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学习——潼关_冬天_新浪博客

考察学习——潼关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市,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陇海、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xx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xx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xx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四月十七日,上午来到陕西潼关,听取了潼关县领导的情况介绍。

















    潼关县太要镇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小秦岭北麓,镇区距潼关县城13公里,东与河南省灵宝市相邻,南与本省洛南县接壤,是中原入陕{dy}镇、历史商贸名镇、黄金生产大镇,是沿山地区军工物资集装地,也是小秦岭地区商贸中心,历史的原因使太要镇成为裴名省内外的重镇、名镇,具有发展黄金选炼、建材、商贸服务前景的重点小城镇。

    太要镇南北长17.2公里,东西长9.5公里,总面积6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0公顷,镇区面积165公顷,辖区有1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员会,常住人口24690,流动人口为5800人。

   太要镇境内交通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横穿东西,潼(关)太(要)李(家)黄金路、安(乐)太(要)路、太(要)寺(寺耳镇)路、南(巡)蒿(岔)路、国(310国道北歇马)太(要)路、万(仓)上(窑上)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作为物资集散地商贸中心的太要集市把东南西北连成一体。

    太要镇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迅猛发展,以黄金矿产业为龙头,带动村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小特区”已经形成。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173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593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58亿元,黄金产量10000两,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

    太要城区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4万人、流动人口0.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35.8公顷,非建设用地129.2公顷。太要镇城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以黄金矿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企业有21个,职工人数2000余人。商贸服务业有服装百货、蔬菜、建材、矿山机械、饮食等专业市场10个,个体经营门店及摊点658处,日商品零售贸易额达50万元,年贸易总额占全县三分之一。

    太要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城区有主要道路11条,长4.2公里,占地面积4.2公顷, 均为混凝土和沥青砼化, 城区有变压器7台, 供电能力1890KVA,年供电量400万度,城区供水站7处,供水能力3000吨/日,在各条道路均有排水设施,排水渠道总长16公里。城区有房屋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4.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8.46万平方米。电信、移动及光缆信号覆盖全镇,拥有数字程控电话4200余部,宽带用户500余家,移动电话用户6730余户,有线电视入户2690户。
    太要镇水利条件优厚,太峪河、麻峪河、东桐峪河流经本镇辖区,有全县{zd0}的水库太峪水库,机井40余眼,共同与太蒿灌区的西干渠、东干渠、中干渠及支渠连为一体,遍布全镇56%以上的耕地,有效保证了全镇的灌溉和人畜安全饮水。全镇拥有镇办初中1所,完小5所,初小8所,教职共230余人,在校学生4615名,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1个,病床110张,医护人员150名,协力构成了全镇的科教卫生体系。


















位于窑上新村中心的“飞腾”雕塑。

    潼关县城东南26公里,有一个古称秦王寨,今谓窑上村的山村。全村一千多口人,在支书车万喜、村主任车敏亮的带领下,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硬是把一个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祖辈蜗居土窑洞土坯房的荒沟穷村,建设成为人均收入3480元,水、电、路、网四通,文体设施齐全,绿树成阴,别墅成群的花园式新农村。如果你沿陇海线从西安乘上东去的火车,在将要驶出陕西境地的时候,列车恰好穿村而过。

南眺的是巍峨的秦岭山脉,北望的就是这座正在崛起的关中东部的美丽村庄。“一个中心”不动摇“饿死饿活,也不给窑上熬(干)活;爬坡过河,不是人担就是驴驮。”这首民谣,就是过去窑上村的真实写照。地处陕、豫、晋三省交界处的窑上村,地理环境恶劣,境内七沟八壑。直到70年代末,还有不少村民住在土窑洞里。1985年5月,以支部书记车万喜、村委会主任车敏亮为首的新班子上任时,全村人均收入才500多元。窑上,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就在这一年,年轻气盛的“新班子”召开两委会,作出了窑上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抉择:“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苹果生产为突破口,多业并举。”窑上村强村富民的大戏拉开了序幕。祖祖辈辈受穷的窑上村人,以极大的热情纷纷投入这一改变自己命运的实践当中,几乎家家户户种上了苹果。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600多亩苹果长势喜人。到1992年年底,全村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60多万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年收入达万元以上。世世代代靠土里刨食的窑上村民,靠苹果这棵“摇钱树”摆脱了贫穷。窑上村迈出了成功的{dy}步。群众手里有了钱,但集体经济仍然是个“空壳壳”。万喜、敏亮这两位带头人便思谋着,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他们的头脑十分清晰,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村民持久的富裕生活。窑上村集体经济的“{dy}桶金”,来自金矿征尾矿坝的几万元补偿费。尾矿坝占的是二、三组的地,这两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对这笔钱的支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分了,有人主张留到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事业。主张分钱的人居然放出了“谁算计咱的钱放谁的血!”的狠话。最终,富有远见的新班子与组里干部力排众议,断然决定:钱,不能分!同时决定,钱归二、三组所有,如何使用,由组里定,但必须由村上监管。这个处理办法,像“标杆”一样,一立就是20年。至今,窑上村对集体征地款等收入的处理,一直延用这个政策。早在1989年秋,当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的时候,村主任车敏亮的眼光却盯住了村南不远处秦岭山上的大石头。当时,黄金产业方兴未艾,又有“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政策。他提出了依托当地资源上山开金矿,在村上办选炼厂的思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承想,敏亮的这一想法,换来了一片“胡成精”之类的责骂声,持反对意见的人占了上风。于是,敏亮便自个儿筹资xx开了坑口,办起了小型选炼厂,当年便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几年工夫,车敏亮带头致了富。“我这一生,不想升大官,不图发大财,只想为群众多办点实事”。在全村上下羡慕的眼光中,车敏亮出人意料地决定把价值30万元的选炼厂以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村上。“哪有把自家的肉往集体锅里倒的?你不经营我们经营!”敏亮的想法遭到了妻子和两个姐姐等家人的坚决反对,几个月不和他说话。没有人能拦住倔犟如牛的车敏亮。因为没有人能动摇他的价值观!在此之后,村委会副主任姚水旺也把自己一个效益很好的厂子作价给村里集体经营。正是这两个企业,在此后的两三年里,为村上挣得200多万元,完成了窑上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展初期,与泥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干部们,办企业吃尽了苦头,但也从中悟出了不少“道道”。与许多村办企业不同,窑上的村办企业,基本上是办一个活一个,挣钱一个。他们的成功经验是每办一个企业,都先由村干部领办,吃、住、办公在企业,财务由村上统管,“扶上马送一程”。待企业有了一定基础和效益,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再聘请有管理经验的“能人”承包,向村上上交利润和管理费。1994年4月,根据支书车万喜带回的信息,经过市场调研,村里决定办个氧气厂,并不像有些村的村干们以手中权力入“干股”,窑上村的领头人真刀真枪地你五千我一万带头承担风险,出资入股。一个月内,12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这年腊月,冷风飕飕,书生般柔弱的村支书车万喜,带头放弃休息,扛着60公斤重的氧气瓶,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了县医院二楼,把氧气产品保质保量送进病房……“矿业启动,产业推动”。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窑上村一年一个企业,先后兴办了铁矿厂、冶炼厂、机械厂、石料厂、木器厂、砖瓦厂等十余个企业,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村民们也在黄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各显其能,勤劳致富,腰包又鼓了一把。两驾“马车”同方向有人议论说,窑上的经验不可学,因为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针对这一疑惑,多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潼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华锋一语中的:潼关县距矿区较近的村子为数不少,但能做到持续发展的村子却不多,窑上村有今天,正是得益于一个团结务实,廉洁自律,一心为公的好班子。村党支部书记车万喜,文人模样,精明聪慧,头脑冷静,责任心强,曾经是潼关县的中考状元;村委会主任车敏亮,膀大腰圆,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敢想敢干,一心为公点子多,是一名优秀的复转军人。对这二位都姓车的“村官”,窑上群众称其“一文一武”。有人说,依着他俩的天资,如果撇下村里的事不管,一心一意奔自己的前程,“钱”途不可估量。但他们自1985年20多岁时上任,一心扑在窑上的发展壮大上,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变成了响当当的先进村。由于“精明强记”,万喜还曾兼任过企业的厂长、会计等职,额外的工作量很大,但他却从未提出过增加一分钱的报酬,死心踏地地领着300元的村干补助。他朴素地认为,当村干部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眼红别人致富。他与敏亮合作共事20年,“两驾马车,始终同一方向”,二人分工明确,从不搞无原则纠纷,相互补台不拆台,视团结为生命,为一班人做出了表率。2001年,并不富裕的四组组长车绪寅在职期间突患中风失语,病情严重,住院xx。由于他掌管着组里十几万元的征地款,一时间,群众议论纷纷,说绪寅家里人用了集体的钱治病。病人出院后,受村里委派,副支书兼出纳车九洲带人上门清账。当着本人及亲属的面,抽屉被撬开。令在场所有的人为之动容的场景出现了:抽屉里的账本和现金一沓一沓摞得出奇地干净、整齐。经过当场清点,不差毫厘!这就是一个村民小组长的素质和境界。村民们口服心服。人们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但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窑上村的一班人,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考验。在窑上村,各种规章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改变着。但有一条制度却像铁打的一样,长期不变,人人自觉遵守。这就是他们“既挣又腾(节省)”的财务管理制度:“支书监管不染钱,主任批钱不动钱,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乱支钱。”集体经济有了实力,但从不胡支乱用、铺张浪费。车敏亮是尽人皆知的“老抠”。有一次,村里一名工作人员拿了一张2元钱的票据找会计报账,村支委兼会计车有定一看没有主任签字,客客气气地给来人“报销”了两个字“不行!”。上面来人,一律在村委会的大灶上就餐。开始时有些县、镇的干部不适应,认为窑上有钱,这样做没拿他们当回事。但时间一长,看到县委书记金敏学来窑上他的联系点,也在村里的大灶上吃饭,也就没人说二话了。近三年来,村里的接待费一共只花了一万多元,大部分还是用于村上大灶的开支。2004年前后,敏亮舅家一表哥在村氧气厂搞运输,年底为自己多算了几千元的运费想中饱私囊。事发后,村干部们知道敏亮的脾气大,一直瞒着他。敏亮不经意中发现了这事。他气不打一处来,当着表哥和众人的面,狠狠摔碎了桌上的茶杯,破口大骂:“要钱不要脸!”。表哥被辞退了,直到现在都不和敏亮家走动来往。窑上村的制度严得就是这样显得不尽人情,但在打井、修路、引水、筑坝和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上,窑上村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万元,每年都有“大手笔”支出。群众的小事,村干部都高度重视,认真去办。万喜、敏亮常在大会小会上说:“就这么大个村子,能有多少大事?群众的小事就是咱们的大事!”去年,三组村民王森海为浇不上地找到敏亮,敏亮立即派九洲、平南等与机井的所有者某金矿协调,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没多少文化的森海逢人便讲他“总结”出来的两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小的事能得到村上重视;没想到问题解决得这么快。有一年,村上的电路发生故障,车敏亮在排除时被电击倒,伤势严重。在场的百十名干部群众围在敏亮周围,有人泣不成声:“敏亮啊,你可不能死,窑上村离不开你呀!”……得过无数的荣誉称号,车敏亮只把这场景、这句话牢牢地刻在了心里,这是乡亲们对他{zg}的奖赏。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窑上的乡亲们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邻里和谐村风正窑上人富了,富了的窑上人深深地懂得要想持续发展,改变命运,必须抓教育。1994年,村上在集体经济不太宽裕的情况下,优先投资50万元在乱石滩上建起了窑上村学前教育中心,配置了{yl}的教学设施,高薪聘请了西安、渭南的幼儿教师到村上任教。幼儿园集孩子吃、住、学、娱乐为一体,使200多名学前儿童受到了较好的、全托式教育服务。1998年,村上又挤出资金,建起了占地8亩的标准化xx小学,并配齐了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等设备,并在全社会进行纳贤考试,聘请高素质的教师来村任教。这项工程耗资140万元。近年来,在潼关县组织的各类考试中,窑上小学的成绩都xxxx,由此吸引了不少邻村的学生来校就读。由于尊师重教成了村风,近年来村里每年都有十多名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院校学习。副支书车九洲就有三个孩子陆续考上了大学。去年,村民王建国的儿子考上了南京航空大学,这个孩子母亲早逝,多年来靠父亲打工供养,因家境贫寒一度产生了弃学的想法。村里知道这种情况后,及时拿出2000元让他先上学,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02年,村委会主任车敏亮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上级部门奖励他5000元,回村后他把5000元直接捐到了村完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些口袋充盈的窑上人出现了xx、xx、打架斗殴等现象。对此,村两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文明村”、“评三户”、“保健康奔小康”等群众性活动。村团支部、妇联组织了锣鼓队、秧歌队,经常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比赛活动。近年来,每年元宵节前后,村里都要花几万元请省内外的大剧团来村演出,本村的文艺节目同台竞技。这一活动,已经成了窑上村的“招牌菜”之一,村委会副主任车新前也成了大型演出组织工作的“大腕”,在当地小有名气。如今窑上村信邪教搞迷信的没了,读书看报学科技的多了;酗酒、xx的没了,打工经商、跑运输的多了。一个邻里团结,人心思进,淳朴敦厚的村风已经形成。记者在村里散步时,亲眼看到一骑着摩托车的村民,见路上有一废纸团,便停车捡起废纸团放进路边的垃圾桶里。扶危救困是这个村的好传统。村里有钱后,没有忘记那一部分没有富起来的人。窑上村每年都要给60岁以上的老人送一件棉衣,送100元补助,每户5公斤油,10公斤大米。对特困户还要另外补助。20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受到中、省、市、县、镇20多次表彰。1995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示范村和文明村,200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被陕西省委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今年窑上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乱石滩上建新村富有远见的窑上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乡村小都市”的创建。1985年,走马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筹资1万元在村北面的太峪河上修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桥结束了窑上人祖祖辈辈趟水过河的历史,也由此改变了群众对干部的看法:这些年轻的村干部还真能干点实事!这座桥被群众誉为“连心桥”。窑上老村居高险峻,三河环绕,壕沟环抱,战乱年代为兵家屯兵扼守要地,和平年代却成为生产、生活乃至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过去老百姓无力建房,多居土窑洞,因而村名叫做窑上村。1995年,面对土地减少、庄基地紧缺难划这一难题,村委会一班人大胆地提出了开发乱石滩,迁建新村的设想。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村南边上千亩的河滩地从来就是一个怪石林立,壕沟纵横,荆棘丛生之地,尤其是夏天山洪暴发,人畜房舍被毁的事情经常发生。把新村建在那儿,好多人觉得可笑。但村委会一班人却有他们的想法:利用河滩地迁建新村,一是不占用耕地;二是可以加快治理好乱石滩,彻底改变穷山恶水的形象;三是借此良机修筑河堤,彻底解决排洪问题。大事必论证,决策讲科学。新村的建设,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窑上人的高起点、大手笔、大气魄。为了走出传统农村鸽子窝式的居住模式,他们从西安请来了建筑、水利、经济等专家,整体规划,博采众长,反复论证,最终勾勒出了占地百亩、10排140户,生活区、工业区和娱乐区自成一体,犹如金凤展翅的新村建设蓝图。但很多群众对迁建新村还是心存疑虑。村上首先在乱石滩上盖起了四层高的村“两委会”大楼,挂牌办公,接着在村委会大楼旁边盖起了现代化的幼儿园和xx小学,把窑上村的政治、文化中心迁到了新村。为了率先垂范,支部书记车万喜、村委会主任车敏亮带头在新区建起了别墅。至此,大家这才吃了定心丸,纷纷行动起来。十多年来,这个村又陆续投资300万元修铺道路20多公里,通过打机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今年4月,借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强劲东风,村“两委会”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投资98万元,劈山开道,垫沟迁坟,开工修筑一条长2.3公里、宽10米,连接县城和矿区的高级水泥公路,以彻底解决窑上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为这条公路四处奔忙、多方协调的县委书记金敏学感慨:窑上是金子,就要让她发光!你们将完成一项连有些乡镇都不敢想的事情!窑上村新农村建设包联单位渭南市人事局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吕学国带领下,多次到村上调研,给村干部打气、鼓劲,并提出除了已有的新村建设规划,还要着手搞好经济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县委书记金敏学也曾语重心长地对窑上的干部说: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住不放!今年“五一”黄金周刚过,大胆引入“经营村庄”的先进理念,村上召开了“窑上村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省、市、县、镇各方贤达云集窑上村共商发展大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马趵泉和黄金探秘游两个旅游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利用窑上村地下水资源丰盛的优势,筹建自来水公司,向周围乡镇、厂矿企业长期有偿供水。五月中旬,村上组织村组干部到外县学习了洋芋栽培技术,拟适时推广,形成规模。整合资源,带动周边穷村致富的帮扶计划也有了设想。最近,几家外地企业瞅准了窑上村良好的投资环境,商谈准备入驻窑上村工业区……窑上,后劲十足,前景广阔,充满了生机!




 


历史文化
  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马趵泉、佛头崖、铁沟筐泉及黄河铁路大桥、港口高扬程抽水站、禁沟铁桥、太峪水库等
  登上潼关,不禁令人凭吊这座古战场。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激战潼关,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公元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xx,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潼关八景

    是潼关地区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兹分别介绍于下:
  雄关虎踞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wy}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
  清。
  淡文远胜赞《雄关虎踞》诗:
  秦山洪水一关横,
  雄视中天障帝京。
  但得一夫当关隘,
  丸泥莫漫觑严城。
  注释:
  (一)一二两句是说,秦岭和黄河之间横踞着一个潼关,它虎视中原保护长安。 中天指中原。帝京指长安。
  (二)三、四两句是说,只要派一员将守住东门,关隘指东门,什么丸泥“东封函谷”,只不过是狂妄者的谰言。这里指东汉王元曾夸口用少数兵力即可东封函谷关,讥笑了他对潼关的轻慢态度。
  禁沟龙湫
  龙湫(qiu秋),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景致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
  禁沟既长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岭蒿岔峪,汇合沿途泉水流至沟口石门关。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深潭。碧波荡漾,鱼跃兴波,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明。
  林云翰咏《禁沟龙湫》诗云:
  禁沟山下有灵源,
  一脉渊深透海门。
  龙仰镜天嘘雾气,
  鱼穿石甃动苔痕。
  四时霖雨资农望,
  千里风云斡化云。
  乘兴登临怀胜迹,
  载将春酒醉芳尊。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禁沟口有瀑布深潭,一直通到海门。形容潭深水碧看不见 底。灵源,在这里喻指龙湫水景。古云“水不在深,有龙遇灵”。
  (二)三、四句是说,神龙仰望天空吐着雾气。鱼儿穿梭,触动苔藓。嘘,吐气。甃(zhou 宙),潭边的石壁。
  (三)五、六句是说,一年四季霖雨满足了农人的愿望,千里风云调和着大自然的变化。斡,调知。化云,即云化,指大自然的变化。
  (四)七、八句是说,乘着兴致来此饱览胜景,带着春酒在芳草地上喝醉。尊,同樽,酒器。
  秦岭云屏
  屏,屏风。秦岭云屏,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的风光比作潼关的屏风。
  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一会儿若龙腾跃,一会儿若马奔驰。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或如绵团乱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秦蜀驿程记》的作者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
  现在,每当秦岭云屏出现的时候,人们仍可尽情欣赏这一胜景,分享自然美的乐趣。
  清。
  淡文远写《秦岭云屏》的诗云:
  屏峙青山翠色新,
  晴岚一带横斜曛。
  寻幽远出潼川上,
  几处烟村锁白云。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彩云象屏内一样直竖着,秦岭更加苍翠清新,天气放 晴,云气如带,横抹着夕阳的彩霞。岚(lan 栏),山里的雾气。曛,日落时 余光。
  (二)三、四句是说,寻求美景,不辞远路奔波,来到潼洛川上,但见村落烟雾飘渺,处在白云之中。潼川,潼洛川,是潼河流经的川道。
  中条雪案
  中条指中条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与潼关隔黄河相望,明代时为蒲州所辖。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的雪景。 在时代,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管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潼关故城处 正是欣赏中条雪案的{zh0} 位置。
  大雪纷飞,苍翠的中条山换上了银装素裳。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满目皑皑,“大河上千,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为树,玉作峰 ,粉塑栏杆,素裹山川。倘好雪后新晴,则银光四射,琼瑶失色,云游雾荡,观者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
  凡是冬季到潼关来的游客,在大雪天和雪后放晴之日,都能欣赏到中条雪案的美景。
  清
  淡文远《中条雪案》诗云:
  迢遥北望俯群山,
  满眼平铺霜雪环。
  疑是蓬莱山上石,
  移来一片拱岩关。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站立潼关城头向北了望中条山,到处都被冰雪覆盖。迢遥,遥远。
  (二)三、四句比喻:是谁把蓬莱仙岛上的琼瑶白玉般来了呢?蓬莱,相传神仙居住的仙山。岩关,指潼关。
  风陵晓渡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
  潼关城地处黄、渭二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流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客商船只。
  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有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 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
  清
  淡文远咏《风陵晓晓》诗:
  洪波一片接天时,
  几叶扁舟渡晓晴。
  秦晋漫云南北限,
  此陵自古达潼城。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黄河的巨浪,闪浮着黎明的曙光,几只小船在晴天的拂晓时竞渡。
  (二)三、四句是说,秦晋两地虽被黄河横隔便从古到今内陵渡口却畅通潼关,连接秦晋(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当时以黄河为界,后来成为陕西(秦)山西(晋)的简称。
  黄河春涨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消融,封冰解冻,黄河流量剧增。站在潼关城头北眺 东望,只风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叶叶冰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有的排着长队,中流争渡;有的单枪匹马,岸边徘徊。风声、水声、隆隆的冰块相撞声,威武雄壮,激荡情怀。
  明
  林云翰《黄河春涨》诗云:
  冰泮黄河柳作烟,
  忽看新涨浩无边。
  飞涛汹涌警千里,
  卷浪弥漫沸百川。
  两岸晓迷红杏雨,
  一篙春棹白鸥天。
  临流会忆登仙事,
  好借星槎拟泛骞。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黄河冰解,两岸绿柳如烟,忽然看见河水猛涨浩渺无边。泮(pan 判),冰块分解。
  (二)三、四句是说,洪流奔腾,一泻千里,巨浪澎湃,百川汇流。
  (三)五、六句是说,伫立岸边醉迷着杏花时节的清晨春雨,挥篙驱舟游荡在白鸥群中。棹(zhao赵),划船用的一种工具。
  (四)七、八句是说,撑船在黄河中随波逐流,遐想着登仙之事,{zh0}还是凭依着小船去效法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槎(cha茶),筏子。骞,张骞,西汉人。《荆楚岁时记》说张骞乘坐筏子寻找黄河源头,结果泛流到了天河,见到了织女和牛郎。
  谯楼晚照
  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暸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指西城门楼)的景致。
  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西城门楼披上锦乡,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谯楼四周“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楼上游客,指点山川,似在画中赏景。 
  清
  潘耀祖《谯楼晚照》诗云:
  画楼突兀映麒麟,
  斗角钩心满眼春。
  待得夕阳横雁背,
  鼓声初动少行人。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谯楼高耸同麒麟山交辉映,飞檐雕柱错综精密,光彩四放,满眼争春。突兀(wu 悟),含有高耸特出和突然两种意思。麒麟,山名,在潼关故城内。斗角钩心,同钩心斗角,形容楼台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
  (二)三、四句是说,等到夕阳横照雁背之时,谯楼上响起戍鼓声,街上的行人渐渐少了。
  道观神钟
  道观指道教的庙宇。道观神钟,因道观里的异于一般的“神钟”而驰名。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钟,摩荡有声,雌钟(铁钟)止于潼关,“出,扣拓阴晴”。而雄钟(铜钟)则流于陕州。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这口奇异的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钟亭周围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扣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清脆悦耳,山川生色。
  清
  潘耀祖《道观神钟》诗云:
  大河水泛出鲸鱼,
  仙院移来岗上居。
  撞破尘缘声几点,
  寒山遗响震穹庐。
  注释:
  (一)一、二句是说,浩荡的黄河冲来了巨大的神钟,道家把它移到山上的庙院。鲸鱼,比喻神钟。
  (二)三、四句是说,几点钟声划破了红尘俗缘,山颠余音回荡在万仞高空。尘缘,出家人指尘世事务的烦扰。穹庐,指天空。寒山,指唐高僧寒山拾得二僧人曾住于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唐诗人张继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名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考察学习——潼关_冬天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