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2010-04-09 08:44:33 阅读61 评论15 字号:

        1973年{yt},一位因患破伤风拖延就医而生命垂危、一度被凌源县医院放弃xx的老太太,竟奇迹般地痊愈出院了。主治医师,是正在北京中医研究院进修、接到电报匆忙赶回的老太太的大儿子。 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 静谷 - 静谷家缘他是经院长同意接手为母亲xx的。人们议论,“昨天那个破伤风患者,没老太太这么严重,已经抬到太平间去了。老太太儿子早来{yt}就好了!”“老太太后事都料理了......真没想到得大儿子‘记’了!”就当时当地医疗条件水平,这一xx案例,被当做奇闻迅速传开,令人难以置信。县医院王品珍等几位大夫赶来,一定要见见这位同行,并请他签字留念,希望以后多多学习交流。
    他,就是我大哥。至今,我们仍十分感慨。妈是2000年88岁去世的,是大哥又让妈多陪伴我们享受了与时俱进、幸福宝贵的人生27年,多给了我们27年回报母爱的机会。
    在我家,更称得上xx的是大哥的经历。他14岁参军(卫生队),小学文化起步,在战争年代从战场救治开始,边战斗边实践医护,边工作边学习。离休前是承德医学院教授,任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会及国际疼痛学会理事,加拿大传统医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理事,承德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及中医教学会会长等职。离休后组建过承德医疗培训中心和专家门诊。回忆起来,更令人难以置信。

(左:大哥近照)

                                                                      

                                  (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小兵,吃书,进医校

        当年的14岁,小兵张嘎的年龄,尽管那个年代孩子拿事早,也是孩子啊!家人根本不知道大哥去了哪里,兵荒马乱,音信皆无。妈惦念,揪心,天天烧香祷念:“在东边就错东边香,在西边就错西边香。保佑丫头(大哥乳名)平安吧......”1948年凌源解放了。{yt},一匹枣红马从大河南方向疾驰到我家,当爷爷辨认出是大哥从马背上把他抱下来的时候,妈光是掉泪,说不出话。

 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 静谷 - 静谷家缘

        翻身解放的喜悦中,大哥当上儿童团长,参加宣传队,进高小学文化,还得帮爸干农活。忙的早出晚归,没一点闲功。

       儿童团,红缨枪,红袖标,抓懒汉,抓“扎洋针儿”(扎xx)的,像一群小八路一样令人羡慕。我把家里的杀猪刀偷出来按上木棍也跑去站到儿童团队伍里,结果被大哥一脚踢了出来,说我年龄不够。

        宣传队,扭秧歌、打霸王鞭,演活报剧——《王二小放牛》、《夫妻识字》、《抓特务》等。都是大哥用脚踏风琴或胡琴伴奏,场场不拉。    
( 左:大哥在小时候住的老房子)

        学文化,是大哥主业。人们说大哥不是念书,是吃书。吃书也能解饿。那年月,家虽然分得了土地,只是开创新生活的开始,青黄不接(上年粮吃光、当年粮没下来)时节仍靠倭瓜土豆野菜之类度日。大哥有时中午到家一看没吃的,就到茄地摘个生茄子啃着去上学。上下早晚自习、上学放学路上,从未空过手,总是带本书看看走走,边走边背;尤其是得挤时间帮爸种地,下地从不忘带书,得功就看,哪怕是爸抽一袋烟功夫,也不放弃,边干活,嘴里还叨念着。真应了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有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学期发给大哥的成绩通知书里席次一栏,都是一个鲜红的“1”字。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热河省医学校。

 

                                               “毕业”于朝鲜战场

        那时,大哥是医校学生。从教学角度说,他的毕业实习,是在朝鲜战场上完成的;从成就事业角度说,保家卫国的战斗给了他成才的巨大动力和毅力。

       当今,一些人追求金钱物质不满足。那年代,很多穷家孩子追求进步不满足。啥叫进步?就是自觉地响应国家号召。照说,大哥的表现很不错了,念完书就该在和平环境下去好好工作。他不。1951年,热河省医学校号召学生提前毕业参加抗美援朝。他没跟爸妈商量就报名了。那年大哥17岁。

        (上图)热河省医学校欢送抗美援朝医疗队(大哥在汽车上)

 

 

450人的东北xx抗美援朝医疗大队(包括热河、黑龙江、松花江、吉林、辽东、辽西等省来的)1951年6月16日在(沈阳)东北xx卫生部集合,6月17日乘坐载木架桥梁的火车驶上鸭绿江大桥。

医疗队到朝鲜,首要一条是纪律,和朝鲜军民搞好关系。

1951年7月,大哥所在医疗队住进平壤金日成大学,学生们把床铺让给他们住,而他们坚持睡在潮湿的地上。

他们每到一处,给朝鲜老乡治病。粮食、饼干吃完了,一忍就是几天,宁肯饿肚子,也不动老乡一点东西。

在到达前方之前,他们经历了多次敌机轰炸。

 一次,他们来到波涛滚滚的大同江边,下车后要通过20多米高、三四百米长的枕木桥。正当他们手拉手过桥时,来了四架野马式敌机,对着桥上人群猛烈轰炸扫射,当{zh1}一个人跑上岸时,身后的桥梁就被炸断了。

他们在平壤的东铺里接到命令、去东线接收伤员时,美军派了上百架飞机轰炸平壤,防空洞、房屋顿时被炸成废墟,军民伤亡很大。在阳德西百余里的仁平里志愿军19兵站医院的驻地。突然来了两架野马式敌机,对着驻地轰炸扫射。他们从压在身上的土石里爬出来,刚跑到山坡一个防空洞前,洞子就被炸塌了,洞口燃起了汽油弹,很多战友还在洞里。大哥他们忙跑过去扒开洞口,救出战友。发现离他们20几米处有两名朝鲜人民军中弹受伤,又赶紧跑过去为他们包扎止血,抬到隐蔽处。那次,一位同学如果被别人晚拉倒一秒钟,一颗子弹正射在他的后背上。

此后,他们越接近前方,遇到敌机轰炸的次数就越多,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生与死的考验。

1951年8月秋季战役打响了.

大哥他们被分配到志愿军二分部17兵站医院(我给大哥写信就是这个地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字信箱17兵站医院”)。大哥和80多名战友被编入一中队,执行接收东线战场的伤员任务。他们一大早从阳德出发,走了{yt}的路,下午五时多来到17兵站医院五连驻地。这里是东线战场最前线的医疗站,病房在铁路下的涵洞里。前方战斗很激烈,伤员不断运下来。医疗队员们急行军后,疲困不堪,脚上起血泡,也不休息,即刻投入工作。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往洞子里背伤员,昼夜不停。不少人累倒了,有人患了疟疾,但救治工作毫不放松,困急了在伤员身边打个盹。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不少人伤口感染化脓、生蛆。那些日子里他们闻着饭、咸菜都有伤口的脓血味吃不下。由于入朝两个多月来吃不到青菜,很多人患了夜盲症,又不能xx电,地势不熟,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神就掉进沟里,头顶上还不时有敌机狂轰滥炸,工作十分艰难。

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完成了两千多名伤员的xx和转运任务,大家{dy}次立了功,受到上级表彰。

1951年10月,大哥所在中队回到阳德龙兴里打洞子做营房,准备迎接新的任务。11月朝鲜的气候已十分寒冷,他们还穿着单装,晚上睡在一所学校的冷房子里,没有棉被,两人一块棉毯。后来司务处发给每人四个面袋,装上草当被盖。有一段时间没有粮吃,一次司务处领来半袋花生米,半袋豆腐干,每人发给六粒花生米,一块豆腐干,大家舍不得吃,都给病号吃。

冬季战役开始了。

1951年11月的{yt},院首长命令大哥(时任班长)带13名同志(其中两名女同志)去12兵站医院执行护送伤员任务,每人负责一辆敞车十几名伤员。大哥负责{zh1}一辆车,其中有一名被炸掉四肢的特级伤员,是12院政委亲自交给大哥的护送的。大哥坐在嘎司敞车中间,一路上把他紧紧抱在怀里,怕他受颠簸之苦。雪厚路滑,高低不平,从山下到山顶汽车走了三、四个小时,凛冽刺骨的寒风卷着飞雪狠劲吹打,手脚被冻的刀割一样,还不时遇上敌机轰炸封锁公路。但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大哥始终没有放下伤员。白天,停下来xx伤员,生火做饭,给重伤员喂水、喂饭,夜间行驶。经过三天三夜,终于把二百多名伤员安全地护送到了目的地——德州医院。伤员们联名给院党委写了信,为他们请功。他们搭乘拉弹药和汽油的敞车返回路过孟山时,两次遇敌机轰炸,大哥坐的车被炸坏,倒在路旁,险些掉下深谷。前面拉汽油的车被炸翻,车上坐着的两名女同志滚下半山腰,被一块大石头卡住,正副司机随汽车一起翻到山下牺牲了。他们不顾身前身后燃烧着的汽油弹,从山下救上战友,继续前进。医院党委为他们记了集体大功。此后,大哥和战友们又连续完成了13院、基地医院等十多次护送救治伤员任务。

1952年3月8日,医疗队在阳德车站用闷罐车护送五百多名伤员回国,八天八夜来到朝鲜“古人”车站,天亮时,车头换到车尾,进山洞隐蔽,车头在洞里冒烟使很多人一氧化碳中毒,他们把伤员背出洞外看护,还得冒着敌机轰炸到河里取水。傍晚,车头从列车尾部推动起程,走出不远就是十多米高的桥梁,前面的两节车箱出轨掉到桥下,当场牺牲7人,大哥和战友20多人受重伤。

大哥在前线参加了反xx战战斗。

1952年5月,大哥从国内辑安兵站医院养伤后重返朝鲜战场。他们九人从17兵站医院调到xx战防治队参加培训。大哥被编入防治教学组,深入前线,为各xx医务人员讲xx战、化学战的防治,战胜了多起美军制造的重大疫情、毒情。

1952年11月中旬,防治队接到上甘岭前线疫情报告,上级抽调大哥等八人前去防治,须通过几道敌人空中、海上封锁线。在怀阳过河时,汽车掉进冰窟中,这八人全都脱掉衣服下到冰水中推车,在饥寒交迫中经两天两夜才到达上甘岭前线。那里炮火连天震耳欲聋,探照灯,照明弹,重磅xx的火光交织在一起,一片火海,映红了整个天空,炮弹连连从头顶上飞过,一两平方米的阵地上,常常落下十多发炮弹。有一百多名指战员全身皮肤溃破,流血水,发烧。防治队员们冒着敌人炮火,协同前线医务人员立即投入救治。一颗近距离爆炸的重磅xx竟把大哥震昏过去,好久才被叫醒。

 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 - 静谷 - 静谷家缘战斗紧张,环境严峻,而大哥和他的战友们的精神充实美好。

在朝期间,大哥始终坚持刻苦学习,一直担任单位的军人委员会文教教员,战斗之余,组织大家学时事、学政治、学业务,学外语,经常开展文体活动,活跃xx生活。在xx战防治队期间,志愿军二分部领导多次组织他们去前线慰问演出。他们团支部还和北京第九中学团支部建立了经常性的友谊通信联系,被同学们称为最可爱的人。

大哥是坚持到胜利回家的。

1953年,美军被赶到三八线以南。7月27日美军于朝鲜板门店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当晚十时生效后,大哥他们奉命去板门店做了一个月的交换战俘xx工作。9月奉命回国。

大哥对我情有独钟。大哥去朝鲜时,我上小学三年级,与大哥书信来往,见信即回,受大哥熏陶,我不仅学会了写信,爱写信,还感受着时代脉搏,感受着大哥的苦与乐。大哥回国时,我已上初一,他从xx带给我的、有xxx照片、题字、充满香气的精美日记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珍藏着。

大哥在回忆录中说:“抗美援朝是欲血战斗的三年,是我锻炼成长的三年,是用生命、热血描绘人生的三年,用火红青春换来和平的三年,是永远难忘的三年。”我说,这三年,大哥你拿到了一张合格的xxx书,是为你在医学事业上不断再造辉煌奠基的三年。

                                                                                            (待续)

             上图:大哥抗美援朝立功喜报

 

 

    上图:大哥撰写的抗美援朝回忆录 

 

 

 下列各图:大哥荣获的部分证书,聘书——

下图:大哥工作照

下图:战友合影

当年的青年战士,如今都是霜鬓鹤发的七十多岁老人了

 

 

 

下图:大哥与大嫂近照

下图:大哥美满的一家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大哥(一)医学生涯从战场开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