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光伏产业链大全集团40亿溯游而上- Bank Card - uncomfortably ...
"松绑"光伏产业链 大全集团40亿溯游而上 [转贴 2010-02-08 23:52:06]   
"松绑"光伏产业链 大全集团40亿溯游而上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90%的多晶硅依靠国外进口,不到十家的国外厂商垄断着多晶硅的技术和供应。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蒋海涛对记者说:"中国光伏行业的咽喉一直被人掐着。"

      谁能解开这道枷锁,谁就能给光伏行业带来真正的阳光?这一次,业内将希望寄托于江苏大全集团重庆万州的多晶硅项目。

      6月27日,江苏大全集团在重庆万州投资4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开工。根据设计安排,大全集团多晶硅项目将于2008年6月投产,当年产能达3000吨,2009年产能6000吨,建成后年销售额将达到100亿元,成为国内{zd0}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当天举行的开工典礼吸引了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浙江昱辉、中电光伏、河北晶龙等多家国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商到场。作为多晶硅产品的下游用户,他们希望这个项目能为他们"松绑"。

      松绑产业链

      作为"少帅"的大全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徐翔是多晶硅项目的最有力推动者,他介绍说,多晶硅项目自2006年9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已完成技术转让、项目立项、环境评估、安全评估、工程设计、关键设备采购等多项工作,目前已进入工厂建设和设备安装阶段。

      大全集团以生产中低压成套电气闻名,曾被评为国内电气行业xx领军企业,目前在全国各地拥有23家法人公司,员工总数超过5500人,总资产4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

      电气设备制造企业进入光伏行业颇多个案,比如与大全集团同城的电气制造企业中电集团旗下的中电光伏,再比如刚刚宣布进入光伏行业的正泰集团。但如果现在再进入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制造,大全集团认为风险颇大。

      原因就在于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是一个相对而言门槛较低的行业,在生产链条上的高纯度多晶硅的制造(硅材料)——硅片切割——电池制造——组件封装等几个环节中,除{dy}个环节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外,其他环节上的"技术都不怎么密集",以至于可以"一夜之间"产量剧增。

      目前在苏浙两省遍地开花的近百家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企业就是明证,几年之后,除了已经完成上市的光伏企业,剩下的实力稍弱的企业,生存下去的{wy}办法就是价格战,而这又必将整体摊薄光伏行业的利润率。

      即使已经上市的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研发,完善产品线路,并且获得更为稳固的多晶硅供应渠道,未来的日子同样并不乐观。

      有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新建电池生产线的产量已经超过历年的总和,达145.7兆瓦,2006年这个数字将突破300兆瓦,而产能更是将达到历史性的1449兆瓦,占世界生产量的70%。但是相对于逐渐膨胀起来的中间环节,硅材料和市场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由于缺少上游硅材料,来自下游电池制造厂商的大批订单只能增加光伏电池制造企业的烦恼。

      实际上,开工不足是国内硅锭(硅棒)、硅片厂商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如国内{zd0}的硅锭、硅片生产厂——河北晶龙产能已经高达2250吨,但产量只有1126吨,开工率仅为50%。而青海新能源、绍兴精工太阳能等企业甚至空置上百吨的产能,干脆无料开工。

      与所有行业一样,产业上游的缺货必然造成下游企业的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上涨,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从2000年时9美元/公斤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50美元/公斤左右。

      多晶硅产业助力大全集团

      但进入多晶硅制造谈何容易,对于中国来说,硅矿资源不是问题,资金也不是特别大的困扰,问题在于技术。

      目前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美国的Hemlock、MEMC以及德国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特殊垄断性,国际上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已联合禁止进行技术转让,数十年来中国欲购无门。

      机会这时在徐翔眼前出现。

      两年前的{yt},徐翔在{dy}时间知道了欧洲某公司转让多晶硅技术的消息,与父亲徐广福商量后马上飞赴欧洲进行考察,与该公司洽谈。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对方提出的条件很苛刻。大全集团董事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些股东觉得这个项目风险太大,不能投资。

      徐翔认为,从大全集团发展方向来说,多晶硅项目与电气行业关系密切。投资这个项目是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大全集团发展很更好。他认为这个项目"非投资不可"。

      最终董事长徐广福拍板,大全集团在与该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同时,也签订了技术独占性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大全集团对该技术在中国境内享有独占权。

      成功获得了欧洲公司先进技术,只是具备了生产多晶硅的一部分技术条件。但是将工业硅加工成多晶硅的过程中,需要"三氯氢硅还原法"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在提炼过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通过氯气排放,不仅提炼成本高,而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徐翔显然认识到这一点。大全集团通过与专业从事尾气回收装置设计的美国公司合作,采用全封闭的运行方式,使物料循环再利用,尾气回收率高达99%以上,避免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欧洲德固赛公司合作,解决了多晶硅生产中所需三氯氢硅的生产工艺、技术问题。

      按照徐翔的设想,万州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年产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达6000吨,成为国内{zd0}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徐翔说,项目达产后要进一步延伸多晶硅产业链,将投资2500万美元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徐翔预测,到2010年,多晶硅项目将达到40亿左右的产值,成为大全集团的一大支柱和主营业务。大全集团万州项目投产后,将会缓解国内多晶硅短缺现状。

      大全的多晶硅项目由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负责项目的前期管理,项目的设计、施工、采购、管理由天津天辰化学工程公司总承包。

      目前大全集团的业务范围已从传统的成套电器设备扩展到环保、交通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并在扬中、南京、北京、重庆分别建成大全电气、大全交通技术、大全环保、大全新能源四大产业基地。

      据徐翔透露,多晶硅产业将在2010年前进行上市,而大全集团旗下的电气产业、交通产业也将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市场进行上市。大全集团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如果多晶硅项目发展正常,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大全集团来说,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松绑"光伏产业链大全集团40亿溯游而上- Bank Card - uncomfortably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