片分成三组:试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放入一个100毫升容积的玻璃瓶内,严封瓶口。将试验组交给特异功能者,经发功瓶中的7个片有两个穿出了瓶外。对照组交给普通人,空白组放在桌子上,经历了同样时间,都无片穿出瓶外。将三个组的片再次经红外光谱仪器四次扫描,把测出的图谱与本底比较。结果是:试验组穿出瓶壁的两个片,红外线透光率明显降低,超导材料的特征峰消失;试验组瓶中未穿出的片,对照组和空白组瓶中的片,都无图谱变化。这些表明,超导材料在穿出瓶壁过程中,外气不仅对其起了驱动作用,还引起了结构转化,表现出失去了特征峰,至少是原物体转化成了准物体。其可表达为:物体(有特征峰超导材料)→准物体(失去特征峰)。

   这个结果的重要意义是,亦证明了外气可以引起超导材料结构中的原子排列发生变化,即外气可以引起原子在结构中位移。根据公式2来认识,外气使生成的准物体失去特征峰之后,在无外气继续作用下,应逆向转化到特征峰的再次出现,然而他们在实验中无这方面的发现。其原因可能是,特征峰的恢复属于精细结构的恢复,在无外气作用下恢复进行得相当缓慢,大约要在17天甚至120天才能完成。他们可能未作这方面的研究。

要说明的是,发生正向转化之后必然有逆向转化,但逆向转化为何种结果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因为准物体有多种形态,逆向转化可以达到原物体态,亦可以仅为部分。例如,前面提到的钢勺,外气使它断开时,出现了正向转化,断成两截一截还掉到了地上,停止发功后出现的逆向转化只能是断端从准物、准IP雾形回到物体态,不可能是完整钢勺的再现。还应注意到,准物体在无外气作用下的逆向转化,反映出准物体有自组性质。

【引起原子电子云发生变化】 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的。原子核的直径10-15~10-14米,约为原子直径(10-10米)的万分之一,但却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近乎全部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最初人们以为原子核是不可能被分割的,后来发现具有可分割性。实验还发现了质子和中子亦具可分割性。但是要将原子核进行分割,需要巨大的能量,因为那里有强相互作用将质子和中子紧密地拉在一起,是很不容易被破坏的。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是带负电的电子,组成了电子云,原子的光谱和化学性质是电子云决定的。我们先来研究外气能否引起化学反应发生改变,以了解外气能否引起原子的电子云出现改变。

林书煌教授等,7]将浸有三氯化铁溶液的海绵,请特异功能者发功使其穿过双层密封的硫氰酸钾试纸袋。按照常规的化学反应,由于三氯化铁在试纸上的通过,试纸上应出现红色。因为它们之间有以下的反应:

FeCl3(淡黄色)+3KSCN(无色)=Fe(SCN)3(红色)+3KCl(无色)。可是试纸上未出现颜色反应,可见两种试剂至少有一种在外气作用下,在全部穿过试纸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化学反应性,所以试纸上无红色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的电子层决定的,外气引起失去了原有的化学反应性,至少是有关基团化学反应性有了改变,即外气使有关原子的电子云发生了改变。

再来看另一个实验。王强发功可使照像用的胶片从避光袋中穿出,曝露在明亮的实验室中约2分钟,不被感光而对照则否,更为有力地证明了,外气可以引起物体的化学反应性发生改变。10][148]所有这些表明,外气可以作用到原子的电子云上,引起电子云发生改变。

【上述变化与IP雾形】上述表明,原子在外气作用下,可以移动,电子云性质有了改变,成了准物体状态。

在外气的继续作用下,原子的电子云可以发生更大的改变。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构是靠电子云维持着。电子云性质改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原子在物体结构中,解除一定的束缚,成为可以大幅度自由移动的粒子。请读者注意,在碎物的复原中反映出定位的存在,正是表明此时物体碎成的粒子可以自由移动。这说明,物体结构中的原子在外气作用下,变得可以大幅度自由移动而定位,即此时的原子至少是变成了准IP雾形。准IP雾形是转化为IP雾形的过渡形态,可能包含了多种向更小粒子转化的粒子。其中重要的一种,应是原子核尚未解体,但电子云有了很大的性质改变。其不同于原来的原子亦非裸原子核,而是改变了电子云性质又被外气包绕的粒子,可受外气的信息及有关信息的支配,能够移动实现定位,亦可向 IP雾形转化。此种粒子的存在,实现了原子在核未改变之前的物体转化过程。

 

引起原子核发生变化】关于外气引起物体的变化,我们的认识似应限制在不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因为原子核的结构非常牢固,从常识来认识无由相信人体辐射出的外气竟然会引起原子核发生改变。王堡垒提出的看法,就限制在外气不引起原子核变化的限度内。他认为,特异功能不是使原子核变成更小的粒子,而是原子的电子云发生了坍陷和分立化。17]然而此种观点不能解释有关事实,例如下列的实验结果:

实验选用放射性原子作为外气作用的试样。放射性原子是指其核能够发射出α、β和γ等射线的原子。例如,原子发电站用的核燃料铀-235,当原子在放射出一个α粒子后变成钍-231。这个变化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一个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在医院里放射xx用的钴-60放射源,半衰期为5·2年,即经5·2年后,钴源的放射性强度只剩下了一半。半衰期是原子核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界任何一般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影响。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电场、磁场、强酸、强碱等都不能改变原子核的半衰期。因此用外气作用放射性元素,观察其半衰期有无变化,是研究外气在原子核结构的层次上有无作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陆祖荫教授,与气功师严新合作,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他们从1987年9月开始,到1988年3月,7个月时间里共进行6轮实验,严新对试样共发功40次。这个研究是高科技水平,结果若成功要给全世界包括高水平的科学家看,实验方法上若有漏洞,就会成为我国科学界的大笑话,所以实验设计和结果判定都极端严格。在研究期间,我国xx的核物理界前辈赵忠尧教授予以了支持,高能物理研究所顾以荡、李惕皓教授,郑志鹏、周咸建、陆昌国、徐胜兰、舒德民副教授,参与了研究过程的多次讨论,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高崇寿教授亦参与了理论上的指导。介绍这些是想表明研究是十分慎重的。

    实验结果,{dy}轮发功四次,选用的试样为镅-241(241Am)。它能辐射出α粒子和γ光子。镅-241在外气作用后,他们测定有关γ光子,结果呈现出衰变计数率显著下降;在第三次发功辐射出的外气作用后,下降辐度达1·35%,是实验误差0·19%的7倍,经统计学处理证明,这个结果是外气作用试样引起的。即结果是原子核受外气作用出现的变化,不是其它作用引起的假象。

为了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向严新提出,希望发功辐射出的外气,不要引起衰变计数率呈现下降而要上升。这似乎是无理的要求,严新却欣然同意了。发放外气要使衰变计数率升高的第二轮实验开始了,按意念发放外气四次,结果令人惊奇,试样衰变计数率果然升高了。升高的幅度{zd0}为0·86%,为实验误差0·19%的4·5倍,经统计学处理证明结果是高度可信的。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外气可以作用到原子核上,引起原子核发生转化运动,此外再次证明外气有受功能者意念支配的性质。当一些人们不敢相信,外气能使脑瘤组织而不是人脑正常组织被从脑中穿出时,外气又能使原子核衰变率按功能者的意念可下降和升高,实在是客观的再现,无法否认,也是对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挑战。这批研究专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外气可以影响镅-241原子核。其具体变化可能是引起了镅-241半衰期发生了改变,也可能是原子核发生了极化。到底属于哪一种,他们在1989年又进行了两轮实验。采用镅-241被外气作用后,直接测定它放射的α粒子,由于α粒子放射是各向性的,没有极化问题。因此测定α粒子的放射强度,可直接判断镅-241的半衰期变化,实验表明外气能显著地改变镅-241的半衰期。30]实验过程采用的发放外气作用方式为,严新先用手直接握住放射源发功20分钟。15小时后,又在距放射源10公里的地方,向放在高能物理所正电子物理实验室内的放射源发功20分钟。一小时半后对放射源进行测量。整个过程有各种测试对照以排除其它影响。

他们还实验发现,功能者在更远距离向试样发放外气亦能起作用。于是1990年严新同陆祖荫商定,严新从美国向北京实验室发功来作用镅-241。实验两次,{dy}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不能肯定所得结果的偏差是否由发放的外气引起。第二次实验结果表明,严新从美国向北京实验室发放外气,能使北京实验室中的镅-241半衰期发生10%左右的惊人变化。31]至此不仅重复证明了以往实验的正确性,还以实验肯定了外气在远距离的作用。对镅-241发放外气作用之后,进行了跟踪测量。结果表明,在外气作用后的第12天以前试样的计数率已恢复到试验前的水平,137]也就是说外气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是可逆的。

陆祖荫等的上述实验结果,在我看来是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外气作用下原子核的变化具有可逆性,以及衰变记数率呈现出的升高或降低能受功能者的意念信息的支配,都符合外气引起的物体转化运动的规律,更是有力的证据。

  这类实验结果有着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它说明外气具有的力可以作用到原子核上;说明外气的破坏作用即正向转化可以引起原子核发生变化;说明当外气的作用停止后原子核的结构又能回到原状态,即有着逆向转化或说结构重建。这些共同表明外气可以引起原子核发生转化运动。

进一步剖析,镅-241原子核在外气作用下发生转化运动之后,每个原子核内部可能变成由不同大小粒子构成的状态,其中最小粒子构成的群体应是IP雾形,其中一些应属于外气。对外气引起镅-241的转化运动,用公式2表达如下:

-241(金属) 准物体(金属结构有了改变) IP雾形(原子的电子云有了改变,原子核也可能有一些改变) IP雾形(原子核中可能有更小粒子生成)。

 假如我们认为外气,只能作用到原子的电子云不能作用到原子核,上面的实验结果就无法合理解释,外气与准IP雾形的相似性以及外气的产生等问题也都无法合理解释。所以根据实验我提出了:转化运动可以涉及到原子核;转化运动可以引起生成比原子核更小的粒子群体;其中最小的粒子组成的一种群体就是IP雾形,外气可能属于其中的一个类型。

功能者发功时的意念为要引起原子核发生改变,结果使镅-241原子核发生了改变。然而功能者发功时意念为,要引起作为试样的硝酸铀转移,经测定其放射性亦发生了改变。可见外气引起物体的转化运动中,有着原子核改变,其中会有IP雾形的生成。IP雾形的生成不一定很多,但使其生成并非少见的事。这就是在前两章的讨论中,当涉及到转化运动,常提到有IP雾形生成的原因。

外气引起了原子核发生改变的实验,国外也有研究报道。如1967年乔文和金森在一份阶段性实验报告中说,意念致动可以影响硝酸铀的衰变过程。他们的实验共有7名受试者参加,其中两名表现出非凡的发功致动能力。1968年乔文在两组发功致动中,又进一步证实了发功致动可以影响硝酸铀的衰变过程。乔文发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当受到发功致动时,比起不受到发功致动时,变化相当大。[12]这些同陆祖荫等的实验结果一致,他们共同证明了外气能引起原子核发生改变。

   我国的另一组实验也很值得重视。国际气功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左林,1993年在文章中提到,我国气功师郭天官,发功时竟然能用手“摸铜成金”,并且得到了精密仪器测试的证实。此种变化是可逆的,铜变成金数小时后又自动变成了铜。[33]我未能查阅到具体实验报道,从转化运动的观点来认识,左林提到的事实,大概是铜经外气作用后,原子核和电子云都发生了改变。这是正向转化运动,然后又自动逆向转化为铜,所以用仪器测试发现铜在外气作用前和后有不同的性质。铜具体转化成了什么样的准物体或是类似于金,都需要严格的实验进一步来研究,但此实验说明着外气对原子核有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再来看反方的观点,其中的一些人对从美国发功使北京实验室中镅-241等发生变化的实验结果,指责道: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和激光的直射,都不能从美国作用到中国,难道功能者从美国发放所谓的外气,能够作用到中国的北京,而正好作用到实验实的试样上吗?那些所谓的“科学实验”不是胡闹又是什么?反方中的此种言论似乎是真理,被到处引证作为指责特异功能是伪科学的xx性论据。

外气是人体辐射出的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许多性质目前尚不了解,仅在实践中了解到了它的一些性质。从美国发放外气能作用到中国某实验室的试样上,不是像指责者认为的胡闹,在后面有关章节中会列举出大量事实来证明。外气确实能够按功能者的笼统意念信息,自动找到远距离的试样并对其起作用。这些是陆祖荫教授等,起初也是万万未能料到的,是一系列实验使他们相信了外气的此种作用。于是他们根据实践,在严新手握试样发功的基础上,开展了从美国发功作用到中国实验室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在当时对特异功能缺乏基本理论的情况下,根据实践结果设计实验是必然的方法,不是他们愚蠢到“胡闹”。对此令人想到恩格斯的一段话:如果认为“凡是可以纳入规律、因而是我们‘知道’?的东西,都是值得注意的;凡是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不知道的东西。”82]现在批判特异功能的一些人不去认真地实践,却用自己的观点在批判实践者。请问指责者,到底什么是检验真理的{wy}标准?难道不怕别人说你是先验论者吗?列宁说,一个愚蠢者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完。研究外气对原子核作用的实验,参与指导和研究者,仅教授和副教授至少有10个人。如此慎重的研究,竟然有一个人不去研究而指责其为‘胡闹’!令人想起列宁真不愧为伟人!

【转化中的混合态】至此不是凭臆想,而是靠实验证明了在外气作用下,物体的组织结构、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原子排列、原子电子云和原子核结构,都能出现转化运动,表明转化运动可以发生在物质很深层次的结构上。

由于外气的强度、信息和被作用物的性质,以及转化有正向和逆向等原因,一个物体在转化运动中可以不是一下都变成了一种形态,转化能以分步和不同步进行,于是造成转化过程中生成的物体,能以多种形态混合存在。其具体表现在,试样的转化过程及最终生成物的性质上。例如,一些药片被外气穿出玻璃瓶壁后,由于经历了转化运动,药片表面变得光泽度下降。即药片是复原和未xx复原形态的同时存在。断火柴棍被外气作用对接到一起后,靠近断接处的结构变得对力的承受能力下降。即对接处结构紧密,其邻近部位变得松散,亦为混合态存在。又如,准物体,可以是如公式3所示,准物体1、准物体2……的混合体。以小发射机被外气作用出现的变化为例。出现的波动信号是准物体生成的指标,而波动信号则有轻微波动信号,较大波动信号和大幅度波动信号的区分,反映出至少有三种准物体的存在并互相转化着。再如,准IP雾形,由于它是过渡形态,也有几种形态。

根据上述,逆向转化刚生成的物体等中,可以有准物体、准IP雾形和IP雾形混合存在。三者各占的比例因条件因素,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当准IP雾形多到一定比例,试样就表现出了半固体状态。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二章:五、外气引起原子等的转化运动_张润高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