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3》:电视化大片的得与失红袖添饭_独处天堂的空间_百度空间
作为2006年暑期{dy}炮,《碟中谍3》(Mission Impossible 3)的宣传攻势不可谓不猛烈,简直要超过片中所使用军火的总和。如此“火力”,也许只有吴宇森大师才可以媲美。但有趣的是,这一集,与老吴执掌的那第二部在风格上有天渊之别,也与{dy}集风格迥异。
  最显著的一点,每一个电影观众都能发觉的,是影片整体的影像风格更“实在”了,不要说老吴那样磨磨叽叽的“枪舞”,就算是寻常的表现精彩动作瞬间的慢镜头,也是难得一见。仔细回想一下,俺只记得有三处用上了慢动作摄影(扔枪、跳洞、发飙),而且每次时间都很短,观众几乎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同时,与{dy}集导演帕尔玛(Brian De Palma)钟意old school的长镜头方式不同,年轻气盛的亚波兰更喜欢短促而有动感的镜头。全片几乎有95%的镜头是以手提摄像的方式完成的,加上快速的剪辑,一切都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感觉。
  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展现方式,某种程度上挺适合本片的风格的。因为像片中主人公这样的特工小组,其作用不在于长期潜伏,而在于瞬间突击或埋伏。简单来说,其行动理念就一个字:快。如果硬要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要“干净利落”。所以相应的,电影的影像风格,也要适当配合角色们的专业色彩,不能浪费一个镜头在无关事务或场景上。除了表现行动的迅捷外,目前这样的影像风格,还能激发类似本片这样的题材对于观众的所有吸引力潜能。虽然阿汤哥显然是对女士们更有魅力,但男哥们来看这样的电影,更多是为了在特工们的精彩世界里感受一下日常生活中难得经受的刺激。看着主人公们潇洒随意,拿着xx公款购置的一套套{dj1}科技器材当玩具使,真是既让人心痛又让人羡慕不已。例如俺心仪已久的带遥控瞄准底盘的巴瑞特(Barrett).50口径重型狙击枪,在片中就被xx地一下用上四支却仅作火力压制的作用,未免有暴敛天物的嫌疑,人家《狙击职业杀手》(The Jackal)里就凭一支捷克造的私货就支撑了整部电影呢;但想想编导将这样牛A的道具也是毫不拖泥带水的一晃而过,反倒使影片更牛气了:嘿嘿,这些算什么?俺靓佬汤有的是绝活玩意儿!果不如其然,“不可能任务小组”的同志们果然不是吃素的,在接下来的场景里,新鲜家什层出不穷,让“恋物癖”们个个看得双眼冒火,恨不得冲进银幕里和主人公一起大肆浪费纳税人的钱!
  当然,以“快速”为宗旨的风格,终于使得影片故事看起来很紧凑;事实上,不止是“紧凑”,简直是让观众的神经忙乱不已。尤其是第二、三场动作场景之间间隔很短,观众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却被突然的爆炸再次燃烧起了感官。可见亚波兰实在是将他在电视编导方面的“压箱底”绝活都使出来了,如果仅从“动作”的密集程度来说,这一集无疑是该系列之冠。单纯好这一口的同志们可以满意了,也许阿汤哥在宣传时作的保证,就是针对这一点。看来,通过《碟中谍3》的演示,美国的电视界总算给电影界回输了点养料。另外,影片在一些意外和转折场景的使用上,也带有很强烈的电视特色。亚波兰既然能在电视剧集里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制造多重起伏的剧情,在两个小时里玩弄一两个“峰回路转”自然是很轻松的事情。剧情的转折对于这样的动作片来说本不新鲜,头两集也有很鲜明的制造“意外”的桥段,但{dy}集主要是以悬念设置为主的铺垫方式,第二集主要是通过细节渲染,但他们都不如这第三集中的“转折”来得直接。看过美国电视剧集的观众都深有体会,他们的电视编剧们似乎最擅长搞“突然袭击”,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气概,这就使得美剧们看起来每一集都是那么的“实沉”,那么“有料”。如今《碟中谍3》也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电视的“紧凑好看”性,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使电影“内容”充实的同时,也可能扰乱电影固有的“神采”。电影的神采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就最浅显的说,一般观众感受最多的,还是电影的节奏。电影是应该与电视聚集拥有不同节奏感觉的。相对而言,电视剧集更是一种快餐文化,同样是吸引观众,电视剧集会更强调每一分钟、每一场景的效力,而且,这种效力主要是针对当下时刻的。说白了,就是电视必须保证尽可能每一场景都吸引观众,否则就会失去观众,因为后者可以很方便而直接地……换台。而对于电影观众来说,一般来说买了票的观众还是会坐到底的,除非特别受不了。这样一来,电影更多是靠一种“整体”感觉来吸引人,它更强调一种“布局”,而非简单的紧凑片断叠加。很可惜的是,《碟中谍3》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场接一场激烈动作的叠加,刺激是刺激了,就是感觉不大像一部富有节奏美感的电影。
  本来“悬念”是很适合用来制造松紧适度的节奏的,但本片中那些转折——如同上面所说的——太直接了,直接得没有一点发挥或想象的余地。彷佛一位美女,xx、嫩腰、俏臀,真是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部位美过一个部位,但是它们之间没有过度:胸部直接连着腰,腰直接堆在臀上……这样的身段,就xx没有美感可言了。其实,好的电影也需要如同美女一样连绵起伏的“曲线”,那样才会有令人想入非非的魅力。“悬念”是需要“经营”,是需要积蓄、诱导和爆发这样一个过程的。纯粹给出一个结果,那只能叫“转折”,它可能会有浅显的戏剧效果,但却对影片的节奏美感没有任何帮助。看了本片,我只能说让我更怀念{dy}集了,怀念那种以娴熟电影语言编制起来的性感与神秘,那样的“美女”是集优雅与挑逗与一体的,是蚀骨销魂的;《碟中谍3》则相当于“小甜甜”布莱特妮,带来的刺激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刺激的程度还得看你冲动的等级。奈何老朽修炼“玉男心经”已有八十余载,所以这等货色终究无法让俺倾心,还是推荐给光喜欢看“猛片”的小伙子们好了。
  按理说靓佬汤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和二十不到的小伙子们一个德性呢?本以为在一味耍酷拖延时间的第二集之后,他会吸取教训,会以成熟性感的方式来拍片,没想到还是中意这样一味刺激xxx的东东。难怪最近媒体对他的前途颇有些担心,因为调查显示女性观众对于这第三集的期待程度反而下降了。尽管老汤在电影中大打家庭牌、爱情牌,但出牌的方式很公式化,放在电视中还可能增添噱头,放在电影中只有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感觉。编导“填塞”剧情的方式是如此地没有空隙,使得影片xx变成为情节而情节的作品,连人物形象都黯然失色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碟中谍3》好歹重拾了{dy}集的“团队精神”,不再是靓佬汤的个人秀了。尤其是MaggieQ的表现,至少超出俺的预料,而且感觉她的戏份也比传说中的多。超艳的造型,加上流利的英语,她给影院里的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特别是她一边撩起裙子取出引爆器,一边心痛地说“可惜了好一部靓车”时,表情实在太可爱了,值得啵一下。有如此表现,个人觉得她在好莱坞还是颇有发展前途的。
  至于影片中的具体场景,就不好过多透露了。个人比较喜欢“梵蒂冈”那段,因为它在紧凑巧妙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节奏感,同时行动类型也是比较有“艺术层次”的,接近于{dy}集中“盗碟”的段落。当然,整体的悬念感还是很欠缺,例如“厕所换人”相对{dy}集的“盗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此外,个人觉得这样有“智商”的行动,才是“职业特工队”的特色。靓佬汤不是施瓦辛格,应当坚持自己“智勇潇洒”的一面,可惜本片越到后面,越变成体力活了,还有不少向《真实谎言》致敬之处;可即使是《真实谎言》,人家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张力方面,也比本片成熟多了。

  由此看来,本片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它比{dy}集更刺激火爆,但同时也失去了那份与角色气质相配的优雅从容;它比第二集更紧凑真实,但是……没有“但是”,就是比第二集看着利索带劲。(顺便说一句,第二集选用谭迪纽顿(Thandie Newton)作女主演真是一大失败,不仅和佬汤不来电,而且两人在一起看着都不搭调。老吴的核心本来是浪漫的,结果这么一搞自然是怎么也浪漫不起来了。)《碟中谍3》在整体上固然欠缺电影内在美感上的追求,但好在单个场景都还能压得住阵脚。也许,对于一部好莱坞的暑期“大片”,的确是不能期望太高了。



郑重声明:资讯 【《碟中谍3》:电视化大片的得与失红袖添饭_独处天堂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