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发表多媒体教学论文一篇_天水雪潇_新浪博客

 

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运用的适度性探索

 

薛世昌

(  甘肃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摘要]  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逐渐推广与效能发挥是必然的趋势。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在“听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知识,也缓解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的内容需要通过合理而巧妙的结构,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并调动学生的表象贮存,帮助学生想象力的出动与运行。

[关键词]  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课件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手段已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概念——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综合地利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xxxx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其它高校必须达到15%以上”[1]于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近年来方兴未艾。虽然一些年龄相对大些的高校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一般只能采用Powerpoint制作PPT课件,虽然目前的高校多媒体教学还普遍存在着模式单一等问题,但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逐渐推广与效能发挥无疑是必然的趋势。坚定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信心、挖掘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潜在功能,发挥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势,已成为高校多媒体教学重要的研究任务。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的丰富性谈些看法。

 

一、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听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知识

 

教学工作者一个基本的道德律是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知识,同时,教学工作者一个基本的知识传授原则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于学生,一般的理解就是教师要“讲得多”。教师之“讲得多”,对应于学生一方就是“听得多”,此即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这种模式以其受制于时代的低成本、易操作等因素,曾普遍且长久地占据着人类的课堂尤其是大学的课堂。一个大学的教授,一支粉笔,一张卡片(甚至连一张卡片也没有)却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向来都是大学的神话之一。然而,在长久如此和普遍如此的惯性下,人们却渐渐淡忘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本初的选择之无奈,并一直未能醒悟于早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一个基本事实:人们对各种外界信息的接受,其90%以上者并非依靠听觉而是依靠视觉,即并不是“听来的”,而是“看来的”——所谓“读书”而不是“听书”事实上早已表明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其接受现象的某种直觉。也就是说,如果将“看来”大于“听来”、“读书”胜于“听书”、“视觉”先于“听觉”这一规律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则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其{zj0}的知识获取方式,是将知识“看来”,而不是将知识“听来”,是调动学生的“视觉”而不是调动学生的“听觉”。有学者说:“科学实践证明:学生能记住课堂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2]这一统计如果是可信的,如果“交流”二字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其实并不能真正做到,则学生以“看到”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将至少超过50%——事实上还会更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看到”式的知识传递,必须早日走出单纯的“听到”式知识获取模式。

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曾努力要让学生“看到”知识,比如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教师示范等,其直观性、现实性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看到”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毕竟受制于种种现实条件而无法更大可能地实现这一教学渴望,尤其是当教师只能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和少量的教具(最多再加上表情、形体和手势)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无论如何施展其广大的神通,也不可能让学生更多地“看到”知识,而只能是更多地让学生“听到”知识。当人类社会已然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甚至影像时代,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却依然停留在“古代”(“十口”为“古”,人类知识口传嘴讲口口相传的时代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古代”),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落后。这样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怎能促成与时俱进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人类的学习方式已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标志着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终于走出了“古代”而进入到“现代”,即终于可望结束“讲知识”的时代而来到“展示知识”的时代,我们的学生也终于可望结束“听知识”的时代而进入“看知识”的时代。

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变黑板为投影屏幕。这并非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变化,这是人类教学介质的一次革命。如果黑板意味着一个教育的长夜,则白色的投影屏幕则象征着教育明朗的今天。一个黑板,一节课内最多能有几次“切换”与“闪回”呢?即使教师卖力地写、费时地擦,一个黑板在一节课内最多也就那么两三次的“刷新”。然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节课内却可以实现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画面切换,可以大量地展示知识,当然也可以迅速地展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够插入或者链接大量的图片,如人物的照像、风光的摄影、事物的特写等,如能合理使用,无疑会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这些直观影像的使用,可使教学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比如,对有些比较微观的事物,正常的视听一般无法进行有效的观照,而多媒体影像却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以前难以进行的直观;再比如多媒体模拟实验,也能生动直观地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所以,即使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所谓的“单媒体”即只是“电子讲义”,但是学生“看到的讲义”毕竟比学生“听到的讲义”更准确,更直观,印象更为深刻。每一个收看过中央电视台十套“百家讲坛”节目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取消了字幕,即如果我们只能“听到教师讲的话”,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教师讲的话”,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一感受告诉我们:即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上只有文字,那也是我们教学手段的一个进步性改革,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教学手段的正确性——只能希望教师继续改进继续多样化地充实其课件而已。

所以,我们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视觉的调动,并非意味着教师对课件的惰性依赖——以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即xx地取消学生的听觉介入。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看”——连续不停地大量地一味地播放课件,那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教师如果还和以往一样只顾“自己讲”,那同样是不对的——甚至是更不对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然要求教师恰当处理其口头表述内容与屏幕显示内容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后效果良好的内容,一定要显示;不一定要显示的内容,就尽可能不显示,亦即应该讲的,仍然要讲,而且要讲好讲精。比如,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板书时间的限制以及黑板空间的限制,其板书的部分即显示于学生眼前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同时却是提纲携领的。有限,是它的短处,提纲携领却是它的长处。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就要求教师不能因为屏幕显示的方便而将大量本该由老师口头表述的内容一古脑儿堆砌其中,使得屏幕内容密密麻麻,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接受。再比如,有的老师既将图片显示得太大,也长时间地将图片定格在屏幕上,这样大面积长时间对学生视野以及注意力的强行占领,势必压迫到学生内心视野对事物的内在化处理,所以,除非特别需要强调的图片外,一般过渡性或者补充性的图片,在一定的显示时间后,即可迅速切换,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对老师语言的倾听方面来。对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向学生显示语言自身的魅力:比如诗性的魅力、思想的魅力以及知识的魅力,切不可用图片交代性的再现之美,代替语言描述性的想象之美,更不可用美丽的图片掩盖语言的苍白。高校教学,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应该占有相当的教学时间,即教师的分析与讲解相应要占有一定的足够的时间,而这些内容则不一定要显示在屏幕上。高校教学对老师的口头表述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该尽量地通过生动流畅的口头表述,把学生深深吸引在语言表述的无限风光之中,让学生们在老师口头语言的山高水长之间流连忘返。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以丰富饱满的知识,教师自己首先要拥有丰富饱满的知识,其次要展示出并传授到丰富与饱满的知识。但是,教师所拥有的丰富与饱满之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仅仅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所以是远远不够的。几乎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节课讲得不可谓不认真,但是越认真,却越没有教学的进度,而且常常会出现前头慢后头快即前半学期讲得细但后半学期只好讲得粗的现象,于是教师们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他们甚至简单地认为增加课时即可解决这一矛盾。这是因为教师以其学有所长的研究者身份,觉得在自己所讲述的这一课题领域之内要讲给学生的实在是太多。所以,不是教师不知道简明扼要,也不是教师贪图繁枝密叶,实在是教师们觉得所谓的简明扼要往往意味着所授知识的丰富性与饱满性之不足。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身怀一桶水的教师似乎看到了在有限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于学生的希望。

“传统教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通过语言、黑板、粉笔、挂图、实物等传播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也是通过这些媒介接受信息。现在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使信息传播的媒介增加了,也就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通道多了。”[3]由于多媒体手段能够集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实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信息首先在教师一端的丰富性和饱满性,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为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大量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些需要教师描述而后学生们才会有印象的,那些需要教师们介绍后学生们才会有认识的,甚至那些需要教师抄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们才能看到的……所有那些原来不得不大量占用宝贵课堂时间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交由直观的图片与影像来完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将那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文字、绘画、音乐、照片等资料及时便捷地提供给学生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教室里上课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引导学生上网搜寻有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4]而且这样的展示也给教师讲述重点与难点的问题腾出了时间,更给教师展示其思想的深度与思考的亮点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显然是一种水落石出般亮出要点、突出重点、显现难点的过程,这是真正的删繁就简,这是真正的简明扼要,这样删繁就简的教学理想之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功不可没。

但是,尽可能丰富地展示知识,却并不意味着展示的芜杂。目前在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学课件制作得不够高雅,普遍表现为多媒体手段中光色与音影的滥用,一些课件“课程内容xx被花里胡哨的动画、影视效果所湮没,最终造成要么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过大,由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现代的‘电灌’;要么信息凌乱,电脑屏幕五彩缤纷,如同看电影,xx体现不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5]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可以方便地使用多种色彩与声音,但是画面的色彩并非越丰富越好。如果一个画面内颜色过于芜杂,必然会增加学生的眼疲劳与视觉麻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同一画面内的颜色不宜太多。同样的道理,同一画面内的字体选择也不宜超过三种——这与集中优势的视听资源,通过对色彩和字体字形的突出显示来强化视觉冲击以加深学生印象并不矛盾。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用楷体而多用宋体。多用楷体,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与此同时,也不宜多用竖排文字。同样的道理,在对画面进行声音组配时,其声音应该短促而优美,不宜漫长而让人生厌。

 

三、高校多媒体教学视觉内容的丰富性需要通过教学课件合理而巧妙的组接而得到体现

 

学习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为{zg}追求。中国古人所谓的举一反三,即是对学习过程中基于正确联想的良好发挥之恰切表述。教育教学的效率包括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两种。没有教师教学的效率,也就没有学生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在横向上实现大面积、大范围和大跨度(远程)的授课,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纵向上以其课件制作的丰富性与有序性实现学习的纵深化、多层次化与立体化,能够在纵横两个方面提高单位时间里的知识传输总量与知识摄取总量。

教师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所谓标准化与量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学,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思接千载视通八方地进行联想甚至想象的思维异常活跃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体现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联想展示仍然处于教学的“古代”,其展示的方式仍然只是口头的讲述——在对板书的要求相对较低的高校讲台上,人人都知道板书仅仅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补充而已。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却为教师的联想之展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内容可以任意链接的特点,确实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迅速而且丰富地展示其联想提供了方便,它同时也呼求着学生们联想能力与举一反三能力的xx与参与。这种联想通过图像、声音、影像等,以超文本(非线性、反现实顺序)的方式展开,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思想的探险”之异样世界。对此,学者们已渐有共识:“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

所以,只要教师能够对丰富的多媒体内容进行合理且巧妙的有序组织,则这样的联想并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其重点与要点的交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每隔两三秒钟即切换画面的速度展示相关的内容,看起来这样的速度有些快,但是,那些直观的事物其进入人的注意,是一种瞬时的面的扑入,而那些通过语言描述的事物其进入人的注意,却是一种历时的线的挤入。同样,这样的联想也不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自然的发展轨迹。“大学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接受各种知识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水平,这种提高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多过滥地使用音频、视频,使本该使用自己的想象思维的时候却不用,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形成惰性,不愿意去积极动脑思考。”[3]其实这样的顾虑是没有必要的,想象不是空想,想象也是需要材料的,同时想象也不是无动力运动。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而记忆表象则是想象的材料,适度的音频、视频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并调动学生的表象贮存,培养其想象力。

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与巧妙的组接,首先要有可组接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每一位高校教师从现在开始都应该注意收集与积累各种自制课件时可能会用到的各种各样的音像素材,甚至,“我们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艺术,如广告艺术等,借鉴它们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画面突出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意。”[7]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有的老师制作高中课文《神奇的极光》的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的极光图片,意在使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展示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至于使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相关学科知识而把语文课‘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比比皆是。”[8]中学是如此,高校也应该是如此。

美国学者E•G•博格指出:“新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是关于高等教育使命的一个尚在开展的主题。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还没有xx表现出来。但从目前非常粗浅的早期发展来看,我们已经注意到,高等教育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的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进展中肯定会有一些令人沮丧的副作用需要考虑……”[9]事实上,任何优秀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都有一个正确使用的问题,教师只有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断地思考与总结、尝试与改进,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仅就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功能中的内容功能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思考,目的只在抛砖引玉。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会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我所用,为我大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Z].2004.

[2].郝智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利与弊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5-107

[3].白春霞、梁成国.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影响[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3):41-42.

[4].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00-103.

[5].郭晓玲.高校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19-120.

[6].王颖、苏林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与弊[J].中国电力教育,2000,(1):72-73.

[7].张先平.冰点思考多媒体语文教学热[J].语文建设,2004,(9):26-27.

[8].谢传荣.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教学与管理,2004,(24):41.

[9].E•G•博格.追寻美国高等教育之魂[J].复旦教育论坛,2004,(1):69-71.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xx学术期刊。)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发表多媒体教学论文一篇_天水雪潇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