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羧酸盐类助剂的原料与合成工艺-农药剂型开发博客-搜狐博客

    

聚羧酸盐类高效减水剂的原料与合成工艺

本文介绍目前国外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合成的主要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

    这种合成方法一般首先需制备具有聚合活性的大单体,如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然后将一定配比的单体混合在一起直接采用溶液聚合而得成品。这种合成工艺的关键在于活性大单体的合成,中间需经比较繁琐的分离纯化过程,成本较高。

    日本采用短链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长链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三种单体直接共聚合成了一种外加剂。其典型的合成示例如下: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滴液漏斗、N2导人管和回流冷凝管的玻璃反应容器中,装入500 份水(质量份,下同),搅拌下通N2除氧,在N2气保护下加热到和摄氏80度,接着在4小时内滴加混合了250份短链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EO加成摩尔数为4 个)、50份长链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EO 加成摩尔数为23个)、200 份甲基丙烯酸、150 份水和13.5份链转移剂3-硫代乳酸的单体水溶液以及40 份10%过硫酸按水溶液。滴加完毕后,再在1h 内滴加10份10%过硫酸铰水溶液并保温1h,得到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 的聚合物水溶液为最终成品。

(二)聚合后功能化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现有聚合物进行改性,通常采用已知分子量的聚羧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聚醚在较高温度下通过酯化反应进行接技,形成接技共聚物。这种方法受现成的聚羧酸产品种类和规格的限制,调整组成和分子量比较困难。此外,制备过程中聚羧酸和聚醚的相容性不好,酯化实际操作困难,伴随酯化的不断进行,水分不断逸出,也易出现相分离现象。

    典型合成工艺:以烷氧基胺H2N(BO)—R 为反应物与聚授酸接技出(BO 代表氧化烯基团,n 为整数,R为C1~C4 烷基),利用聚羧酸在烷氧基胺中的可溶性,使酷亚胺化进行得比较彻底。反应时,胺反应物加量一般为—COOH 摩尔数的10%~20%。先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到高于150Co,反应1.5~3h,然后降温到{bfb}~130%,加入催化剂反应1.5~3h即可得所需产品.

   (三)原位聚合与接枝方法

    该方法克服了聚合后功能化法的缺点。以聚醚作为羧酸类不饱和单体的反应介质。反应集聚合与酯化于一体,避免了聚羧酸与聚醚相容性不好的问题。

    典型制备工艺:将丙烯酸单体、链转移剂、引发剂的混合液逐步滴加到装有相对分子质量2000 的甲氧基聚乙二醇的水溶液中,60Co下反应45min后,升温到120Co在N2保护下不断除去水分(约50min),加入催化剂升温到165Co,反应1h,进一步接枝得到成品。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但主链一般也只能选择含—COOH基团的单体,否则很难接技,且这种接枝反应是个可逆平衡反应,反应前体系中已有大量的水存在,其接枝度不会很高且难以控制。这种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缺点是分子设计比较困难。

    以聚合(或共聚)的烷基长链为疏水基作为吸附链,羧酸盐为亲水链伸入水相,使悬浮体系达到{zd0}的分散和稳定。这类聚羧酸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一般在5000至20000之间。其主要产品有:
    (1)丙稀酸和顺丁烯二酸的共聚物,钠盐分子量约8000,铵盐分子量约10000。
    (2)甲基丙稀酸和顺丁烯二酸的共聚物的钠盐和铵盐。
    (3)丁烯二酸和苯乙烯的其聚物,钠盐分子量约5000,铵盐分子量约15000。
    (4)丁烯二酸和二异丁烯的共聚物,钠盐和铵盐分子量均为12000。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高分子分散剂属于均聚物或共聚物,通常在分散体系中可以起到空间稳定作用,有的带电高分子还可以通过静电稳定机制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因而高分子分散剂比无机、有机小分子分散剂更为有效。聚羧酸盐类分散剂具有长碳链,较多活性吸附点以及能起到空间排斥作用的支链,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而对悬浮体系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能。

   

 聚羧酸类分散剂与传统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钠盐分散剂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 聚羧酸类分散剂对悬浮体系中的离子,pH值以及温度等敏感程度小,分散稳定性高,不易出现沉降和絮凝;

    ② 聚羧酸类分散剂提高了固体颗粒的含量,显著降低分散体系粘度,在高固含量下具有较好流动性,降低了原料成本,减少设备磨损;

    ③ 原材料选择范围广,可选择不同种类的共聚单体,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可设计性强,易形成系列化产品。

  聚羧酸类分散剂采用不同的不饱和单体接枝共聚而成,其代表产物繁多,但结构遵循一定规则,即在重复单元的末端或中间位置带有EO,-COOH,-COO-,-SO3-等活性基团。

    聚羧酸类分散剂在分子主链或侧链上引入强极性基团:羧基、磺酸基、聚氧化乙烯基等使分子具有梳形结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10000-100000,比较集中于5000左右。疏水基分子量控制在5000-7000左右,疏水链过长,无法xx吸附于颗粒表面而成环或与相邻颗粒表面结合,导致粒子间桥连絮凝;亲水基分子量控制在3000-5000左右,亲水链过长,分散剂易从农药颗粒表面脱落,且亲水链间易发生缠结导致絮凝。聚羧酸类分散剂链段中亲水部分比例要适宜,一般为20%-40%,如果比例过低,分散剂无法xx溶解,分散效果下降;比例过高,则分散剂溶剂化过强,分散剂与粒子间结合力相对削弱而脱落。

    聚羧酸类分散剂分子所带官能团如羧基、磺酸基、聚氧乙烯基的数量、主链聚合度以及侧链链长等 影响分散剂对农药颗粒的分散性。分子聚合度(相对分子量)的大小与羧基的含量对农药颗粒的分散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分子主链的疏水性和侧链的亲水性以及侧链(-OCH2CH2)的存在,也起到了一定的立体稳定作用,以防止无规则凝聚,从而有助于农药颗粒的分散。

郑重声明:资讯 【聚羧酸盐类助剂的原料与合成工艺-农药剂型开发博客-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