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拯救正在消逝的民间艺术奇葩》
作者:金宝玲 马起云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我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更是中国北方{wy}的渔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个民族特有的艺术奇葩——赫哲族渔文化。其中鱼皮衣、鱼皮画被列为首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鱼骨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和我的助手康铠都出生在我国最东北的边陲----黑龙江省富锦市。从公元1621年到1943年赫哲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繁 (金宝玲和康铠合作的鱼皮衣)
衍生息、聚居,挥洒历史三百年多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将富锦境内的赫哲族全部强迁到饶河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之中。那里环境十分恶劣,遍布沼泽和草地。日本侵略者企图使赫哲族在饥寒交迫和疾病中全部灭绝。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族仅存三百余人。赫哲族靠着适应自然生存的基因,顺应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大自然馈赠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沿江原生态的环境生活,不断孕育出了赫哲族独特的文化。
然而,当前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半个多世纪社会激烈的变革,当前赫哲族的渔文化已处于仅存一点微弱光芒的的境地。
怎样能把一个微小民族的传统艺术继续永存并照亮人间?是好多有识之士都非常忧虑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眼看着它渐行渐远,我们要做的是用双手去挖掘,用心去创造!让那最古老而遥远的民族文化,不再躲在黑暗的角落哭泣!让世界更了解赫哲族,更懂得“赫哲族的渔文化”!
2002年我就任富锦市民间民俗艺术研究会任副主席,康铠是协会的会员。我们曾多次参加佳木斯市地区和富锦市的展览和比赛,也荣获了很多心仪的奖项。
康铠在乡下虽然以放羊为生,但是却十分喜爱剪纸艺术。在参加佳木斯市首届民间民俗精品展上,我的河流石工艺作品荣获了二等奖,康铠的剪纸作品荣获了三等奖。在展会上我们共同获奖,也{dy}次共同见到了同江赫哲族选送的几个鱼骨工艺品。用鱼骨做的“蝴蝶”洁白似玉,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却极具视觉冲击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作为交流的平台,使我们这些民间工 (金宝玲的鱼骨圆雕作品:蝴蝶)
艺者不断的开阔了视野。富锦电视台和佳木斯电视台先后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多次采访和报道。
然而,风光过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几张证书,几次采访却改变不了民间工艺者生活的艰辛。因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是需要投资的,但我们不能做到“以艺养艺”。2005年康铠找到我说了想去天津杨柳青继续学习剪纸的想法,我很支持,并鼓励他勇敢去做!康铠也由此开始了他的寻梦之路……。
在第二届佳木斯民间艺术精品展上,我用易拉罐做的贴画获奖并被评为“xx艺人”。在这次展会上我看到了赫哲族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皮画,并着实为之心动了一番。我把这个令我心动的消息迅速传递给了康铠,并告诉他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学鱼皮画!将来鱼皮画定会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大特色工艺的。也就是在这时我才知道,出外谋生的康铠并不是很顺利。为了生存他已经在一家酒店里打工,可是酒店转让老板跑了,几个月的工资也没了踪影。在给我打电话时这位憨厚的东北小伙子泣不成声。我安慰他困难只能是暂时的,钱要不回来就再找份工作,心中的艺术理想必须坚持,决不能放弃。
也就是这一年,我抱着传播赫哲文化的理想,离开了家乡和老公来了到北京开始了新的创业。我们夫妻俩投资开起了“赫哲渔村”。利用饭店每天出现的大量鱼骨和鱼皮资源,我开始了实践鱼骨手工艺的梦想。恰好康铠和朋友在山东寿光也开始经营灶台鱼生意,我再度联系上了康铠。约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现在的赫哲族聚集地寻师学艺吧!”他马上响应,我们还约好回乡探亲的时间。
在家乡相逢之后,我和康铠决意去寻访赫哲族的渔文化。我们制定了寻访的路线分别为“饶河、抚远、同江”。 2007年的6月我们在家人的支持下,从家乡的富锦市出发,开始了心仪的寻访之旅。
初到饶河这个陌生的县城,一切都充满着兴奋和新奇,我们来到四排乡的博物馆看到很多的民俗类的鱼皮画,也了解了赫哲族的风俗文化,认真揣摩了图腾柱的含义,深刻的领略了赫哲族的山水风情。所有的收获也只能在此时此地,真听、真看、才能感受得到!此后,我们又去了抚远和我们共同做手工艺的朋友交流,寻找赫哲族的踪迹和鱼皮衣。回到富锦时我们已经对赫哲族的民俗风情和当今的状况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了解。通过对黑龙江省赫哲族民间艺人现状的寻访,我们了解到{zg}水准的赫哲族渔文化艺术仍然集中在黑龙江流域的同江一带。
富锦到同江坐客车要一个多小时,然后转车去街津口乡,就是当天回来也要起早出门。有{yt}天阴沉沉的,天空好象时刻有要下起瓢泼大雨的感觉。可是说不清怎么的,我就是想独自去同江街津口。虽然我出发后面对翻滚阴森的乌云有些后悔,但迫切的寻梦之心却驱使我丝毫没有打道回府的念头!到了同江时雨已经下了起来,去往街津口的车已经停发了。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喊了二声:“有没有去街津口的?一起拼个出租车吧!”这时,有个比我年纪大点的女子看着我犹豫着。我说:“大姐,您去街津口吗?”她犹豫的说:“没什么急事,不去也行”,我说:“一起去吧!我打车,你给个客车票钱就行” 。在车上我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询问我做鱼皮衣服的事情。接完电话,身边的这位姐姐问我:“你去街津口做什么?你要做鱼皮衣服吗?”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才知道她就是赫哲族人,叫:“尤一越”。她不仅会做鱼皮画,家里的好多人都是做赫哲族工艺品的,这次我深刻的领会了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费劲心机要找的人吗?
那一次的街津口之行,真可以说是圆梦之旅。是我学习赫哲族民间艺术收获{zd0}、最多的一次。热心的尤姐姐带我去拜访了族里的民间艺人,看到了很多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和鱼皮衣。还带我去了赫哲族风情园,看到了民间艺人做的鱼皮画,也买下了一些做鱼皮衣用的鱼皮。对我人生影响{zd0}的是见到了我的师傅鱼骨艺人“孙有才”的女儿“孙玉霞”。我在她家得到了很多精心保管的鱼骨,了解了很多如何用鱼骨做圆雕工艺和做画的方法,也了解了在上古时期赫哲族就用磨砺而成的鱼骨、鱼刺作为身佩、 (做鱼骨工艺的赫哲老人:孙有才)
头佩、项饰、胸饰、腰饰等做装饰品的情况。同时也得知1995年鱼骨工艺就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虽然,师傅和孙有才老人的后人没有从事鱼骨工艺开发与创作的,但孙有才老人留下来的作品展馆,却是我们这些热衷鱼骨工艺衍生与发展者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
此后,我和康铠去同江向赫哲族艺人学艺。为了学习方便,还在“尤一越”家的附近找了个旅店,要了大小两个房间。白天我们就在大房间里和“尤一越”老师学习制作鱼皮画。尤老师把她最得意的作品都拿了出来,耐心细致的教授技艺给我们俩。在这里住了一周,我们还真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九幅鱼皮画。这些画现在就挂在了我和老公在北京经营的渔村里, (金宝玲和康铠在同江学习时的习作)
这也是我们{dy}次把鱼皮画展示到了祖国的首都。
经过了这次在赫哲族聚居地的考查与寻师学艺,对我和康铠来说都是人生的一次飞跃。不论什么时候,每当回想起这段学艺的经历,都倍觉收获到的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回到了北京,康铠回到了山东。我知道康铠他们经营的店效益不大,就资助给他一些做画的鱼皮和装裱需要的费用,并嘱咐他创作些作品寄到北京。由于康铠是从事过剪纸艺术的人,懂得艺术造型,所以用鱼皮做起画来也特别得心应手。从此,我开始专心从事鱼骨工艺制作,而康铠却在深入专研鱼皮画的制作上倾注了大部分的心血。我们俩有分有合的全面的继承了赫哲族渔文化的精华——鱼骨工艺和鱼皮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