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主题-2005年12月
杜孟-清华奖学金的候选人被要求提供防止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传播战略。获奖者将在12月15日举行的特别典礼中被公布。
此次典礼与以往不同,因为获奖者中的{dy}名不但可以得到奖学金,还可以得到在日内瓦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实习的机会。
除{zg}奖外,两个创意奖和四个励志奖也将颁发给其他六位获奖者。出席典礼的嘉宾包括国际发展社团的代表、中国政府和高校的官员。
关于艾滋病的宣传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传播学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突出。
最近的民意测验表明,约有20%的中国人(测验对象为3亿中国民众)从未听说过艾滋病。仅有13%的人知道艾滋病的转播途径,而知道避孕套能够防止传染的人仅占2.6%。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只有通过使高层政府官员、业界精英、社会名人以及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宣传,才能够在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因而,公关成为与疾病做斗争的一个关键手段–它不仅对于问题的沟通非常有用,而且在为影响国家政策、改变人类行为和改善公共卫生而建立强大的战略联盟和创立大力协作等方面也是非常有用的。
王晓燕(Daisy Wang)
PFTI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会成员
王晓燕女士是中国{zd0}的专业商业传播机构PFTI集团联合创始人,现为集团董事会成员。PFTI集团在全国拥有300名员工,先后为超过100家知名国内外企业及机构提供传播顾问服务,涉及多个行业。PFTI的飞速发展被中国国内的公关与品牌传播领域誉为”奇迹”。从2002年开始,PFTI旗下的专业公关公司一直入选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持的”中国xx公关公司”之列。
1999年6月PFTI集团成立之初,王晓燕女士担任集团业务发展总监之职。在此期间,她带领团队通过激烈竞争,成功成为中国惠普家用电脑产品线中国大陆指定公关代理。因为这是PFTI集团成立之后获得的{sg}公关传播业务,因此,该业务对PFTI集团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满足集团飞速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来自客户方面的业务需求,2000 年初,王晓燕女士又亲赴上海,成立集团上海分公司,并培训了PFTI首批上海公关服务团队。
在从事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中,王晓燕逐步意识到,中国公共关系业需要一本专业、有影响力的期刊,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公关,并投身公关传播领域。与此同时,她一直坚信,只有整个公关行业繁荣起来,公关公司才会有真正健康长远的未来。于是,她在2001年毅然决定转而从事一个陌生的领域–出版。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今天,由她一手创办的《传播》月刊已经成为中国内地{zshy}的公关与传播领域的专业刊物。
除了担任《传播》杂志主编,参与负责杂志的管理工作之外,王晓燕还以PFTI集团董事会成员的身份负责集团的对外品牌传播管理工作,负责监管集团的品牌形象以及媒体传播事务。
此外,王晓燕还对推广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由浓厚的兴趣。她一直代表PFTI集团与全球企业抗击爱滋病联盟(GBC)密切合作,致力于加强PFTI中国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爱滋病的防治意识。
王晓燕在1996年正式开始其专业顾问职业生涯,当时她和现任PFTI行政总裁张秀兵先生一起与另外一位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市场营销顾问公司。
在1999年参与创办PFTI之前,王晓燕女士还曾在中国{zd0}的财务及管理软件开发商用友集团北京总部担任公关经理一职,负责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全部公关传播事务。
在工作之余,王晓燕也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抱着帮助更多的人摆脱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愿望,王晓燕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并于2004年通过了一系列考核,获得了由国家劳动与就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王晓燕计划将来从事心理咨询行业。
王晓燕女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硕士学位。
范敬宜
学位/职称:教授、高级记者
研究方向:报刊编辑、新闻评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双聘教授
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简 介:
范敬宜 1931年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
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
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
1984年调中央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
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
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98年至今 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主要社会兼职有: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 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李希光
学位/职称:教授、高级记者
研究方向:新闻学 公共政策与媒体 国际传播
简 介:
出版的专著:
1.《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报,2002年4月
3.《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
4.《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全球新传播》,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
6.《下一代媒体》,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
7.《变形的新闻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8.《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李希光{dy}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国有多坏》,李希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0.《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dy}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找回中国昨日辉煌》,李希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2.《梦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摄影,民族出版社,1995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目录:
1.ICT and the Demise of Propaganda in China, the Global Meedia Journal, fall 2003
2.Web Revolutionises China’s Medi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tember 27,2002
3.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 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 Harvard University (www.ksg.harvard.edu/presspol/publications/papers.htm)2000
4.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1998-99/Vol.30,No.2, The Inside Story ,M.E. Sharp
5. 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 Li Xiguang and Xiong Lei, Science 1996 October 18
6. 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媒体报道研究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0(1)
7.谁在设置中国的议程?中美撞机媒体报道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轩,2001〔3〕
8. 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非典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2)
9. 新闻事实论,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总103期)
10.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新闻界》(核心刊物),2002.5(总第205期)
11. 谁在设置国际冲突报道框架, 《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9)
12. 影响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3)
13. 网络媒体生路在何方?《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5)
14. 阿尔卑斯归来话传播,《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2)
15. 非西方媒体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营造自己的品牌?《新闻实践》(核心期刊)2003(9)
专著章节:
1.Who is Setting the Chinese Agenda? The Impact of Online Chatrooms on Party Presses in China,Li Xiguang, Qin Xuan and Randolph Kluver, Asia Dotcom: Asia Encounters Internet, Routledge, 2003
2. Creeping Freedom in the Chinese Press, China’s Century, forwarded by Zhu Rongji, John Wiley & Son(Asia) Pte Ltd,
主要兼职(国内外主要学术团体的兼职)
2001年迄今 香港大学 客座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学 兼职教授
1999年迄今 四川大学 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2000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 成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媒体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评审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专家评审组 成员
1996年迄今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常务理事
2002年迄今 “Global Media Journal”(美国普度大学) 编委
2001年迄今 中国记协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国新闻奖 评委
获奖情况:
北京市精品课(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学奖(2001)、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01)、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 1995)、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国务院新闻办,1996)、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记协,1997)、全国优秀科技新闻奖(1990年,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荣誉证书(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2)、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4)、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6)、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8)、中国科学院”丰产奖”(1998)、”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1996,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1998,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全国地震优秀新闻一等奖(1991,中国记协、国家地震局)、”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荣誉证书”(1991,菲律宾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华盛顿邮报优秀访问记者证书”(1995,阿尔佛莱德基金会颁发)、”布哈拉荣誉市民证书”(1991,乌兹别克布哈拉市市长)、”香港回归报道表彰” (1997,国务院新闻办)、”xxx逝世报道表彰”(1997,新华社党组)、新华社优秀学术论文(1996,新华社)、”中华环保世纪行”一等奖(1997,全国人大环资委)。
简历
1978年9月-82年7月 南京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 文学学士
1982年8月-85年8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研究实习员
1985年9月-88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 法学硕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华社对外部 记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 青年学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 副主任/主任记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国《华盛顿邮报》 访问记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华社政治文化编辑室 主任/ 高级记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员
1999年8月迄今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院长
王健华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简 介: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留校任教,
1982年在职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6至1988年在前西德科学院(Max-Plank Institute)作访问学者两年。
1993至2000年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2000年调入传播系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
2002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5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及光通信系统方面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承担了有关量子阱光调制器、激光器、放大器、探测器和集成器件研制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863高技术课题2项,并取得显著成果。发表学术论三十余篇。
史安斌
学位/职称: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 媒介/政府关系
简 介:
1992年、1995年先后获得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5至1996年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任讲师;1996年赴美国宾州大学学习, 2001年获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学位。其间1996至2001年任宾州大学比较文化系讲师、东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8年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作访问 学者。博士毕业后,2001至2002年先在明尼苏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后被聘为明尼苏达St.Olaf人文学院亚洲研究助理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和文章:
- 《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 Redefining Chinese-nes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美国Edwin Mellen出版社,2003);
- 《电视?受众?文化研究》(译著,新华出版社,2005)
- 《人类传播理论》(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xx》(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Global Media in a Chinese Perspective.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1.1(Spring 2005): 33-36. Entry of “diasporic writing and media” for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MTM publishing, 2005.
- “新闻发布制度的理论化和专业化:一个公共传播视角”
- 《对外大传播》2004年10期, 32-35. “全球网络传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冬季号,52-60. “新闻框架和制造同意的艺术:美国媒体16大报道分析,”
- 《国际新闻界》2003年春季号, 6-10.
- “Toward a Chinese National-Popular: Cultural Hegemony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China.” Social Semiotics, 10.2 (August 2000): 201-210.
主讲课程:美国媒体和大众文化研究、 英文新闻经典作品分析、 跨文化传播、 新闻发言人的理论和实践
董关鹏
学位/职称:在职读博/讲师
研究方向: 政治传播与国际传播 政府的公共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外事、对外合作与交流主管)、讲师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电话:6277 1640 传真:6277 1410
主要学术兼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联合主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高级培训班联合主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大学联盟(北京)中心(TBC)大众传播学兼职教授
北京广播学院{gjj}重点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英国《全球传媒与传播》学术季刊国际编委会委员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Journal of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简 历: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专业(法学)学士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系政治传播专业(新闻学)硕士
英国剑桥大学国土经济系发展经济学专业哲学硕士
英国杜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在读哲学博士
有关专业资格和协会会员情况
英国公共关系学会会员(2003)
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出镜资格认可(2001)
中国汉语普通话一级甲等(2001)
英国记者协会会员(2000)
国际传播学联合会会员(1999)
国际政治学会国际传播分会会会员(2000)
在清华大学担任主讲的课程
研究生课程:
国际传播研究(专业必修课,每年秋季学期)
政治传播研究(专业选修课,隔年春季学期)
宣传学概论(专业选修课,隔年春季学期)
公共关系研究(专业选修课,每年春季学期)
西方经典新闻作品研究(广播电视)
(专业选修课,隔年秋季学期)
本科课程: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全校公共选修课,每年春季学期)
新闻与传播专业阶梯英语II:听说与口译
(本科一年级,必修,每学年春季学期)
播音与主持(本科三年级,选修,隔年春季学期)
学术研究:专长与领域
◆政府的公共关系与领导人形象研究
(目前重点是新闻发布会与领导人媒体形象等)
主要观点:
中国需要建立公共应急机制中的高效快速反应的危机传播管理系统(2001);
中国需要大力推进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2001);
中国需要为政治家提供与受众和普通大众沟通互动的媒体平台(2002);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需要恢复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2002)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
主要观点:
首先提出中国政治传播的四原则:{dy}时间原则;平衡法则;议程设置-效果至上原则;市场(营销)原则(2001)
政治传播的”品牌论”暨”xx佐证法”-先包装xx,再行霸权于天下(2002)
xxx主义新闻观强调执政党执政能力必然包含处理复杂及突发事件中媒体关系的能力与快速反应机制(2004)
◆英美竞选机制与媒体运行研究
(涉及元首传媒形象包装,公众亮相日程;执政党公共关系政策等方面)
◆广播电视新闻(形态开发与创新、评估体系、中外比较等)
主要观点:
形式大于内容:资讯富裕的全球传播时代”内容不再为王”
广播电视中成功政治传播的政治心理模型图:”看到-相信-受骗/被说服-希望再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