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碳酸盐矿物(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镁矿等,其次为石英、云母、长石和粘土矿物等;化学成分主要为CaO、MgO和CO2,其次为SiO2
湖相碳酸盐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陆相碳酸盐岩。它是指在内陆湖泊盆地中形成的碳酸盐岩,包括淡水湖盆碳酸盐岩、半咸水.咸水湖盆碳酸盐岩和盐湖中的碳酸盐岩。
一、湖相碳酸盐岩的特点是:单层薄、岩石类型多变、物源复杂、成分不纯,并以盆内和近源沉积物为主,其结构和成因的基本特征随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异。中国的湖相碳酸盐岩可分为六大类:(1)颗粒碳酸盐岩;(2)骨架碳酸盐岩;(3)生物灰(云)岩;(4)泥晶碳酸盐岩;(5)陆屑混染碳酸盐岩;(6)重结晶碳酸盐岩。
二、湖相碳酸盐岩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湖相碳酸盐岩是古湖盆从淡水向咸水直到盐、碱湖演变过程的必然产物,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构造背景、气候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影响。在地层时代上,湖相碳酸盐岩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自三叠纪到第三纪的古湖中均有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湖相碳酸盐岩则遍布全国各类湖盆中。
典型湖相碳酸盐岩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组、华北盆地济阳坳馅下第三系纯化镇组、黄骅坳馅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陕甘宁盆地上三叠统、山东平邑盆地下第三系、广东三水盆地下第三系、江汉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等地层。大多数湖盆的湖相碳酸盐岩以灰岩沉积为主。
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特点是:①在湖盆形成、发育和萎缩这个发展阶段中,湖相碳酸盐岩一般发育于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湖盆水体持续扩张的阶段;②在一个层序内部,湖相碳酸盐岩一般发育于湖侵体系域;③湖相碳酸盐岩较多地形成于温热的气候条件;④在陆源物质影响不到的地区,如湖盆中的水下隆起,尤其是碳酸盐岩水下隆起等部位,有利于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
三、湖相碳酸盐岩的相模式
1.按湖泊的发育阶段划分:3个阶段的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早期为内源和外源混合沉积型;中期为藻滩型;晚期为浅水蒸发台地型。
2.按构造背景和在湖盆中的构造位置划分:(1)断陷咸水湖盆边缘碳酸盐沉积模式。(2)断陷咸水湖盆中央台地碳酸盐沉积模式。(3)坳陷淡水湖盆碳酸盐沉积模式。
3.按湖泊的水文状况划分:可分为水文开口湖和水文封闭湖两种。水文开口湖又可划分出湖盆相和湖盆边缘相两种沉积环境。
4.按水深和水动力条件划分:可划分为滨湖相、浅湖相、半深湖相和深湖相4个相带
5.综合模式:杜韫华(1990)在总结了我国渤海地区下第三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后,提出了综合性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图5)
四、湖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
原生孔隙的成因取决于岩石结构,其分布与沉积相有关,如骨架孔主要见于礁核相和礁丘核相。各种粒间孔主要见于浅湖及深湖层状、纹层状碳酸盐岩。次生孔隙形成于表生溶蚀,也可受深层溶蚀形成,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大。
湖相碳酸盐岩体主要经历了同生、潜流、淡水渗透、浅埋藏等5种成岩环境和18种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岩化、同生胶结、大气渗透溶蚀及深层溶蚀作用。当深层孔隙形成后,烃类在孔隙中大量聚集,即形成储油岩体;在构造条件及油水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储油体的成岩作用趋于终止,储集空间得以保存。
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孔晾类型可分为4种储层类型。
(1)孔隙型储集层。这种储层的及物性参数受结构组分控制。常见的孔隙类型有粒问孔晾、晶间
孔隙、生物格架孔晾等。这种储层的储集性能较好,孔隙度及渗透率较大且稳定。
(2)溶蚀孔洞型储集层。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及溶洞为主。这种孔隙层厚度变化大、物性条件好。
另外,深部的埋藏作用也可以由溶蚀孔洞层形成。
(3)裂缝型储集层。这种储层多见于较薄的脆性碳酸盐岩,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油气运移通
道。多属于中、低孔隙度的储层,层位一般不固定,分布面积有限。
(4)复合型储集层。碳酸盐岩储层多为复合型的,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者同时出现或出现其中的两种。
五、湖相碳酸盐岩在地史时期中的演化规律
我国境内值得研究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始于三叠纪,发展于白垩纪,全盛于早第三纪(古近纪),衰落于晚第三纪(新近纪),表现了很强的地史限定性。但在地理分布上,却扩展迅速,很快形成遍及中国大陆的区域性分布格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海陆变迁,二是气候带的展布与变化,三是构造变动与古地形的差异,四是生物的进化及其对湖泊的适应。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海陆变迁。事实上,中国湖相碳酸盐岩开始发育的三叠纪,正是海西构造运动后,海水从中国北方退出,形成xx的“南海北陆”的时期。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引起中国大部分处于大陆环境。从侏罗纪起,海侵主要限于西藏、青海南部和台湾、湖南、广东一带,仅在早期有短暂的海侵。因此“南海北陆”的状态基本结束,华南、华北连成一片。而这正是侏罗纪、白垩纪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大发展的基本条件。古近纪能成为中国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全盛时期,除了中国大陆的广阔稳定外,主要是因为全球海平面的{zh1}一次高值,使中国境内湖沼纵横、生物繁荣和4种气候带横贯中国,带来发育湖相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的有利条件。而新近纪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显著减弱,则是因为强烈的构造运动和欧亚大陆普遍存在的干旱性气候使得中国大陆剥蚀区多、游走性盆地多、红色盆地多、稳定湖泊少的特殊古地理条件造成的。今后应加强同一时代不同湖盆湖相碳酸盐岩分布规律和同一湖盆不同时代湖相碳酸盐岩的演化规律的研究。
六、不同环境内的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气候对湖泊的影响远比海洋显著得多,湖相碳酸盐岩形成于半潮湿和潮湿的较炎热的古气候。淡水到半咸水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状况与生物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它主要发育在适合于大量生物繁殖的环境中,水体清浅、阳光充足、能量较高、营养丰富、生物繁茂,生物灰岩或藻灰岩发育。当气候干燥且有洪水入侵时,陆源碎屑大量入湖,水体浑浊,不利于生物生长,可沉积少量无颗粒灰岩。盐湖中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气温高、蒸发作用强的常年咸水湖、季节性盐湖、盐体边缘的风化壳和含盐泥坪中。沉积水体的水化学条件应为碳酸盐型,其离子组成具有富K +、Na+ 、HCO3- 和CO32-,而贫Ca2+ 和Si042-的特点,古水介质应为偏碱性,pH值大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