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各县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年俗文化的重头戏。在一些人心里,没过正月十五,就等于年还没过完。元宵节,也叫灯节或上元节。相传在西汉初年,周勃、陈平在这{yt}诛灭了要做乱的吕禄、吕产等外戚,天下太平。汉文帝这天夜里出宫与民同乐,民间挂灯笼、放鞭炮、吃元宵表示祝贺。很多古老习俗相沿至今。衡水十一个县市的元宵节习俗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体到不同地域又表现出不同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民俗特色。

冀州元宵打铁花

  在古老的冀州,旧时元宵节晚上,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放焰火,踩高跷,在西关一带还流行“打铁花”的习俗。
  “打铁花”时,人们首先要砌一个专门的炉子。傍晚,把炉子生着,上面放上几十个特制的化铁罐,罐里装着碎生铁块。几个壮汉在锣鼓声中用力地拉风箱,熊熊的火焰渐渐将罐里的铁块熔化。
  

   夜幕降临时,几十个壮汉早已等候在炉旁,光着膀子,穿着大肥裤腿的裤子,头戴插着红缨的凉帽,手端木锨,上面放着用水泡过的米糠。这时,有人依次将铁水倒在木锨上的米糠里,几十个壮汉便端着锨在大街上跑,比赛看谁跑得快,人们围在路边观看喝彩。粗壮的汉子趿拉着鞋,手端木锨吃力奔跑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爱,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壮汉们一般在笑声中跑出一、二百米远后,用眼一扫,看哪里人多,就故意将木锨上的铁水抛向那里的空中,嘴里还喊一声“老窝来”,铁水在空中变幻成绚丽夺目的花朵,人们齐声喝彩,“打铁花”活动进入高潮。
  

 “打铁花”给一代代的冀州人带来欢乐,也留下美好的回忆。可惜,今天这一古老的民俗已经绝迹,我们只能在老人们的回味中寻觅它迷人的风采。

   正月十六,冀州旧俗是妇女归宁,人们还要到寺庙、道观,或上香,或游玩,俗称“走百病”。旧时,枣强县隶属于冀州,枣强民间也

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这天天不亮,人们就起床,到野外散步,俗称“遛百步”、“走百病”,民谚还说,“外边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老年人“走百病”时还要拾一把柴草,晚上用它烧水洗脚,据说可以防治脚病。  

景县的七巧灯

  衡水东部的景县,元宵节要挂灯笼,放焰火,在村内村外“散灯”,儿童手提花色灯笼在街上嬉戏玩耍。此外,在县城还有放七巧灯的习俗。

  七巧灯是一种街头灯歌艺术,相传清末由景州人马腊从福建学会带入本县。每逢元宵节演出,这种来自江南的民间艺术为北国的元宵节增添了无限情趣。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七巧灯灯歌艺术几尽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景县文化部门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使它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七巧灯全套彩灯分六类,48盏。表演时,以七巧板组灯为主题,以虚幻的仙境为背景,云灯作屏障,栩栩如生的鸟兽灯、荷花灯作点缀,在此基础上以曲牌伴奏演唱江南昆曲。灯光闪烁、歌声婉转、舞姿美轮美奂,七巧灯变幻出上百种色彩斑斓的图案,让人目不暇接。  

枣强故城散路灯闹元宵

  十五或十六晚上,枣强县的一些村庄有“散路灯”的习俗。人们用棉纸包蓖麻仁做成小灯盏,点燃后边走边撒在路上,孩子们随后一哄而上开始抢,据说抢到手的人有福气。
 

  在衡水南部的故城县,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出嫁不到三年的新媳妇,须回娘家过十五,否则“见灯死公公,见火死婆婆”。正月十五以前,崇尚礼仪的故城人要互相赠送元宵。十五晚上,同样挂灯笼,猜灯谜,放焰火,让屋内屋外亮亮堂堂,俗称闹元宵。建国镇一带的乡村元宵节有玩龙灯、踩高跷的习俗。郑口一带的乡村这天晚上则在村口路边点燃柴火,熊熊的火焰预示着生活红红火火。在西北部的梧茂一带,十五晚上则有“放天灯”的习俗。

深州武强安平“放灯”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
  

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yt}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中午吃馒头、肉菜,放鞭炮。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
这天晚上,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据说可以消灾祈福,这叫“散灯”或“祭灯”,也叫“十五的神灯”。

    正月十六,人们步行到寺庙上香或游玩,叫“散百病”。妇女在这{yt}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饺子。晚上用锯末、香头做成灯放在屋旁、路边、水坑边,叫“放灯”,也有“十六的鬼灯”之说。

  安平民间,正月十五又名“灯节”,也叫“过十五”或“过小年”。中午吃肉菜,晚上挂红灯笼,放鞭炮。
   安平民间的“放灯”,是用白菜疙瘩做灯座,用高粱席篾包上纸,蘸上食用油点燃,从屋里依次放到屋外,再到路上,据说鬼神就会跟着灯上路走了。把灯在孩子们头上放一下,俗称“顶灯”,据说这样孩子们可以长得快。

  这天晚上,孩子们在街上玩耍撒土,俗称撒土丢病,口中喊着,“拉拉病,拉拉病,一年不得病。”安平民间,过门不满三年的新媳妇要躲灯,到娘家过完十五、十六,十七再回婆家。

   武强民间,正月十五俗称“灯节”或“小年”。旧时,民间的“放灯”习俗有三种:一是放路灯,即用棉花缠上芦苇秆或麻秆,在油里浸泡,拿到村外点着,依次放在路边;一种是放散花灯,即用棉纸包裹麻籽在油里浸透,十五、十六的晚上,点燃撒放在屋中、院内和街道上;三是放挂灯,即在门口或街上悬挂五颜六色的纸灯、纱灯、玻璃灯,还有“转灯”。这在武强街关叫“灯笼方子”,上面绘着戏曲故事,还有灯谜,看得人眼花缭乱。武强民间,也有新媳妇头三年元宵节回娘家躲灯的旧俗。

  衡水民间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对火和光明的崇拜,寄托了先民企盼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



郑重声明:资讯 【衡水各县元宵节习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