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之--辽太宗耶律德光_Vegitta_新浪博客
(2010-04-10 19:44:44)

辽太宗即耶律德光(902-947年),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二十岁时就做了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期望很大,在其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在阿保机到各处征战的时候,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来平定渤海国都有所建树。因此同样有勇有谋的母亲述律后才对他另眼相看,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全力支持他,反对喜爱汉族文化的长子倍继位。

   太祖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选新皇帝的仪式,在其建议下大臣们都赞成德光继位,于是耶律德光正式继位为契丹新皇帝,最终死在了南下中原消灭后晋回来的路上,庙号太宗,谥号为孝武皇帝,史称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于契丹的贡献很大,尤其在他继位之后,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契丹政治和经济和发展。在政治上,他完善了从太祖开始的管理体制并使之更加的系统化,继续扩大契丹的领土,使契丹民族走向了强盛时期,同时他在位期间契丹的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契丹的本民族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辽太宗耶律德光像

处心积虑保皇位

  太宗在继位之初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帝位。因为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为太祖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所以太宗一直将哥哥耶律倍当成他{zd0}的政敌,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

  首先,太宗加强了对xx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xx,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

  为进一步防范哥哥,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以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款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李胡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为避免以后有不测,就渡渤海投奔了后唐。太宗费尽心机{zh1}终于达到了目的。

 

子承父业争霸中原

  在巩固了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从阿保机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中原的势力一直xx契丹的入侵,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尤其是后唐明宗时期,中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xx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而且是在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末帝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是献出燕云十六州,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但辽太宗这块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尝了十来年的时间,{zh1}他把命丢在了中原。

 

三次战役消灭后晋

  不管以后怎样,辽太宗毕竟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xx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

  辽太宗禁不住心动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而且连续打了三次,直到灭了后晋。在灭后晋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辽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他用兵中原是经过了长期等待和精心准备的,一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zh1}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zh1}的取胜主要是由于由于后晋xx的投降,但辽太宗的意志力之强确实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过程中,辽太宗的过人谋略也运用得相当充分。他{zd0}限度地利用了汉族官吏的称帝野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而这和辽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有很大的关系。

  对后晋的战争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辽太宗也打得很艰苦,第二次发兵时,被后晋的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将领打得大败而归,契丹国内当时也发生了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厌战情绪,而且母亲述律后了解到后晋派使者议和时,也极力劝说辽太宗罢兵讲和。述律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辽太宗说:“石氏忘恩负义不能容忍。”述律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的事实说明述律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辽太宗也命丧于中原。辽太宗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坚持要后晋割让镇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实他是不愿意就此轻易丧失这个机会。虽然一时失利,但辽太宗还是第二年又出兵进攻,结果抓住了时机,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当皇帝的弱点,劝降成功,不久后晋也被灭掉了。

  会同十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了后晋都城开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汉族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把投降的石重贵封为负义侯,除了讽刺,这个官职没有任何别的含义。后晋因契丹而建立,{zh1}又因契丹而灭亡,真是兴也德光,亡也德光。在举行仪式时,汉人穿汉服,契丹人穿他们的民族服装,辽太宗则穿汉服。此后,辽朝的官服制度也就以此为标准,契丹和汉人分别穿本民族的服装。辽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时还将契丹国号改为“大辽”。

 

中国最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之--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宋夏对峙简略

太宗德光历史贡献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zg}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zg}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xx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曾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太宗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战争中,辽太宗得到了后唐的书记张砺,非常高兴,觉得此人难得,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太宗,辽太宗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翰林学士,后来又任命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辽太宗的宰辅之臣。重用有才德的汉人,对于辽太宗的统治帮助很大。与此同时,辽太宗还学习汉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整顿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过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xx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太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汉族地区担任官职,由于不懂治理之道,汉人中的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就充当了他们的走狗,教他们搜刮民财,鱼肉百姓,这更增加了百姓对辽军不满,于是中原地区反抗不断,辽太宗只好北返。当然,他北归也有不服中原水土留恋草原家乡的原因。在回去的路上,他慨叹道:“我不知中国人(指中原汉人)难制如此。”其实,辽太宗本人对于汉族人的反抗也应负主要责任,他在北返途中,异常残忍,竟采取了屠城这种野蛮残酷而又丧失人性的做法,这更是反抗蔓延而激烈。

  {zh1},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dy}失;让契丹士兵打谷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最终死在了栾城。为防止尸体腐败,契丹人将他的内脏全部摘去,将太宗的尸体用盐液浸泡运回了辽国。

  总之,辽太宗无疑成为了契丹民族中一位业绩卓著的{lx},是是一位杰出伟大的少数民族君主和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最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之--辽太宗耶律德光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2010-03-16 12:11:10)
  • (2010-03-19 07:57:17)
  • (2010-03-31 07:54:21)
  • (2010-04-01 19:19:19)
  • (2010-04-07 19:52:49)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最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之--辽太宗耶律德光_Vegitta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