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大师叶宏明_龙泉青瓷_百度空间
      认识叶宏明是在1993年的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作为驻会采访的记者,在政协会议开始後第三天,我结识了这位{wy}来自我国瓷器生产行业的政协委员。虽然61岁的叶宏明带有浓重的福建口音,使我们的交谈不得不借助纸和笔,但他的生平事迹,他近40年来为复活失传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名瓷——龙泉青瓷和官窑瓷所做出的努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今年3月,当叶宏明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再次来到北京时,我又一次采访了他。

   24岁的叶宏明“深山探宝”,只为一个震动欧洲的奇闻,一个流传几百年却无人能解的秘密

    1957年底,一位援华的苏联专家在回国前向中方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得到一件向往已久的中国龙泉青瓷——“雪拉同”。什么是“雪拉同”?中方工作人员一时都糊涂了。

    原来,十六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被搬上了舞台,在巴黎引起哄动。剧中的男主角雪拉同披一件青色外衣走上舞台时,常使观众如醉如痴地狂呼不已。正是这个时期,中国的龙泉青瓷在巴黎出现了。这流翠溢彩的瓷中珍品,使巴黎人立刻想起了《牧羊女亚司泰来》剧中的男主角雪拉同。於是,“雪拉同”在巴黎就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一时间,它的身价扶摇直上,竟与黄金同价。不仅风靡巴黎,而且成为欧洲各国上流社会搜寻收藏的珍宝。 1717年,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用600名贴身侍卫,与普鲁±的威廉国王调换127件龙泉青瓷等中国瓷器,成为历史奇闻。

    一件瓷器还不好办!中国是瓷的故乡,哪里找不到洋人喜欢的“雪拉同”呢,中方工作人员痛快地答应了这位苏联专家的要求。可是,当他们转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店铺之後,却找不到龙泉青瓷的踪迹。

    临走的前{yt},失望的苏联专家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在养心殿里,他看到了陈列着的龙泉青瓷花瓶,不禁惊喜地叫了起来。但是,故宫里的国宝只属於故宫。这位沮丧的专家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中国。事后,外交部向xxx总理作了汇报,xxx总理马上召见了当时的轻工业部部长宋乃德,指示:一定要恢复历史名窑.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

    根据xxx总理的指示和轻工业部的安排,恢复龙泉青瓷的重任由浙江省轻工业厅承担。当时的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後任浙江省副省长)在请敦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馆长陈万里先主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周仁教授之後,带着刚从天津大学化工系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叶宏明一头扎了浙西南的龙泉山区,开始了深山探宝,重新点燃窑火的艰苦工作。

    龙泉,浙南的一座古城。浙江的{dy}高峰——黄茅尖就耸立在龙泉凤阳山旁。这里山青水秀,xx的龙泉宝剑和龙泉青瓷就诞生在这里。

    龙泉青瓷以“坚如石、明如镜、色如玉、声如磬”的特色,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来,文人墨客赞誉它的诗文不少。唐代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周世宗柴荣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等诗句流传甚广。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先後为龙泉青瓷题诗7首,刻於瓷底,可见其喜爱备至。

    龙泉青瓷以哥窑和弟窑最为xx。哥窑在宋代的“官、哥、

汝、定、钧”五大名窑中,名列第二。哥窑瓷黑胎厚釉,釉色青灰淡雅,釉面有纹片;弟瓷则是白胎厚釉,釉层丰厚,釉面没有纹片,从质地上看,哥窑更胜弟窑一筹。南宋末年,战乱不断,哥窑窑倒烟灭,烧制工艺从此失传700年,而弟窑在清朝康熙年间失传后,至今也有三百年之久,要恢复失传几百年的龙泉青瓷,又谈何容易。

    他在还有土匪出没的深山时找到一个“劳改犯”;又在荒无人烟的废窑址上找到几块古瓷片,而艰苦的历程刚刚开始

   195811月,叶宏明跟着翟翕武来到了当时还有土匪出没的龙泉山区寻找南宋古窑址,收集龙泉青瓷碎片,以便送到上海做技术分析,从中探索仿制龙泉青瓷的配方。同时,他们按照陶瓷专家陈万里提供的线索,寻找一个叫李怀德的人。李怀德曾跟他父亲学过仿制弟窑瓷的工艺。

    叶宏明跟着翟翕武在龙泉山区寻找了半个多月。他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岭,寻访了一个又一个山村,饿了啃几口冷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遇村就进,逢人便问。他们不仅在废窑地上找到了古瓷片,还在舆福建毗邻的宝溪深山里,找到了正戴着地主帽子在接受劳动改造的李怀德。李怀德的父亲在旧社会靠制售假古董发了财,买了一批田地,也留给儿子一个地主的身份,见到省里来的干部,李怀德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更不肯透露烧制青瓷的半点奥秘。经过翟翕武和叶宏明的再三说服,他才打消了顾虑,跟着叶宏明走出了深山。

    1958年底,叶宏明、李怀德和两个从当地招来的民工在龙泉搭起了树皮工棚,垒土彻窑,安营扎寨。经过翟翕武的奔波,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批准.摘掉了李怀德的地主帽子,把他由宝溪调到龙泉瓷厂当技工。

    回忆起当年在龙泉的“实验室”时,叶宏明说:那只是个茅棚子,几根木头支了个屋架,四周垒着土墙,顶上是几张很大的树皮。“实验室”里只有6只木捅,4只放原料,1只放釉料,1只放坯料,还有1台用15圆钱买来磨釉料的石磨,一张三条腿的桌子,一条一头有腿另一头插在墙里的长凳和一盏煤油灯。他说:“当时我{zd0}的心愿就是能有一盏电灯!

    冬去春来,转眼间1959年的夏季也快要过去了。在这大半年的畴间里,叶宏明每天和李怀德及两个民工上山砍柴,挖瓷土,然后挑水、配料、推磨、制坯、上釉、烧窑。入夜,叶宏明和李怀德又围在煤油灯下,忍着蚊虫叮咬,反复研究烧制配方。烧1窑需要48小时,1个月烧6窑,4天烧1窑。烧窑的时候,为了掌握火候,调节窑温,记录{dy}手资料,他们在窑边铺一张草席,48小时轮流守候,困极了,就在草席上打个盹。   

    在砸碎了数不清的不合格瓷器後,195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於成功地烧成了{dy}窑接近宋代弟窑的龙泉青瓷。不久,100套龙泉青瓷茶具和200件花瓶,做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礼品,被送到北京,送进了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摆上了国庆招待会的茶桌。

    弟窑的恢复成功,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人民日报》等许多传媒相继以头版或整版发消息,刊登介绍文章。

27岁的叶宏明—夜之间成了xx的“中国老专家”。

   整整4年,叶宏明一边不断地烧窑,一边不断砸碎不合格的瓷器。当抱着{dy}件成功的哥窑青瓷器.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195910月,我国成立了历代名窑恢复委员会,这给叶宏明极大的鼓舞。经过对弟窑配方、烧制工艺等一系列工序的整理、提高、完善之后,1961年,叶宏明开始了恢复哥窑的攻关。

    1961年到19634月,这是叶宏明一生中最难忘的艰苦岁月,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在龙泉的深山里,生活更加困难。当地人是以辣椒下饭吃。叶宏明吃不了辣淑,只得用酱油来拌饭吃。没有油水,每天又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叶宏明常常在深夜里以水充饥,坚持实验。由於开启频繁.他用的xx水壶的壶嘴都变了形。超负荷的体力,脑力支出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叶宏明患了肝病,全身浮肿,两只跟睛肿的只剩下两条细缝。翟翕武厅长闻讯後.带着自己一口一口节省下来的30斤粮票和自己掏工资买的一箱罐头,匆匆从杭州赶来看望叶宏明。在那四面透风的”实验室”里,望着躺在草铺上全身浮肿的叶宏明,这位曾转载南北的老八路,心痛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叶宏明回忆起这件事时,深情地说:“这30斤粮票和一箱罐头,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饥饿和病痛折磨着叶宏明的身体,而一次次试验的失败,更是无情地折磨着他的心。他们一年中烧了六七十窑,却一窑成功的都没有。出窑的瓷器不是粉身碎骨,就是袖面不开片,偶而有一两窑开片了,却又大大地变了形,而这些症结就在於青釉配方过关和烧制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正在试验处於困境之时,翟翕武厅长请上海科学院院长周仁教授到龙泉考察来了,这位对陶瓷、考古颇有造诣的xx科学家了解到,恢复哥窑的攻关卡在了青釉配方上时,说:“恢复龙泉青瓷,这是xxx总理的指示,让我带个大学生,一定把它搞出来。”

    周仁教授把叶宏明带到了上海,又写信请陈万里先生贡献出一件南宋瓷器。他们把这件南宋青瓷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釉层,并用电子显微镜分析胎釉内部结构,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烧成气氛和釉的玻化温度等,不久就试验出了青釉的大致配方。

    拿着新配方,叶宏明急匆匆赶回龙泉。他拖着病体,一次次点火上窑烧制,再一次次调整青釉配方比例。几百个配方,上千次试烧,化学成份复杂的青釉配方终于逐步完善,窑内温度达到1250C-1300C时要严格控制好火候的{zj0}烧制秘密也终于被他们掌握。

    19634月,经过一个未眠的早春之夜,叶宏明他们终于烧制成功釉色、纹片、造形与故宫藏品xx相同的哥窑青瓷。叶宏明抱着经过41000多个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的哥窑青瓷产品,禁不住泪流满面。

    此後,又经过两年多的修正、完善,失传700多年的国宝——龙泉哥窑青瓷,终于拂去岁月风尘,重耀人间。

如今,叶宏明主持恢复的龙泉青瓷已享誉中外。中美建交后,我国xx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赴美时挑选的礼品中就有龙泉青瓷“双龙抱珠花瓶”。 1979年xxx赴美访问时,挑选了玲珑剔透的青瓷‘中美友谊台灯”作为国礼之一。现在,龙泉青瓷的年产量已达3000万件,品种达1000多种,既有巧夺天工、流光溢彩的工艺晶,又有大量的餐具、茶具、文具、案具、日用品等,每年出口100万件以上,并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国家创造大量外汇。龙泉青瓷还曾获省、部优奖,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银质奖。

叶宏明对一炉窑火的痴情感动了上苍。天降暴雨把他带到半山腰一个洞隙中……

   1976年,十年浩劫刚刚结东,叶宏明被委任领导一个班子,承担起恢复南宋官窑瓷器的课题。

    官窑名列我国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xx,是我国瓷器珍品中的珍品。南宋时,朝廷先后在杭州的万松岭和乌龟山建造了两座官窑,集中当时{zh0}的工匠,烧制瓷器,供宫廷和显贵们使用,因此号称官窑瓷。1279年忽必烈南犯,官窑毁于战火,工艺从此失传700年。

    1973年开始,叶宏明就开始搜集资料,筹备恢复官窑,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空白。有关官窑的生产工艺,所用原料及配方等只找到“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这只言片语的参考史科。科研只有从分析古瓷片开始入手。在对古瓷片进行了化学、光谱、电子等一系列理化分析後,根据掌握的胎釉成份、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等技术参数,开始试烧。

    试烧接二连三的失败了,叶宏明经过反复对照、研究,终於发现问题的症结是在原料土上。

    官窑瓷配方讲究,工艺复杂,因此对原料土的品位要求极高。它的原料是一种紫金土,产地不同,其物理化学性能也各异,烧制结果也不一样。於是,他们找来了绍兴花街瓷石、诸暨大悟矿瓷土、湖南平江长石、广州高州长石、湖南桃花泥等50多种瓷土,一一试烧,结果都失败了。

    困惑中的叶宏明寝食不安,日思夜想。这官窑的紫金土究竟取自哪里呢?{yt}中午,一面吃饭,一面思考问题的叶宏明脑子里忽然迸出这样一个想法:南宋时期交通不便,北方又战乱不断,烧制官窑和瓷土不大可能从外边运来,{zd0}的可能是从本地取材,想到这里,他放下饭碗,拿起小铁锹,直奔乌龟山。

    1977年一个晴朗的春日,叶宏明再次来到乌龟山寻找紫金土。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雨,竞意外地将一股细细的紫红色水流冲到了在大树下避雨的叶宏明面前。看到这紫红色的泥浆,叶宏明的心突突地跳了起来。他顾不得大雨浇身,泥泞路滑,顺着泥浆流下来的方向逆流而上。许是叶宏明的执着感动了上苍,他终於在半山腰的一个洞隙中找到了朝思暮想了好几年的紫金土!经过考古学家的考察发现,在乌龟山三面石灰岩的夹缝中蕴藏着一条狭长的紫金土带,这正是南宋官窑的取土之处。

    找到紫金土後,恢复官窑的攻关从此踏上了坦途。1979年,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在杭州瓷厂烧制成功。此后5年,叶宏明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终于烧制出官窑中的上品——粉青釉官窑瓷。经故宫博物院鉴定,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zg}水平,是真正的国宝。

    如今,官窑青瓷的品种发展到300多种,每年生产一万件工艺口,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说,一个陶瓷专家一生中恢复一个古窑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叶宏明一生中恢复了三个古窑——弟窖、哥窰、官窑。这其中有名列五大名窑中xx的官窑和名列第二的哥窑,他让湮减几百年的瓷中瑰宝重现人间,炫耀异彩,他无愧於“复活国宝的大师”这个赞誉。



郑重声明:资讯 【龙泉青瓷大师叶宏明_龙泉青瓷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